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家庭及其民俗现状的调查研究苏依拉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主体是IG36-1640年间从新疆等地驻牧于青海的以固始汗为首和硕特部蒙古人(另有部分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喀尔喀部)。1725年清政府将青海蒙古各部划分为5部29旗。其中...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族民俗剪影──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服饰世居青海的蒙古人1991年有72800人,有两个自治地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另有4个自治乡。史称西蒙古--卫拉特部蒙古人中的和硕特人在青藏高原至少已有300多年的活动历史。青藏高原的自...  相似文献   

3.
僧格     
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抗俄英雄——僧格,是十七世纪中叶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五子,汉文史籍又称僧厄. 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共同构成我国厄鲁特蒙古,俗称西蒙古.准噶尔部原游牧于我国天山北麓塔尔巴哈台东和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为活动中心.准噶尔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已渐强盛,成为雄据我国西北一隅的势力.一六五三年(清顺治十年)巴图尔珲台吉殁,僧格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西方商船到达中国南部沿海之前,对中国清政权的最主要的外部威胁来自准噶尔,它是西部蒙古的一支。17世纪前期,准噶尔征服了西部蒙古其他各部:土尔扈特、和硕特和杜尔伯特,并且组织起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整个18世纪,特别是在噶尔丹的领导下,这些部落从外蒙古向西扩张,直到它们成为中亚的主要政权。1690年,善于骑射的准噶尔领袖和他们的骑兵部队侵入了外蒙古,相继威胁北京和西藏。准噶尔的军事胜利震动了中国宫廷,  相似文献   

5.
1771年的“土尔扈特大逃亡”,是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许多著作对这一事件做了记述。但,卡尔梅克人返回准噶尔的历史、尤其是其返回准噶尔的原因、俄国与清帝国对“土尔扈特大逃亡”的政策以及土尔扈特人以后的命运等都没有得到阐述。这里,我们仅就手头资料来探讨“土尔扈特大逃亡”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15世中至17世纪初,由于漠南蒙古与喀尔喀蒙古对卫拉特蒙古的多次讨伐,卫拉特势力逐渐被削弱,失去大部分游牧地。与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剩余的草场、林地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生存需求。为此,卫拉特蒙古各领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导致土尔扈特部西迁。本文通过研究卫拉特蒙古内部及外部发展势态来剖析土尔扈特西迁问题,以此更加深入阐明了土尔扈特蒙古西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康熙五十六年,卫拉特准噶尔部大策凌敦多布率军进入西藏,结束了和硕特汗庭在西藏的统治,建立起以达孜巴为第巴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往的研究主要受著名藏族文学家策仁旺杰所著《颇罗鼐传》的影响,将达孜巴视为准噶尔人统治下的傀儡。但是《颇罗鼐传》关于达孜巴的记载并不十分可靠。相关汉文、满文、藏文及外文等不同来源的史料证明,达孜巴在藏地拥有很大的威望与权力,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准噶尔人任命的傀儡。而准噶尔人也正是由于对达孜巴信任有加,颇为倚重,才能在卫藏地区较为稳固地统治了近3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从明崇祯九年(1636)固汗汗(1582—1654)率部众进入青海,进而统治唐古忒(“或特”)各部,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厄鲁特蒙古“四部中和硕特部贵族统治青海八十八载。祟祯十五年(1642)固始汗在拉萨建立汗廷,他以青海地广宜牧,喀木(康)人众粮多,征收喀木赋税,以养青海部众。令其诸子分牧各地,分左右两翼,在游牧封地的基础上建立起封建领主制统治体系。在这个封建统治体系中,除固始汗及其十个儿子、若干孙子为首的和硕特部外,尚有土尔扈特、准噶尔即绰罗斯等  相似文献   

9.
第巴·桑结嘉措分裂祖国的历史罪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结嘉措 (16 5 3~ 170 5年 ) ,原名贡确顿珠 ,16 79年被五世达赖委为甘丹颇章政权即原西藏地方政府的摄政第巴。当时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不久 ,虽然地方行政在第巴掌管之下 ,但军权仍掌握在和硕特蒙古手中。和硕特蒙古受五世达赖之请帮助创建甘丹颇章政权 ,在清朝支持下得到维系和巩固。 16 5 4年 ,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去世 ,由其子孙世袭汗位。和硕特部落历来拥戴清朝 ,其首领事实上成为清朝在西藏的代表。然而桑结嘉措任第巴后对和硕特驻兵西藏日益反感 ,急欲驱逐之 ,便勾结一贯反对清朝的新疆准噶尔蒙古 ,试图借其力量削弱和硕特。准噶尔部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建国以来(1949年—1996年)同时存在于卫拉特社区内的新旧两种民俗形态为着眼点,凭借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从局部和整体上讨论了目前经济转型期内处于大西北腹地的“卫拉特蒙古人”这一文化圈内的民俗生活。  相似文献   

11.
《敦啰布喇什法典》是在俄国政府从政治上加强对土尔扈特(卡尔梅克)的控制、从宗教方面鼓励东正教在土尔扈特传播,土尔扈特汗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由敦啰布喇什汗主持制定的一部法典.法典内容反映出土尔扈特贵族和喇嘛试图通过立法巩固大众的宗教信仰,维护卫拉特传统文化;整顿吏治,端正风气;搞好与周边民族关系巩固统治,避免亡国灭种的意图.这也是该法典不同于其他蒙古法典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卫拉特蒙古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与历史上卫拉特蒙古人规模性迁徙行为不无联系.其迁徙过程中受生态因素与其社会过程的影响,造就了其文化特征和社会属性.本文从移民与文化认同视角,对历史上卫拉特蒙古人的迁徙与社会文化变迁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汗国形成以前,即16世纪以来,卫拉特部的统治阶级和西邻的哈萨克汗国相互间的争斗见于诸史书,以前,1582年哈萨克的塔吾克勒汗(1583~1598年)进攻卫拉特,占领了塔什干、突厥斯坦。①17世纪前半期成为卫拉特统治者的绰罗斯家族之哈喇忽刺时期,其子巴图尔珲台吉(1634~1653年)在1616年与父分牧,置根据地于额尔齐斯河东岸,由此进攻北方的阿尔泰诸族、西方的哈萨克族、西南方的布鲁特族等。如1616年“访问卡尔梅克的俄国托米尔科·彼得罗夫使团说哈萨克玉兹和布鲁特玉兹服从卡尔梅克”;②1617年,萨瓦  相似文献   

14.
卫拉特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汉文史籍中,元代译作“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歹”、“外刺”等;明代译成“瓦刺”;清代至今常译作“卫拉特”,亦有译为“厄鲁特”、“额鲁特”、“猥刺”者。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相对于居住在东部地区的蒙古而言,史学界又称之为“西蒙古”。国外称其为“卡尔梅克”,至今还有其不少遗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解读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卫拉特蒙古佚名氏史家撰写的几篇托忒文史籍,探讨当时卫拉特人对汗国灭亡的反思及对清准战争的历史记忆.几位史家的文本反映了"四卫拉特"这一历史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卫拉特人在政治认同方面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6.
和硕持汗     
和硕特蒙古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活动在天山以北乌鲁木齐和塔尔巴喀台一带,其首领图鲁拜琥,是成吉思汗十九代孙。万历二十四年(1606)他25岁,因调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之间的战端,深受各部上下和东科尔法王的敬佩,赠号“国师汗”美名。此后,又讹转为“顾实汗”或“固始汗”。 明末西藏政局不稳,教派斗争迭起。万历四十六年噶玛噶举派率霞巴家族在后藏建立第悉藏巴政权,与一度统治青海的喀尔喀部却图汗和康区白利土司结成联盟,共同迫害日渐兴盛的格鲁派,即黄教。黄教首领人物罗桑却吉坚赞和五世达赖的强左索南绕登等人决定,派使者赴卫拉特请兵援助。卫拉特召开“丘尔干”会议,议定组成联军前去,固始汗率和硕特  相似文献   

17.
布里亚特人     
居住于贝加尔湖以南和以西地区的蒙古族。根据1689年尼布楚条约,由清政府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在语言、历史、生活环境和经济形式上,同外蒙古和东北各省蒙古人以及卡尔梅克人(卫拉特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为蒙古民族。  相似文献   

18.
《江格尔》起初以民间口头形式形成,并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充实, 至今还在蒙古族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着。这部史诗广泛地流传在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人和17世纪20年代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西迁到俄国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中间。此外,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巴林、察哈尔等地区以及蒙古国的卫拉特人和喀尔喀人中也有一定的流传。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及突厥语族民族的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中也发现了《江格尔》的一些故事。《江格尔》是在中、蒙、俄三国境内流传的跨国史诗。 《江格尔》是口头创作,…  相似文献   

19.
固始汗(1582—1655)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首领。自他1642年率军入藏夺得了西藏地方政权,到1717年其孙拉藏汗被杀,他们子孙四代统治西藏地方达75年之久。这一时期,在清朝中央政权统治之下,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基本上是和平发展时期。西藏地区虽然曾发生过藏、蒙统治者间权力之争,第巴桑结嘉措被杀和准噶尔蒙古扰藏事件等,但总的来说,基本上仍然还是和平发展时期。这些都与固始汗及其子孙在西藏的统治不无关系。本文试就固始汗及其子孙在西藏情况略作探讨,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固始汗“南下西进”的起因  相似文献   

20.
蒙古人在元代开始徙居青海,以后陆续迁入的部落有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喀尔喀部、辉特部、绰罗斯部等五部,白佛独部不属于蒙旗。在康熙三十六年始设二十八蒙旗,并设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等世袭爵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