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之间关系的阐述,得出了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应当改革当前体育教学,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使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前,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相似文献   

2.
刍议终身体育思想与全民健身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环节,是推行全民健身,形成良好健身意识、终身健身习惯和体育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全面贯彻强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目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使问题系统化、层次化,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关系的阐述,针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体育应以全民健身为主业;课程设置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习惯为目标;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优化体育育人环境,使学生真正掌握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能力和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高校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意义,提出了高校体育以学生健身为中心,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根本保障的观念,探讨了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和学校体育现状以及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体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结合体育改革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全民健身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现状及问题并进行反思,初步探索以及增强体质为主线开展健身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由于我国高校体育现行的教育体系与全民健身计划在内容上有着很大差距.多方面制约着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因此.必须制定出相应措施,使之尽快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从而使高校体育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我国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与全民健身计划在内容上存在的差距,多方制约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内容上有必要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分析了全民健身计划对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作用。同时,在分析社区体育存在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运动项目资源等相对不足的情况和高校体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高校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实施的设想,为更好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和社区民众健身活动的助推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应把体育课程统一安排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进行;把体育课程代之为体育活动课程,并在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课的类型方面提出大胆地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群众体育的发展纳入了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蓝图中,从而,拉开了中华民族体质建设伟大工程的序幕。这标志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年来,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对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高校体育特色和走向及发展的要求,全民健身与敬业乐群成为现代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适应高校属于服务行业这一根本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要有“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层面、多规格、多品极的体育人才,具有长远的实现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7所高校及其附近乡镇社区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成都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的现状,以期为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更好地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研究发现:(1)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以中老年为主,青年人参与积极性较低。(2)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突发性的、非自觉性的锻炼活动。(3)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对健身锻炼消费比较抵触。(4)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闲置与浪费。我们认为,应采用以下措施来促进成都市体育事业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1)大力推进统筹城乡体育事业一体发展,重点抓好乡镇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促进乡镇社区体育发展。(2)利用高校资源,完善乡镇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中的组织、指导职能。通过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使高校成为社区体育健身的辐射中心。(3)加大乡镇社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营造乡镇社区体育气氛。高校可在乡镇社区进行有关体育技术指导、体育知识教育和体育信息的宣传与服务。(4)高校可有序地将体育场馆设施向大众开放,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而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合理开放和有偿利用将是对构建乡镇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尚存在着一些隐性冲突,只有通过"体系归一"、"观念更新"、"目标同步"等协同途径,才能实现高校体育为全民健身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7所高校及其附近乡镇社区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成都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的现状,以期为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更好地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研究发现:(1)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以中老年为主,青年人参与积极性较低。(2)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突发性的、非自觉性的锻炼活动。(3)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对健身锻炼消费比较抵触。(4)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闲置与浪费。我们认为,应采用以下措施来促进成都市体育事业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1)大力推进统筹城乡体育事业一体发展,重点抓好乡镇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促进乡镇社区体育发展。(2)利用高校资源,完善乡镇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中的组织、指导职能。通过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使高校成为社区体育健身的辐射中心。(3)加大乡镇社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营造乡镇社区体育气氛。高校可在乡镇社区进行有关体育技术指导、体育知识教育和体育信息的宣传与服务。(4)高校可有序地将体育场馆设施向大众开放,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而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合理开放和有偿利用将是对构建乡镇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作为构成终身体育思想和全民健身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达到身体、思维、意识、创新等成熟的阶段.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职业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如何达到全民健身的战略思想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实施为依据,结合高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具体地阐述了高校体育对学生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今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新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实施《纲要》是改善我国国民总体体质的需要 ,也是改进高校体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纲要》在高校的实施 ,将推动高校体育向终身体育教育、手段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武术教学中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是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主成部分。是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的主要环节,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传承对继承和弘扬五千年民族文化,掌握终生健身手段,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运动竞技全面登上世界舞台的同时,如何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成为体育工作日益突出的问题.为此,国家体委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全民健身为基本内容的群众体育与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以训练竞赛为主要手段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确立了在群众体育工作上,要抓全民健身这样一个关系中华民族体质增强的大事.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是我国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素质的又一重大战略措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高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站,是青少年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同时高校学生是未来的各级管理人才或是领导者,因此可以说在高校认真贯彻好《全民健身计划》也是在培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各级倡导者和执行者.所以,如何把学校体育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上海地区20余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高水平专项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制体育课、群众性健身体育俱乐部进行了重点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进一步在高校中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新的、有效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