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自由意志的根本原则,绝对命令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石。但阿多诺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具有双重局限性:在理论上,它把绝对命令的有效性建立在理性的自明事实之上,然而,这一自明事实却无法获得理性的保证;在实践上,它把绝对命令理解为与任何实质性价值相分离的形式规定,使绝对命令成为软弱无力的"应当"。最重要的是,康德的道德绝对命令由于其抽象性和形式化,极易走向对肉体痛苦和感性幸福的无动于衷及道德冷漠,而这种道德冷漠正是德国纳粹大屠杀得以可能的重要条件。面对纳粹大屠杀,阿多诺提出了一条新的绝对命令:调整思想和行动,以使奥斯维辛不再重复。对于阿多诺来说,奥斯维辛事件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它不仅以否定形式赋予新的绝对命令以内容,而且提供了其成立的经验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
康德认为人不能有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借用康德的智的直觉的观念,印证了在中国哲学中人是有智的直觉的。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对康德的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德哲学的缺陷在于隔离了本体和存在。然而,康德哲学和牟宗三笔下的中国哲学互有长处,没有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3.
康德关于"刑法是一种绝对命令"的论断,是基于人的主体性而作的形而上学的思辨;黑格尔则在主体性与社会伦理两个方面双向地进行了拓展。刑法自有其内在本性与外在之定在,报应主义的刑法思想为实在法提供了一个理性化的坐标参照系,在刑法日益精致化的今天对于我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看来,人格的提升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必须把自身同道德原则结合在一起。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必须是对人的一种“绝对命令”,人类只有尊重它,人格的提升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5.
人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不断融合、发展和完善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而二者每一次新的融合,就会出现科技与人文的双重繁荣。然而,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唯科学主义倾向和实证主义的泛滥导致了人的工具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高速化的当代语境下,人性的虚无、人的价值趋向和伦理准则的偏离与淡化并未有多少改观。显然,呼唤与重塑人文精神,提升人的现代文明素质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然而,人文精神的生成一方面取决于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本身,一方面还要挖掘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而后者同样是我们理解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唯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方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热力学中的熵增加原理为例,挖掘蕴涵于这一原理中的理性价值与人文精神,探究从自然科学原理中感悟人文精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品质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构成 ,但是 ,道德行为时常会出现与原有道德意识的偏离倾向 ,从而导致道德品质的内在协调性受到破坏。矫正与顺应是道德主体针对偏离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其共同的目的是重建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的平衡。这意味着道德行为的偏离为道德品质提供了再造契机。正确地把握和利用这个契机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能够促进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7.
康德以善良意志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以自由意志为最终依据,超越经验的局限,建立起以内心信念和道德律令为原则的道德王国即日的王国.文章通过对康德目的王国的建构进行逻辑的梳理,试图阐明:人是理性的存在,具有内在的、无与伦比的尊严和价值,理性人必须遵守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8.
9.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康德将人视作最高目的,将自由归王为人的本质存在状态,不仅秉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而且还在明确区分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前提下,进一步将人的价值尊严牢固树立在实践理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康德认为.在自然界中,全部现象都以自然律为基础,即自然法则作为一种必然的外在律令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受支配的非自由状态;而在实践领域,人却可以自觉遵循理性自身的法则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获致普遍的道德意义,最终实现人的本质自由存在.如果说自然法则体现的是以是为系词的叙述方式,那么道德法则却是以应该联结起来的定言命令.康德一方面强调人的理性存在,倡导理性自觉和自律,凸显人的自由本质,另一方面又对人的理性存在的有限性保持高度的关注,要求对个人任性予以强制约束和他律.正是由于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这种辨证理解,使得康德的权利哲学在以普遍的道德法则为前提,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和权利自由实现的外在强制性时,不仅没有损减人的自由尊严,反而更加深刻地确证了人的目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道德原则的有效性是康德道德哲学必须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因为道德原则在其道德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如果没有有效性,其实在性将遭到质疑。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实践理性批判》中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他通过分析道德法则对人具有普遍必然的约束性论证了这个问题。道德法则是实践法则,人类有理性自律能力,就必然且能够接受道德法则的命令,从而使准则具有法则的形式,做到自律,这也是道德原则对人产生有效性的方式。这种方式,事实上还是一种形而上的设想,现实生活中,绝对命令能否被人遵守依然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3.
14.
康德是西方伦理学史上著名的义务论者。他以义务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并试图以此给道德立法。按照康德的说法,只有纯粹出于义务的动机,方能保证行为本身的纯粹道德性。在多种动机存在的情况下,这种纯粹出于义务的动机又是如何在诸多动机之中规定我们行为的道德价值,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论和质疑。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以及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核心著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的翻译、阅读与理解的诸多方法问题作出了深刻而清晰的阐释,并论及哲学史方法论的诸多问题,对研究康德哲学以及古典哲学的读书方法与治学思路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道德实现机制体系的缺陷,就是忽视了“人的行为”的双重职能,只看到其被制约、被调节的对象性,忽视了其强力制约和调节的工具(机制)性。而要充分有效地发挥道德的调控作用,就离不开由“主体行为”、“习俗行为”和“职能行为”所构成的“社会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康德道德哲学关注的是实践理性发挥作用的领域,表现为三个维度.最高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的形式化阐明体现了先验维度;道德哲学之终板诉求的至善及康德对道德情感的眷顾体现了经验维度;作为道德哲学拱顶石的自由理念可思而不可知及对上帝的信仰体现了超验维度.我们既不能夸大其中的形式化因素,又要认识到经验与超验维度的重要意义.三者相互联结、相互蕴含,共同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整幅图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