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着》的单行本版对《收获》版有5万字的增写,本文以文本整体为阐述基础,聚焦于“增写”五个部分修改信息符码的分析,认为这些增写的内容,或者调动、调整着读者的情绪;或者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感;或者丰满文本和主题的肌理,都具有重大的叙事价值。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叙事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观点 ,从时间和视角两个方面对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进行了文本分析 ,指出余华在叙述时间上十分注重对叙事节奏的控制 ,使文本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从而呈现出一种有旋律的推进态势。在视角运用方面 ,采用“零度风格”的写作方式 ,使故事的逼真性、自然性、生动性得到了加强 ,描写也显得更加客观冷静  相似文献   

3.
对2010年以来我国民办学前教育政策40份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文本具有鲜明的以儿童发展为本和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直接价值与“解决入园难”的间接价值,还重视其应然价值,但普及学前教育、提高毛入园率的实然价值的实现仍然“任重而道远”,还彰显出普惠性的显性价值,并体现出教育公益与公平的隐性价值。为此,要努力达到这三对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插图作为一种依托文本语言产生的直观化言说方式,既受制于语言文字自身的“强制属性”,同时也为语言文字赋予更完整的意蕴。在叙事文本中,插图的画象通过图像隐喻的符号化功能,映射出文本内部人物的心境。以明万历臧懋循改订版本的《紫钗记》为研究对象,探讨文本与插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价值;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揭示插图和文本背后的意涵,以及它们在作品中从变化到固化的总体呈现过程;借鉴中国古代文论中“道”“象”“器”的理念对插图与文本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展现插图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道教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认为幸福不在于占有极大的物质财富,拥有极大的权力名 声,而在于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故倡导顺应自然、清静自心、知足常乐地活着。千百年来,道教以 “知足常乐”为准则,把保重身体、快乐地活着上升到了人生幸福的高度,对生命的热爱形成了道教幸福观 的鲜明特点。道教对幸福与欲望关系之探讨,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及生命理想的自觉意识,对现代人生仍 有独具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含义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它着重表现在对文本“意”“情”“格”的理解与阐释上。文章从《红楼梦》中“食谷者生”一词的英译出发,讨论了译者与作者在文章的立意,情感风格各方面的一致。突出了译者主体性在彰显文本价值与含义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详细资料,介绍并分析了蒙古族著名“格斯尔”说唱艺人罗布桑以及他的文本“霍尔·格斯尔传”,认为该文本是一部很有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女性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的先锋。当通俗小说家对“自由结婚”的现象进行批判和思考时,她们也成了文本中的女主角。在民初的哀情小说中,践行“自由结婚”的女学生的价值取向被设定为“情之正”:其举动须“发乎情,止乎礼义”,同时尊重、遵从“父母之命”。她们对“情之正”的选择,正是对爱情的真挚、炽热性质的回避。小说家由此显示出其立场的局限性。因为通俗小说对市民庸俗道德观念的迎合,这类文本的使用在“小说证史” 的研究中存在一定限度:小说中女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宜等同于现实中女性的取舍,通俗文本只在心态史的层面才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了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叙事语法的转换 ,进而考察从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1 .题旨的暗变 :从“忍韧”到“苟且”;2 .基调的转变 :从“沉郁”到“微亮”;3.风格的转移 :从“荒诞”到“反讽”;4.视角的移心 :从“冷峻”到“移情”。《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 ,也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模式的摆脱。  相似文献   

10.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翼,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性作为其最根本的属性加以强调。“文本细读”提供了一套对经典文本进行意义分析和价值评判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平行研究”旨在揭示人类文化体系知识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借助于“文本细读”与“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将可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和八股文已是历史的匿名者。本文试图借助新历史主义视角,在各种历史文本缝隙的踪迹中探寻,被近百年正史话语所“遮蔽”的某些“本宾”。将“悬置”与“遗忘”的价值归还。认为科举制是对人类文明史的特殊贡献,八股文是封建社会权力结构的标本性文本。  相似文献   

12.
评《东方后现代》鲁原本世纪是一个寻求价值而又消解价值的时代。古典人道主义寻求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没有站立起来;现代主义寻求小写的人,小写的人又没站立起来;后现代主义干脆消解生存价值,人不过“活着”而已,这种消解又给人“无法承受之轻”。人还得追寻,这种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有意尝试运用现代批评方法,对《春闺梦》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其艺术价值形成的内在机制。小说在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凸显事件真实性的同时,随时显现叙述者声音,以强化文本主题命意;文本依托深厚的文化背景,在与传统的互文对话中,拓宽阐释空间;文本以其独特的结构构成,以“梦”为核心意象,围绕“梦中”与“梦醒”,以“惊梦”的方式深化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春闺梦》以新奇的叙事技巧,表现了老作家一贯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4.
《金阁寺》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由传统的重视“伦理性、思想性”回归“文学性、艺术性”的典型文本,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受到很大重视.这导致了《金阁寺》内蕴的伦理价值远未得到充分阐释,而处于“文学性”的遮蔽中.文章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对“金阁”作为伦理上的“绝对他者”重新解读,呈现文本所蕴含的伦理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舍勒的代表作《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为分析文本,阐释了他的“质料先天”的价值内涵及其现象学的理论基础.揭示了他与康德和胡塞尔的复杂关系。“本质直观”是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这不仅反映在他对“质料先天”价值及其秩序的理解上,也体现在他的“人格”概念中。  相似文献   

16.
余华1980年代的创作以“愤怒”的写作显示了先锋文学的挑战性姿态,其1990年代的创作以幸存者的言说表达了虚伪的“活着”的人生关怀;从“愤怒”的写作到虚伪的“活着”构成了余华创作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本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创作的语言文字,它既是静态的又带有情感,选入教材之后,已在很大的程度上确定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教师应该怎样发挥阅读积累对文本解读的介入,才算有“效度”,从让而阅读教学精彩纷呈呢?以下是笔者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平山冷燕》是明末清初言情小说中的代表作,但评点本较少,“天花藏主人批评本”具有较高的评点理论价值。该本以“枝叶之法”对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了立体式解构,以“水穷云起”揭示了小说叙事时空的动态变化,又以“闲笔”解析了小说的叙事语境。因天花藏主人既是小说的作者,又是评点者,身份重叠形成了对自身叙事技巧的重新确认与再次解说。这种“双重解说”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认知作者的“立言”、创作意图与文本未尽之意,也由此衍生出了更贴近文本的理论价值与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9.
屈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现代文学的主体精神和艺术表现提供了创造性转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是以原型、典型和“兴象”三种“在场”形式,在话语、文本和主体间的“交互世界”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20.
余绍成 《中华魂》2014,(16):19-2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