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恩林 《江汉论坛》2002,2(5):53-57
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曾建立过重新统一中国的伟大功勋,分别创造性地建立过以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都曾为国家边疆的开拓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都曾为经济文化的统一与发展采取过国家标准化措施,都经历了极为相似的选择接班人的悲剧性过程。但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在当代史学研究中所获评价很高,隋文帝则大为逊色。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只从政治角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功过得失。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任何政治领袖的功过得失,最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秦始皇固然创建了全新政治制度,但并没有因此带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因此,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隋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应当高于秦始皇。  相似文献   

2.
陆游承认万事万物有规律,并尽其所能加以探索,进而根据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来预测、判断事物未来之变化趋势.他根据宋、金两朝的政治特点和变化趋势,对金主张坚决抵抗,战斗到底;对宋朝内政主张抑强扶弱,抓大放小,推行公平政治,建立至公至平社会.陆游长期探索养生、长生的规律,并且由此提出许多正确而宝贵的主张.陆游自己重视养生、长生...  相似文献   

3.
雷戈 《晋阳学刊》2004,(4):73-78
秦始皇的统治合法性不是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作为被征服对象的"他者".汉高祖与秦始皇在论证自身政治合法性的逻辑方法上完全一致,即,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对敌人的道德谴责的前提上.于是,政治合法性观念中一个可疑的悖论就形成了以标榜道德为手段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合法性,却往往缺乏真正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政治机构的设置问题,在大臣中曾发生过争论,先是王绾、后由淳于越等人建议秦始皇采用分封制,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而丞相李斯,却力主设郡县。他说:“三代之事何足法。”并给淳于越等人扣上了“不师今而学古,惑乱黔首”的帽子。 很明显,所谓“不师今而学古”,是针对淳于越等人提出的分封制来说的,此外就不再包含别的什么意思。可是,后人不察,由于秦始皇听信了李断的话,分天下为36邯,其后又为防止儒生“以古非今”而实行李斯建议的“焚书坑儒”政策,于是就称秦始皇“厚今薄古”。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封禅书》等相关材料,就秦始皇海洋意识形成的基础、秦始皇对海外世界的向往与徐福东渡计划的提出和批准、秦始皇的造神以及水神与海神信仰三个方面,指出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探索海洋和挑战海洋意识的皇帝,表现出对海洋的占有和控制的海洋政治观,他不断到海边巡游,甚至不惜进行海洋航行以战胜"海神"之恶神,正是秦始皇的海洋意识才使秦朝这个内陆发展起来的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包括着渤海、东海和南海的中央集权之中华大国。中国并非如日人所述系"南船北马"的"两个中国",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不仅是"大陆文明",也是"海洋文明",从内陆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伟大的航海民族,可以说,将海洋作为陆地的延伸和"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构海陆文明一体中华大国的基本范型,在秦朝已经确立了其发展的基盘。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统一六国后,接着南平岭南、开凿灵渠,在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设置了郡县,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四人帮”及其同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秦始皇捧到了九天之上,给他涂上了一层层神圣的光彩,把他描绘成为各族人民的救星。在我们史学界里,对秦始皇平岭南、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统一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制。秦汉相承,只是汉朝统治手段比秦朝缓和,使大一统的封建政权得以稳定。秦汉开创了支配中国二千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此后,统一成为主流,被认为是正常的,分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中华民族是秦汉时形成的,在春秋战国以前,处在黄河流域的各族统称为华夏族,各族关系是松散的。秦始皇用行动统一了全国,在此以前要求统一的思想早已萌发。孔子看不惯当时政治秩序混乱的现象,向往周朝文王、武王的盛世,他要恢复以周天子为首的上下等级制度,希望国家政令统一于周天子。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名存实亡,各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前156——前87年)是我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的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对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了杰出的贡献。由于汉武帝的地位崇高与活动范围极广,致使后来各地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汉武君山觅酒就是传说之一。现就这一传说及其有关问题,谈点浅见如下。 (一) 汉武帝有求仙的思想。这点在《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笔下曾有披露。如说他对待方士李少君,听其巧言,相信李可化丹沙为黄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4,(5)
中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做过关于西王母的梦,但这些梦不仅仅关乎长生,更有强烈的政治诉求。帝王们梦境中的西王母或象征夷夏和治,或表达长生的祈愿,或是兆示上天降瑞。多面相的西王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王母形象及其嬗变轨迹,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汉代志怪小说以及汉代以后的仙传小说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 ,无时不被人们谈论的历史人物只有两个 :一是“至圣先师”孔夫子 ,一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本文对秦始皇帝评价问题所陈述的一管之见 ,望能得到读者的不吝指正。一、汉儒说秦始皇是个暴君汉代儒者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往往是同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联系在一起的。汉代儒者在评价秦始皇时 ,首先看到的是他所推行的“暴政” ,认为他是一名暴君。汉初首先出面评价秦始皇的是陆贾。据《史记·陆贾列传》记载 ,陆贾在被拜为太中大夫后 ,在汉高帝刘邦面前“时时称说《诗》、《书》 ,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 ,安事…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秦始皇的是非功罪,历来见仁见智,议论不一。在我们时代里,这是完全可以自由讨论的学术问题。但“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罪恶阴谋,却在这里设置了禁区。他们刮起一股大肆吹捧和神化秦始皇的妖风,不许评论秦始皇,对他一分为二,还要把对这位封建专制皇帝的态度如何  相似文献   

12.
三、地主经济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中国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远在雨千余年前的秦王朝就出现了。政治由贵族的转形到官僚的,由分立的局面转变到集中的局面,那能照中国旧史家所说的,只是由于像秦始皇那样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加强统治就创意出来的么?或者是如所谓秦懲周室大封诸侯,致肇分裂,而为‘深慮’的结果呢?这种大改变的实行者,确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其  相似文献   

13.
论李斯     
李斯(?—公元前二○八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又是颇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在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和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地主阶级新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秦始皇死后立即遭到了以赵高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杀害,并为历代反动派所恶毒攻击和诬蔑。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和一切反动势力一样,恶狠狠地咒骂“秦始皇之法”,公开诋毁“焚书坑儒”。而李斯就是“秦始皇之法”的制订者之一,“焚书坑儒”的主要倡导人。因此,  相似文献   

14.
琅邪台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虽然关于它的形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学者们多相信它与秦始皇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从先秦典籍来看,琅琊台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很长的时间里,发挥着独特的宗教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琅琊台所承载的宗教功能,吸引了秦皇、汉武,也构成了早期琅邪文化的特殊品格。  相似文献   

15.
制度性腐败:秦帝国忽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始皇没有道义支撑、以人性恶为基本预设及迷信暴力的帝国政治制度的制度性腐败是秦帝国二世忽亡的催化剂与加速器。虽然有相当完备的官吏选拔、考课与管理制度,但以法家思想充实的制度预设使官员只相信制度规则的制裁性、恐怖性与唯上、唯法,使得秦吏普遍的苛酷、残暴,行政过程出现普遍的目标替代现象,地方政府成为“掠夺型政府”;法律虽然相当完备,但只是扩张权力、蔑视权利的“恶法”,其愈严格(严厉)执法,就愈破坏民众的生存环境,依法治国而民不聊生;恐怖、严密的文化、思想与社会控制网络,社会形态的全能政治管理,导致一般民众的政治冷漠与政治恐惧与异己分子的政治狂热与政治反叛,使得缺乏疏通、发泄政治渠道的民怨沸腾并顺理成章地酿成爆炸性的政治参与与权力颠覆。  相似文献   

16.
钻进内部 梦想复辟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六国的一些反动儒生,眼见本国的奴隶制割据政权的崩溃,他们怀揣着孔老二的复辟经,先后进入秦国,特别是秦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吕不韦,为了篡权复辟,编写《吕氏春秋》时,曾招徕大批孔孟信徒。秦始皇统一中  相似文献   

17.
从政治心理研究的视角来看,秦始皇东巡,是在关东士民与秦人存在显著心理差异与心理隔阂的历史背景下,秦王朝为消弭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而采取的经略关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始皇之东巡既是政治之旅,也是文化之旅。虽然东巡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为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秦始皇东巡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东巡刻石首次以官方文书的形式,确立了坚持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其历史意义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汪高鑫 《人文杂志》2001,(5):125-129
秦始皇是一位颇具历史意识的政治家.他以历史作借鉴,议定了秦皇朝一系列立国制度,主要有立尊号与废谥号、建立水德制度、推行郡县制度、举行封禅大典.他既重视发挥史学的"颂今"功能,又惧怕人们以古非今.刻石与焚书则集中反映了秦始皇的这种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9.
陈德正 《齐鲁学刊》2002,(6):121-126
大流士、秦始皇在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后 ,为巩固统治采取了类似的改革措施。但在为政治国方略的实施过程中两者却表现出巨大差异 :大流士对被征服地区的政治控制较为宽松、经济剥削较为适度、文化政策比较宽容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则政治统治走向极端专制独裁、经济贪欲恶性膨胀、思想文化统得过死。两人不同的为政治国方略是导致波斯帝国延祚和秦帝国速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评述历史人物,总是以该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以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进行的。他的评价秦始皇,也不例外。 秦始皇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的时代,那么,要探讨郭沫若对秦始皇的评价,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他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观点。 关于奴隶制的下限,郭沫若前后有过三种不同的说法,最早认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替在西周与东周之交,继后改定在秦汉之际。一九五二年年初,他在《奴隶制时代》那篇文章中,断然把奴隶制的下限划在春秋与战国之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