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六四年秋,一个所谓批判“中间人物”论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顿时席卷整个中国,历时半年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国主要报刊杂志就发表了大小文章近三百篇。同时,各地还出现了名为“中间人物”论的讨论会,实为批判邵荃麟同志的声讨会。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九六二年八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了一个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会上,邵荃麟同志作过多次发言。他从文学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出发,针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状况,提出了要重视对中间状态人物的描写。这显然是属于学术性  相似文献   

2.
本刊最近邀请当地部分青年文艺理论工作者就“写中间人物”问题举行了座谈。下面登载的是其中四位同志在会上的发言稿。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家们对现代性的不同解释决定于他们所采取的自我模型是彼此不同的,人的主体性在现代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时期上帝的自由意志与创造力归于主体与自我。它是绝对的,是统一性、确定性、必然性、秩序和价值的源泉。但主体的各种能力中间何种是最主要的、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无产阶級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无产阶級文学同資产阶級文学斗爭的历史。資产阶級总是在不同的时期里提出各种各样的文学主张来反对无产阶級文学,其中之一就是实质相同而名目不断更换的所謂“暴露黑暗”的文学主张。邵荃麟同志的“写中間人物”論,就是“暴露黑暗”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翻版。抗日战爭时期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国新社会制度的搖籃。歌頌革命  相似文献   

5.
写“中间人物”主张,是邵荃麟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八月间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正式提出来的。过去只能见到批判他时公布的摘引材料,现在看到他这次讲话的纪录稿,发现如果能全面地而不是断章取义地、实事求是而不是随意曲解地来评价他这次讲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六四年震动中国文坛的“中间人物”事件,说起来也许人们不会相信,它只是起因于一件偶然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九六二年八月上半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这是一个只有二十多人(多数是写农村題材的短篇小说作家)参加的小型座谈会,后来被称为“大连会议”。会议是由邵荃麟同志主持的,茅盾同志、周扬同志都参加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创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还是“写中间人物”?这是当前有关文学创作问题的一个重要争论,是一场关系到文艺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是大非之争。我们认为:把描写工农兵英雄形象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首要任务,既正确地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群众对于文学的要求,而且也是  相似文献   

8.
本刊最近邀请当地部分青年文艺理论工作者就“写中间人物”问题举行了座谈。下面登载的是其中四位同志在会上的发言稿。  相似文献   

9.
<正> 无论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还是以往各个时代的许多进步的作家甚或一些反动的作家,他们在创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的时候,都注意塑造自己的理想人物。正如柳青所说,写理想人物,并不是从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才开始的,过去的现实主义和过去的浪漫主义,也有写理想人物的。《红楼梦》写了贾宝玉,《三国演义》写了诸葛亮,《水浒传》写了宋江,《西游记》写了孙悟空;在欧洲,雨果、巴尔扎克、拜伦、狄更斯和托尔斯泰,都写过他们的理想人物,甚至于连果戈理,也想在《死魂灵》第二部写他的理想人物,他写不出来,烧掉原稿,悲观绝望地死了。在历代各个阶级的作家中,都有一些执着于现实,对生活持进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四年,我国学术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贯彻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过程中,广泛、热烈地展开了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在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内就一系列原则问题进行了大论战。其中突出的,是对“合二而一”、“各阶级汇合的时代精神”、“写中间人物”等等资产阶级观点、修正主义观点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场论战的性质是:究竟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究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还是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服务,为资产阶级以至地富反坏右服务?究竟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究竟是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还是鼓吹资产阶级的反动的唯心主义? 目前,这些论战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根据对一年来全国主要报刊的不完全统计,仅批驳“合二而一”、“各阶级汇合的时代精神”、“写中间人物”以及关于“李秀成评价”的文章,即达600篇左右。参加论战人数之众多、影响之广泛以及意义之重大来说,是我国学术界多少年来所罕见的。在这次论战中,对不少谬论的批判已经走出书斋。特别可喜的是,不少工农兵、基层干部都以亲身经历、生动的实际材料,有力地批驳了这些谬论,并且写出了不少具体、实际、生动、旣说明问题又解决问题的好文章。一年来除了对若干重大问题展开学术批判外,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还对其它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这新的一年,为了帮助读者回顾和了解一九六四年的学术讨论情况,我们特请一些同志,就若干主要问题,作简要的综述,供读者参考。这次综述由于时间仓促,内容方面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错误之处,请读者指正。因篇幅所限,全文分两期登完。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四年,我国学术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贯彻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过程中,广泛、热烈地展开了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在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内就一系列原则问题进行了大论战。其中突出的,是对“合二而一”、“各阶级汇合的时代精神”、“写中间人物”等等资产阶级观点、修正主义观点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场论战的性质是:究竟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究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还是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服务,为资产阶级以至地富反坏右服务?究竟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究竟是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还是鼓吹资产阶级的反动的唯心主义? 目前,这些论战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根据对一年来全国主要报刊的不完全统计,仅批驳“合二而一”、“各阶级汇合的时代精神”、“写中间人物”以及关于“李秀成评价”的文章,即达600篇左右。参加论战人数之众多、影响之广泛以及意义之重大来说,是我国学术界多少年来所罕见的。在这次论战中,对不少谬论的批判已经走出书斋。特别可喜的是,不少工农兵、基层干部都以亲身经历、生动的实际材料,有力地批驳了这些谬论,并且写出了不少具体、实际、生动、旣说明问题又解决问题的好文章。一年来除了对若干重大问题展开学术批判外,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还对其它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这新的一年,为了帮助读者回顾和了解一九六四年的学术讨论情况,我们特请一些同志,就若干主要问题,作简要的综述,供读者参考。这次综述由于时间仓促,内容方面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错误之处,请读者指正。因篇幅所限,全文分两期登完。  相似文献   

12.
邵荃麟同志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两头小,中间大,……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依我看,这是闭眼不看事实。就拿我厂某车间的一个小组来说吧。这个组十四个人;其中有四个党员、三个团员,有五个群众写了入党申請书,剩下的两个同志也在努力工作,积极要求进步。生产组长是“五好”工人,曾经出席全国的群英会,不消说,他决不是“中间人物”。组里有个老工人,人称“红管家”;他哪怕在废料堆里发现了一只螺絲釘,不论费多大劲,也要把废料堆扒一遍,把螺絲釘撿起来,放进他用业余时间制作的“仓库”里;车间里开会,他端凳子、递茶水,忙得团团转;每天天刚亮,他  相似文献   

13.
在合作化运动中,态度鲜明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是少数,大多是持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合作化小说对"中间人物"既有批判,又有理解和同情,由此构成了合作化小说对"中间人物"态度的尴尬和两难。受特定的历史语境限制,当时的作家不可能对"中间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反思和评价。今天重读合作化小说,我们理应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中间人物"作出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玄论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3年2月,刚从德国回国的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人生观》的演讲,他宣称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激起一些科学家的义愤。地质学家丁文江首先起而论争,于同年4月,在《努力周报》撰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对张进行反驳,指出科学与人生观不能分离,科学可以支配和统一人生观。随后,其他一些名流学者也欣然上阵,由此引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也称“科学与玄学论战”,简称“科玄论战”。科玄论战是在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一次思想大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5.
<正> 二十年代初,中国舆论界流行着一种叫做联省自治(或称联邦制)的政治主张,即由各省制定省宪,依照省宪组织省政府,实行省自治,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即中央宪法),组织中央政府,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这个主张早在清朝宋年就有人提  相似文献   

16.
谭双泉同志在《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兼驳‘四人帮’对李大钊同志的诬陷》和《论五四前后马克恩主义反对胡适派改良主义的斗争》两篇文章中,将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胡适发表《不朽——我的宗教》(1918年冬)、《实验主义》(1919年春)和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1918年11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5月)的战斗;第二阶段是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和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7月)的战斗;第三阶段是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1月)和李大钊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1919年12日),《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年1月)的战斗”作者提出的新看  相似文献   

17.
刘芳 《天府新论》1996,(2):80-84
对“问题与主义”论战意义的再认识刘芳“问题与主义”论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三次大的论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论争。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次论战的评价,更多的是从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以否定。以致使后人对这次论争的意义缺乏全面...  相似文献   

18.
吴晗同志从一九五九年以来写了好多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还编了一出叫《海瑞罢官》的戏,在这些文章和这出戏里,吴晗同志给明朝的一个大官海瑞,加工塑造了一个非常高大的“清官,形象,狂热地加以歌颂。说什么海瑞“爱护人民,一切为老百姓着想,不怕封建官僚势力”;他“站在农民和市民的立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四年,我国学术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贯彻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过程中,广泛、热烈地展开了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在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内就一系列原则问题进行了大论战。其中突出的,是对“合二而一”、“各阶级汇合的时代精神”、“写中间人物”等等资产阶级观点、修正主义观点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场论战的性质是:究竟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究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还是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服务,为资产阶级以至地富反坏右服务?究竟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究竟是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还是鼓吹资产阶级的反动的唯心主义? 目前,这些论战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根据对一年来全国主要报刊的不完全统计,仅批驳“合二而一”、“各阶级汇合的时代精神”、“写中间人物”以及关于“李秀成评价”的文章,即达600篇左右。参加论战人数之众多、影响之广泛以及意义之重大来说,是我国学术界多少年来所罕见的。在这次论战中,对不少谬论的批判已经走出书斋。特别可喜的是,不少工农兵、基层干部都以亲身经历、生动的实际材料,有力地批驳了这些谬论,并且写出了不少具体、实际、生动、旣说明问题又解决问题的好文章。一年来除了对若干重大问题展开学术批判外,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还对其它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这新的一年,为了帮助读者回顾和了解一九六四年的学术讨论情况,我们特请一些同志,就若干主要问题,作简要的综述,供读者参考。这次综述由于时间仓促,内容方面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错误之处,请读者指正。因篇幅所限,全文分两期登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藏族历代文人的笔记、有关格萨尔王的历史风物遗迹、《格萨尔英雄史诗》文本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格萨尔王的历史原型,认为格萨尔非神话人物。史诗中的格萨尔经说唱艺人加工,塑造成半人半神的文学艺术典型形象,但其人物原型则是中世纪活跃于青藏高原上的现实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