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在当前学术话语的禁锢下,我们一直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矛盾,譬如面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叙述问题。谈90年代诗歌的叙事性便要以80年代的滥情写作作为反面教材,却无视80年代中后期诗歌实验的努力;谈90年代诗歌中“叙事性”的代表诗人,却对这些诗人80年代对诗歌叙事的发生学意义所作的准备做以一言以蔽之的概括,那么这一切只能使“汉语诗歌被耽搁在虚假的先锋面具和历史转型的门槛上,而公众对诗歌有限的感受力也将为所谓的‘误读’继续败坏”。在历史分野与写作界限的叙述圈套之中,“叙事性”问题有必要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里进行回溯式的思考,其意义不仅在于艾略特所谓“过去决定现在,现在也会修改过去”的批评功能的重现,同时亦是对先锋诗歌批评的“求真意识”的一次富有探索意味的秉承。  相似文献   

2.
"个人化写作"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命名,也是新时期先锋诗歌批评中不可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通过对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个人化写作"策略的选择和演变流程的梳理,对"个人化写作"的欲望化书写的深刻批判、对"个人化写作"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细致剖析,更为深入地解读了新时期以来的先锋诗歌中"个人化写作"的丰富内涵和诗学意义,也由此进一步地探索了先锋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吕周聚 《齐鲁学刊》2004,(6):98-101
先锋诗歌历来被视为与正统诗歌相对的整体而存在,人们只看到了它与正统诗歌的对立而忽视了其自身的差异。实际上,先锋诗歌的诗歌观念、诗人角色及艺术表现形式都处于不断的分化与转型之中,这种分化与转型既显示出先锋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揭示出"文随代变"的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现代主义诗歌批评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从最初阶段的片段、零散式的诗歌解释逐步发展成为有着完备诗学理论、诗歌批评、诗歌史写作构成的批评体系;现代主义诗歌批评顺应诗歌发展的潮流,完成向先锋批评话语的转向,为诗歌批评找到全新的理论增长点;新世纪诗歌正在转入常态化写作,必然要求诗歌批评在坚守批评伦理的同时,发生相应的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不容乐观:诗艺品位倒退,诗意晦涩难懂,被读者普遍认可并传诵下来的诗作越来越少,写诗沦落为诗人的自说自话,成为一种副业和消遣.诗歌的生存处于尴尬的境地,价值被彻底颠覆了.导致当代先锋诗歌呈衰落轨迹的因素,既有社会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也有写作者自身的思想特点及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珂 《学术研究》2003,(10):135-138
20世纪末期是中国先锋艺术兴起的特殊时代 :80年代是先锋诗流行的年代 ,由于 90年代国人更关心物质而非精神 ,更重视经济而不是艺术 ,因此 90年代先锋诗的生存境遇特殊而恶劣 ,先锋诗远没有 80年代繁荣 ,全国性的先锋诗运动变成了区域性的先锋写作。和 80年代诗人一样 ,90年代很多先锋诗人放弃了先锋诗应该有的诗艺的先锋品性 ,他们更关心写什么而非怎么写 ,尽管他们想在诗歌写作中追求睿智与幽默 ,但是他们不像 80年代先锋诗人那样过多地关心诗的观念和思想 ,而是重视普通人的感受及情感 ,因此 ,尽管世俗诗歌和个人化写作流行 ,却没有受到正统诗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代主流文学史在接受并经典化舒婷诗歌的同时,夸大的是与时代和主流达成的某种妥协,而忽略和压低了其内蕴的反叛性,这造成了对舒婷诗歌的某种误读。由此,舒婷成为"没有先锋性的先锋诗人"。这一结果是1980年代先锋艺术由边缘进入主流话语言说场域的宿命与无奈。  相似文献   

8.
中国先锋诗写作出现至今,已有相当时日,但在传统诗坛,得到的认可却仍旧有限。一般读者对于先锋诗歌,更是有所保留。在先锋诗歌的阅读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读者面对一首诗,多是无奈地摇头,坦言看不懂,有时甚至没有读完,便说不懂。本文希望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一番梳理,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得出一种对先锋诗合理的阅读态度。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十年,先锋诗歌从九十年代相对沉寂的氛围中重新焕发出风采,从"下半身写作"到网络写作,从"中间代"和70后诗人的崛起,到80后乃至90后诗人的出场,这中间经历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的衍化,诗歌刊物的兴盛,思想性写作的回归,这些现象,昭示的正是新世纪先锋诗坛精神流变的过程,而且对下一个十年先锋诗歌的发展,也有借鉴价值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回望新时期文学30年,审视新时期具有先锋特质的作家作品,发现、发掘先锋小说叙事革命中蕴含的先锋性,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对文学真实观的解构和建构,及其在文学审美品质上的回归,从先锋小说在对“五四”文学革新与审美传统的承继和对先锋后小说创作的影响上,来探寻先锋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80年代的西方、传统、现代和大众交织的文化格局中,"先锋"的命名指向的是一种生活范式的变化.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叙事与现代主义叙事之间的复杂矛盾,构造,了"先锋"这个概念及其特殊的历史性内涵.在中国,先锋艺术也绝不会仅仅是"艺术实验"、"叙事游戏"或者"文体探索",先锋总是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2.
历史意识与先锋诗歌观念的现代性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降,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经历了一次诗歌观念现代性重构的过程。这与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以及历史场景的大范围转换有关,因此这种诗歌观念重构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种对于历史的不断的理解与接纳。在一系列的现代性思想景观的呈现当中,现代性本身在此间表现为一种审美现代性与历史深度牵连与融合生长的复杂形态。作为理解这一时段的诗歌观念的锁钥与现代性观念本身的新生,对于当下诗歌领域尤为重要.这可能恰恰说明了新诗艺术现代性本身的"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13.
探寻鲁迅的现代版画批评所蕴含的先锋派观念和立场,不仅对中国现代版画具有形塑作用,而且构成了先锋派理论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部分。首先,鲁迅持有反主流传统的先锋立场,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现代版画的媒介独立和技艺创新,提出创新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民族魂魄的艺术观念。其次,鲁迅对艺术教育和启蒙大众的作用深信不疑,认为中国现代版画既有吸引大众的魅力,也有改变大众的本领,指出有必要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通俗艺术和民间艺术加以创新利用,同时必须从自然和现实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有力之美"的艺术。最后,鲁迅对艺术的未来维度十分重视,坚持艺术对现实的批评和建构的双重性,强调革命时期的艺术对于现实的批评作用更为重要,而后革命时期的艺术彰显的是对于新社会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目前的研究看,讨论诗歌批评的著作与文章并不少,大多集中在批评的意义和评论诗坛现象上,缺少对诗歌批评的历史观照和互动考察,忽视批评实践的体验与总结.当代诗歌批评是否有传统可循?当代诗歌批评是否真正介入诗歌写作或诗歌事件?当代诗歌批评该从何处展开?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对中国诗歌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勾勒,指出当代诗歌批评具有无根性特点,它在借鉴中外批评传统的同时,仍然在摸索新的批评方式,是批评大树上的一枝.当代诗歌批评介入诗歌写作和诗歌事件的力量不足,面对诗坛问题缺少锐气与勇气.诗歌批评是无边的探索,大学是诗歌批评教育的发生地,多种探索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品质的批评者,促进当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先锋小说的研究,评论界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而对形式研究的迷恋极易遮蔽先锋作家内心观念的先锋性。本文以死亡为切入口,希望能透过死亡迷宫的遮蔽,从而揭示出先锋作家内心的真实意图。论文从死亡迷宫与迷宫背后、死亡的无意义与无意义背后的精神价值、悲剧意味与承担的勇气三个方面分析了先锋作家在奇崛的形式后隐藏的对人的生存的新解读。在直面和审视死亡的过程中,一些作家以他们特有的明敏和睿智,在死亡的地层下开掘了博大的生命之流,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哲理探索。先锋小说死亡言说的内在变化,深层原因在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启悟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夏楚群 《江淮论坛》2022,(2):180-185
以余华、格非等为代表的先锋作家通过大量的文本和文论,建构起关于人生、世界的崭新把握方式,进而实现小说哲学观念的突破。他们打破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真实观,将内心真实作为写作要义,极大地解放了作家的想象力。先锋是自由,更是超越。在对先锋精神的理解上,既立足现代性的多重思考,又面向现代小说自身传统。先锋作家始终强调主体性意识,以开阔的写作视野自觉承担起时代命题,影响并将持续影响当代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先锋诗经历了由诗意的先锋到诗艺的先锋,再转向诗意的先锋三大历程,并由1980年代的全国性的群体冲锋变成了地域性单兵突击,大学校园不再是先锋诗的实验园地.社会上的先锋诗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平民写作取代英雄写作,人性写作取代神性写作.女诗人由女性诗人变化女人诗人,迷恋真实人生.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平民化实用性诗歌远远多于贵族化审美性诗歌.先锋诗的世俗化导致了诗人写作的个人化.重视现实生存甚至急功近利的先锋诗写作虽然有损新诗,却适合当时的特殊国情.尽管当前个人化写作仍有存在价值,但不能极端地倡导个人化写作,因为诗坛既需要诗艺的先锋,也需要诗意的先锋.  相似文献   

18.
先锋文学对于传统的文学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 ,文体解构既是先锋文学的存在状态 ,又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流动状态。本文从主体复归后精神的迷失、游戏中断后灵魂的感悟、精神苦旅后意义的重建等三方面阐述了先锋文学的精神流变 ,指出文体的解构和重建也是一个意义的失落与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诗歌批评具有过渡时代新旧交融的特征,其现代转型得力于辩证通变的批评理念的调和力,文章从批评的外化形态和内在质素两个方面解析这种调和力在梁启超诗歌批评现代转型中的轨迹,通过这种力的解析显现转型期其诗歌批评兼具动态性和圆融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先锋诗人自杀并非像人所说完全是缘于文学创作带来的精神苦闷,而和爱情、贫困、婚恋纠葛等具体事件相关;深层原因则是由诗人诗歌的边缘化处境、诗人们的死亡意识和病态的精神特征等因素共同促成;先锋诗人自杀构成了对人类历史和生存样态的拷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