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的英语诗坛上,对爱尔兰诗人叶芝象征主义的界定颇有争议。他的象征主义有其独特之处,诗人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歌创作既具现实性又具现代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先锋的精神追求相契合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2.
张以宁是元末明初著名的福建诗人,又是两朝皆有重名的馆阁文臣,在元明文学史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诗歌创作成就尤著,既是元明之际馆阁诗风的传递者,又被认为开明代闽诗之先。然而,现今对于这样一位诗人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其生平及创作的基本史实亦尚有未及清理处。以张以宁的诗歌创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可初步将其一生的创作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来加以描述,藉此把握他的诗歌创作的心态、风格及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明代的诗歌发展确实比较一般。尤其是古代诗歌悠久而光辉的现实主义传统,历来认为在明代虽未中断却也无大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没有出现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人们一提及明代文学,便言必称小说、戏剧。而究其实,恰如不可以偏概全一样,同样也不可因求全而偏废,否定一切。有明一代,尽管诗歌发展一般,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不乏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已为文学史所承认的明初诗人高启和刘基等,都可以说是有着一定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继高启之后,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更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于谦的诗歌创作,一向是有肯定意见的。但是人们主要赞赏其表现高尚节操和人品的诸如《石灰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5):46-52
明代宗藩诗人是明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诗歌创作群体,有明一代,宗室有传诗文集者共160人计221种,现存36人51种,对整个明代文学创作和学术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特殊的文学创作生态环境下,宗藩诗人积极参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作拓宽了诗歌创作领域和题材,多维度、全方位关注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诗风诗貌多样化。一方面追求风华和婉、温柔敦厚、雍容典雅、文辞优美的盛世之音和清新淡雅的隐逸之风;另一方面又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诗风逐渐回归现实主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各有其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中国的诗歌创作,从西周到秦汉,从魏晋到隋唐,经历了千年的发展过程.诞生了“诗仙”李白.英国的诗歌创作从史诗《贝奥武夫》到浪漫主义诗歌盛行的时代,也历经千年的历史变迁.雪莱堪为英国诗人的代表.李白和雪莱,一个在中国,一个在英国,时间上跨越千年,空间上远隔万里,但他们却有着许多相似.本文将对这两位诗人作一比较,探讨他们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以"简单而深邃"的风格著称。当众多现代派诗人努力摆脱传统诗歌的束缚,寻求新的诗歌创作模式时,罗伯特·弗罗斯特对这场改革似乎并不热衷,但以独特的诗歌创作手法和智慧的思考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从罗伯特·弗罗斯特对待传统诗歌的态度、写作视角、对工业文明的看法等方面与同时代许多现代派诗人的比较,说明其虽独立但不孤立。  相似文献   

7.
感觉是诗人的眼睛,诗歌创作离不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觉。本文旨在从感觉运用的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奥秘,认为感觉的运用是伴随着诗人情感和意象选取来实现的;同时,感觉的运用有时以一种感觉错觉或变形进入诗歌创作,而通感则是诗歌创作中运用得最自然最高级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强调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新古典主义重视的理性在诗歌中被放逐,华兹华斯尤是如此.虽然诗人自言自己并无系统理论主张,但他说若读者有心,自会发现其中的系统性.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人定位方面,华兹华斯都有别出心裁之处,其思想上可溯源到莎士比亚、弥尔顿的启示,下可感受到他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丁尼生、布朗宁等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他定义诗人的特质、职责等异于常人之处.其中,"沉默的诗人"是其诗论及诗人论的一部分,但是很少得到重视,所以是本文重点阐述之处.这个概念灵感源自诗人颇具诗人气质的弟弟约翰·华兹华斯,并且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均有类似的形象.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该概念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及该概念对当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帝王,明宣宗不仅具备统治才干,而且多才多艺,书画兼善,能诗好文,被誉为宫廷画家、宫廷书法家、宫廷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分为节庆类、山水类、花鸟类、咏史类、题画类及其他杂类诗作等。皇帝的身份使其诗歌呈现出重道德说教与求文学审美的矛盾统一状;宫廷画家的身份也影响到其诗歌创作,其诗诗画结合,精工典雅,充满宫廷色彩,显示出较高的文学修养。然综览其诗,可以发现,明宣宗诗歌大多语繁意浅,雕饰过重,总体艺术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帝王,明宣宗不仅具备统治才干,而且多才多艺,书画兼善,能诗好文,被誉为宫廷画家、宫廷书法家、宫廷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分为节庆类、山水类、花鸟类、咏史类、题画类及其他杂类诗作等。皇帝的身份使其诗歌呈现出重道德说教与求文学审美的矛盾统一状;宫廷画家的身份也影响到其诗歌创作,其诗诗画结合,精工典雅,充满宫廷色彩,显示出较高的文学修养。然综览其诗,可以发现,明宣宗诗歌大多语繁意浅,雕饰过重,总体艺术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11.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田间是一位有卓越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杰出的诗人.他以“擂鼓诗人”蜚声中外诗坛,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田间整整战斗了五十年,出版了三十多部诗集,三部诗歌评论集.他的诗歌创作道路和诗歌创作经验,是十分丰富的.认真探讨和研究他的诗歌创作和经验,对于繁荣和发展新诗的创作,促进新诗人的成长是有极为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在形势动荡的宋末元初,"诗人"身份发生了巨变,这可看作是"近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士大夫强力引领着宋代诗坛本是共识,然而南宋后期"诗人=士大夫"的牢固认识或者说关系性开始呈现出改变征兆。随着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诗歌创作在举子业中的重要性明显减弱,士大夫阶层文体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诗歌创作也变得不景气。他们的诗学素养的下降从南宋中期已潜在进行,形成一种现象并呈表面化是嘉定年以后。在"诗人"的社会认定上,这段时期也存在着巨大断裂,随着以布衣和下层士大夫为中心的江湖诗人崛起,"诗人"一词已经摆脱了与传统士大夫的关系,开始成为专业诗人的代称,直至元初。  相似文献   

14.
当一个日益开放世界不断逼视我们,使我们再也无法把心灵和视野封闭,当一个诗人有可能选择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弄潮于诗坛时,当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构成时,我们无疑会有多种选择,而选择往往意味着困惑.土家族诗人冉庄便是怀着一种矛盾与骚动的心理踯躅于诗歌世界里的,一方面他擅长于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诗歌艺术的现代传达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这构成了诗人十分矛盾的创作心理机制,既想固守传统,又试图超越自我,冉庄诗歌创作的艺术传达正是在这种两难选择中矛盾与困惑的结果.我们研究冉庄的诗作,如果不深入剖析他创作的心理机制,仅从现象上分析他对传统诗歌艺术表现形式的继承,将难以把握冉庄诗歌创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汉学家齐皎瀚是西方学界少数研究、译介元明清诗词的学者之一。他编译的《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重点选择了西方世界较少关注的元明清诗人诗歌。齐皎瀚认为书画与诗歌在艺术层面相互贯通,故而集中遴选了书画诗人诗歌。齐皎瀚提出“再现原诗之美”的诗歌翻译思想,遵循自由体汉诗英译的传统,在译诗达意、节奏再现、意象塑造与情感传递方面均有创新发展。30余年来,《诗选》传播到全球五大洲的24个国家,取得了国际社会专业学者与普通读者的认可,传播效果良好。《诗选》成功将“非经典”的元明清诗歌推介到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6.
"冷类语义场"指含有[+温度低]语义特征的语义场。汉语史上"冷类语义场"经历了一系列演变:上古"寒"是主导词,到了西汉,新词"冷"进入语义场,东汉至隋,与"寒"展开竞争,至迟到了明代,取代"寒"成了主导词。笔者分东汉前、东汉至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段考察汉语史上"冷类语义场"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八叶集》是“九叶”诗人除杭约赫(曹辛之)以外,其他八位诗人建国后诗歌精选的合集.八位诗人近四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以他们出色的才华而论,到今天只奉献给中国诗坛这样一本薄薄的诗集,其收获不算丰厚.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见他们诗歌创作的独特情志和闻到那别样的芬芳.这  相似文献   

18.
王昌龄与李益同为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有题材丰富的大量诗歌创作,从两人的闺怨诗入手,从他们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方面的异同,从而展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20.
《恢复》是郭沫若同志前期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本诗集,也是他基本上完成了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之后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无论从这本诗集的内容和形式看,或是从它在诗人解放前的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来看,《恢复》都不愧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①《恢复》正是郭沫若同志作为革命诗人、革命战士,用他的笔作为锐利的武器,为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冲锋陷阵而留下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