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探索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福利激励机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需要。中国人才流失严重 ,提示我们必须抓紧建立健全工资福利激励机制 ,从而保护好我们的人才资源。本文同时还提出了实施工资福利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强调了建立健全工资福利激励机制 ,要坚持西部大开发、科教要先行的观点 ;要充分把握和科学对待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的特点 ;要认真引入知识管理 ;要掌握好四个重点和四个原则。最后 ,阐述了面向 2 1世纪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激励机制的发展方向 ,应是由“人本激励”、“知本激励”、“资本激励”三种模式共同构建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促使高校内部治理有序的重要途径。基于公平理论视角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进行审视,就目前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在分业绩、分层次、分年龄和分学科激励方面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高校应构建“一化三公”教师激励机制,即“系统化、公正、公平、公开”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言,即构建以“大同小异”激励为核心的系统化激励机制,建立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导向的公正激励机制,完善以全面系统激励为架构的公平激励机制,健全以激励全过程阳光运行为表现的公开激励机制,以有效促进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公平运行。  相似文献   

3.
编辑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机制是调动图书编辑的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有力手段。当今出版界普遍采用的以经济利益为主的激励方式具有局限性。在中国加入WTO ,市场经济日渐深入的当今 ,图书编辑的激励机制应由“人本激励”、“知本激励”和“资本激励”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4.
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加强对激励理论的研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实施差别化的激励方法,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探寻提高激励效果、降低激励成本的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基于调查研究发现,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从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到生态乡村的环境治理实践中,积极引导和激励公众参与到乡村环境治理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的环境治理工作模式,公众参与初显成效。同时,因公众参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出现了村民参与内部动力不足、“搭便车”现象等难题。应借鉴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精髓,关注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内外奖酬、满足感等因素对激励过程的影响,从目标驱动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监督反馈机制等方面系统完善激励机制, 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等激励链的良性循环,优化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理论角度透视高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本质,用委托代理、声誉理论等方法研究和揭示高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内在规律,提出修正的工资激励模型及“知本市场”(“ 教授市场”)理论。  相似文献   

7.
建立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机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我国20世纪90年代对激励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对国外应用的各种激励工具的研究分析上,进入21世纪后开始对其激励机制展开研究,近期的相关文献则主要以激励制度分析为主。如何在我国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激励制度,即要避免“政府失灵”,也要防止“市场失灵”,对我国学者和政府都将是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浅谈企业激励系统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企业在激励管理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据“复杂人”假设,实行激励系统化管理就是对企业中的人员进行激励管理时要从员工需要和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特点出发,建立对企业各层次人员实行动态、系统的激励体系,并将激励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激励系统化管理包括了建立激励系统和完善激励机制,研究企业激励系统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最终提高企业激励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科研人员这一群体进行激励机制构建时,应针对其特点进行激励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为写作主线,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在对激励理论进行综述以及概括研究院科研人员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科研人员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一个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要合理,也必须要公平,否则就会产生“激励陷阱”。本文探讨了“激励陷阱”的表现及其形成机理,并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避免激励陷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校教师“知识人”人性假设的前提 ,本文在阐述了高校教师需要四个方面的特性后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深入探讨 ,指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坚持七个方面的结合 ,即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领导推动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计划与短期激励措施相结合、满足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和相对稳定与适度竞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会计准则将股份支付作为完整的一项提出来,解决了股权激励机制的会计处理问题,如何把握股权激励的“度”以及如何对股权激励的对象进行业绩评价成为激励机制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股权激励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管理层持股的作用,并对如何进行业绩评价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政治晋升激励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地区异质性、外部冲击和统计质量问题,激励机制面临着较高的绩效噪声,收益递增、锦标赛激励效应传递放大机制和政治组织内生于委托人自身行动的任务特点进一步增强了绩效噪声,进而产生激励成本增加、激励效率损失、激励扭曲加大、宏观决策困难和特定情况下"激励失灵"问题,其可持续性正在下降。改革激励机制并最终让市场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是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管理中 ,必须根据高校教师的行为偏好特征来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 ,使高校教师的最优行为与学校的目标“激励相容” ;在激励机制构建中必须遵循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原则 ,谋求管理的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动态平衡 ,以达到高校教师管理的有序、高效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实质 ,是构建对高校教师行为目标的选择起激励约束作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从激励的内涵、激励的方式、激励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效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指出只有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激励的方式,科学地把握激励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激励的内驱力、推动力、凝聚力的作用,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行政扶贫模式在后脱贫时代面临诸多局限,引入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实现“单中心贫困治理”向“多中心贫困治理”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然而,市场化的社会主体与行政化的精准扶贫、收益性的社会主体与公益性的精准扶贫、碎片化的社会主体与系统化的精准扶贫之间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张力,而法律激励机制的引入为张力的打破提供了契机与路径。当前我国社会参与扶贫法律激励的制度安排存在理念层面的“管理型激励”、标准层面的“资格型激励”和方式层面的“帮扶式激励”等问题,故应当针对当前社会参与扶贫法律激励的问题,彻底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激励理念从“管理型激励”向“契约型激励”转变,实现激励标准从“资格型激励”向“绩效型激励”转变,实现激励方式从“帮扶式激励”向“合作式激励”转变,最终实现社会参与扶贫法律激励的效能最优。  相似文献   

17.
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针对其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整体水平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教育的激励机制应该坚持三个结合、三个为主:即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坚持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以目标激励为主。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好公平性、客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四条原则,才能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合理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使各种激励方式相互配合补充,实现最佳激励效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国有企业人力资本运作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本产权的丧失和激励机制的缺失,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有股权激励和商誉的激励机制;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有双层晋升路线、声誉激励、成长激励、企业文化激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配套机制,即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产权化激励机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机制设计存在着诸多缺陷,并导致其失灵。该文立足于经济知识化的时代背景,提出了“智能雇佣资本”的观点,建立现代综合激励模式。依据该模式,设计了产权化激励机制,并定量分析了其激励机制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国企激励机制创新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企激励机制扭曲是激励机制低效率的重要原因 ,激励机制创新的思路是 :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为辅 ;调整短期物质激励和长期物质激励比例 ;物质激励要与非物质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