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力资本理论尤其重视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认为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获得整体性人力资源高资本存量,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增值的关键所在。为促进民族贫困山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探讨并提出了武陵民族贫困山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对策:建立武陵民族山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发展民族教育文化事业,致力于提高民族贫困山寨妇女文化素质;紧扣发展主题,推动民族贫困山寨妇女创业就业;培养山寨妇女参政意识,提高山寨妇女参政能力;加强医疗卫生工作,促进山寨妇女身心健康;充实完善女性人力资源优先开发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民族妇女的维权机制;引导山寨妇女超越自我,更新观念,培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优势转化成智力优势,再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它被联邦德国喻为经济复兴的柱石,腾飞的“秘密武器”;日本将其视为富国强兵的法宝。但是,“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振兴我国经济,就必须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同经济和社会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在农村要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生态系统“地形破碎、缺土、少水”和“灾害性气候多”的特征,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益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贫困、城镇生活水平高和劳动力工资成本高,严重地阻碍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且具有循环累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扶贫先扶智,面向贫困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需要相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当前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存在规模大、数量多,科技与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较落后,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差距较大等多方面问题。适应精准扶贫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包括面向贫困农村人口的智能开发、技能训练、现代职业精神与劳动态度培养、身心健康教育、现代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引导等。精准扶贫应注重形成全面布局与总体规划机制、内容与实施统筹推进机制以及组织与投入机制。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包括强化基础教育发展、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健全开发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之一,其主要贫困问题之一是藏族贫困妇女受参政意识约束的基础性贫困。藏族贫困妇女参政是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参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参政提供更多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战后台湾经济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台湾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转变为新兴工业化经济的进程,职业技术教育也实现了由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级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化,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实现了动态吻合,保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二是建教合作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为产业升级提供合适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定位的职业教育与职业证照制度为产业升级提供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分析,西部地区农村产生贫困的原因有自然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社会经济结构因素、累积效应因素.因此,实施"开发移民"和"教育移民"工程、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加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是西部地区农村尽快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含量低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存量和健康存量、促进贫困人口的流动性,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但要使人力资本这种消除贫困的机制发生作用,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障,这包括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合理的教育投资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贫困落后地区发展职业技 术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对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减少人才外流,能使有用之才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生能直接上岗创造财富,大大缩短了教育效果的后延期;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开设的专业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培养的学生一般都能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弱智与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弱智与贫困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影响着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严重制约着中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要打破中西部地区弱智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进行开发性扶贫,即通过开发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创造中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残疾人贫困既有因经济因素导致的贫,更有因身体残障和社会对残疾人的不良态度而造成的困。全面认识残疾人的贫困现状,对于到2020年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利用AF方法,根据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与需求专项调查数据,以江苏省为例,对残疾人多维贫困状况加以研究;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分析残疾人致贫的影响因素。由此得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发生贫困的概率越小;城镇残疾人比农村残疾人更易发生贫困;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发生贫困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2.
如何将甘肃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激活并转化为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力资本--即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应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和多层次开发,消除"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就业报告的统计,当今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着妇女权利缺失,妇女生活水平极低,妇女文化程度低,卫生状况差以及女性就业难度大等现象,尤其是中国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由此,反思我们中国的妇女状况,无不存在类似的现象。对于中国而言,如何使农村妇女摆脱贫困,使他们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使她们有发展机会,即如何维护农村贫困妇女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妇女的贫困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文献分析和扎根编码的方法,分析不同主体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发现:部分研究运用“贫困文化”理论以解释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表征,使得西方话语构建的“贫困文化”在国内学界话语中发生变形。“贫困文化”逐渐被构建成贫困地区文化的集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集体表征是具有区域性的,倾向于认同经济后发展地区带有这种文化特征;公众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则倾向于个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个体表征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认为“贫困文化”是个体主观意识不强或能力不足所致。同时,对“贫困文化”的认知在学界与公众之间出现趋同也说明,带有发展主义阶序关系的价值评判方式,已逐渐通过话语权力的影响,将“贫困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文化表征推向公众认知领域。这使后发展地区的人们成为“贫困文化”的指称对象,难以真正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因此,学界话语有必要在了解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丰富“贫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表征,从而构建后发展地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认为教育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经济的欠发达地区又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本存量过大,人力资本存量过低是导致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优势的构建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立足于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为贵州经济发展服务。根据贵州高等教育的实际,贵州应该从人力资本投资入手。大力发展贵州高等教育,提高贵州人力资本存量,推动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把贵州高等教育后发优势确立在多元模式下进行构建。其模式有资源型、区域合作型、机遇型、创新型。  相似文献   

16.
青海属于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较落后,除了全省义务教育工程实施较顺利以外,其他的文化教育培训等都相对滞后,比如:职业教育、土族贫困妇女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等,尤其是民和县和互助县一些偏远地区,一定数量的土族贫困妇女受文化水平、家庭地位、经济收入、文化教育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她们...  相似文献   

17.
儿童贫困具有二维多元内涵,包括经济贫困和服务贫困,与成年人贫困和家庭贫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儿童贫困治理不同于儿童福利工作,应以实现儿童权利、彰显公平正义、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基本价值诉求。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依托家庭,克服儿童在物质、教育、医疗、照顾、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匮乏,改善贫困儿童经济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儿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生态贫困与生态型反贫困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状况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中国西部地区有着更明显的体现。中国政府对西部贫困地区一度实施开发式扶贫政策,但很快就从反贫困问题转向“返贫困”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贫困使其不具备经济开发的基本条件。不能够按照传统的一般性经济发展实现脱贫目标,应从生态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建立生态型反贫困战略。其基本思路,是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扶贫政策的中心,重建西部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西部地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凉山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形态单一,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等发展条件限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多种困难问题叠加,使大多弱势群体始终得不到有效帮扶而游离在社会边缘,逐渐积弱成群,衍生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成为凉山摆脱贫困所需重点突破的掣肘。笔者聚焦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特殊贫困机理和关键症结进行深入调查和剖析基础上,认为避免弱势群体因发展失衡被扶贫"平均化"和"数字脱贫"所遮蔽而成为扶贫攻坚的盲区,只有遵从精准扶贫战略导向,找准致贫原因,着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精准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脫贫能力建设等更具个性化、操作性和长效持续的精准脱贫模式,才能使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最终化解凉山脱贫难问题,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是按一定岗位能力要求而实施的职业技能教育。它随经济建设而产生,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因而它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服务的,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来,我国政府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通过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技能优势,从而建设一支生机勃勃的高素质的产业大军,推动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