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林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平民文化是由平民创造或为他们创造的、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肯定平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具有真实、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色彩,关注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必将取代大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随着文化研究对象的转变,文化研究的目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从而完成从大众文化到平民文化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2.
马友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2-35
当代多元文化中,超越了使用价值消费,以符号、影像为特征的消费文化,是对先前同质性大众文化的反拨.从同质性的大众文化到个性化与无规则的可选择的消费文化,体现了当前文化变迁的一种态势. 相似文献
3.
黄有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37-41
“审美文化”的提出是文化和美学结合研究的第一次自觉 ,它也一度成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热点 ,但由于其理论欠缺深度 ,所以 ,2 0世纪末以来它光彩渐淡。而“文化美学”接过“文化与美学”研究的大旗 ,继续把美学研究向更广阔、更深入、更本原的领域拓展 ,在美学对象、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等方面 ,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生命力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浮世绘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反映出艺术与工艺、艺术表达与技术发展、艺术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产生于日本闭关锁国时期的浮世绘今天却成为了日本的象征。浮世绘在当代社会中有了各种新用途如广告、装饰及纪念品等。在这一意义上,自江户时代至今,浮世绘一直是作为平民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审美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高洪福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46-47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赵炎秋在目前阶段,我国的大众文化存在很多问题,如粗俗化、粗糙性、不道德因素,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局限于大众文化本身,而应着眼于整个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包括官方文化、大众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三种成分。官方文化的基本指... 相似文献
7.
李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Z1):109-111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都意识到了文化和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学习语言、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和提高文化意识是分不开的,因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赵旭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111-124
比照社会转型,一种对文化形态转变的理解和思考应运而生。新媒体的普及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时空意义发生了转变。网络空间的文化重组,带来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重构。在文化自觉观念引导下的中国意识的构建,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动力基础。文化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界态度的转变,即从对自然无所畏惧的探索和利用,转变到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去思考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文化转型必然要在人心或心态上去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是以60年代人们对企业伦理问题的探讨及70年代企业伦理学的形成为基础的。企业伦理是管理理论与现代伦理学的相互渗透的产物,它在寻求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中,为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应当”的行为标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出现则表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就其本质来说,它倡导的是“道德管理”和“伦理控制”。在我国,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单纯地引用借鉴国外电视理论,到在冲突与协商、对话与抵制中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创造力,最终发展为对中华文化与文化工业融合后的大众文化的认同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独特路径和景观. 相似文献
11.
丁绍璠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4-176
文化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也是综合国力的另一种标志。全球化并非统一化,更非单一化。多元化是文化存在的根本形态,也是其发展的必然形态,更是其持续发展的必须形态。文化自觉是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动力来源,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蒋建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186-188
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文化走过了求索、批判、彻底否定、反思、再认识与找回自信的过程。在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同时,要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要注意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也要注意对外的文化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文化概念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主线是文化从自足的、平衡的实体概念变成了动态的、无边界的过程概念。于是,文化在被引入组织研究之后,伴随着现代社会组织本身的变迁和对组织认识的递增,激发了不同的研究旨趣和侧重,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视角,即文化作为变量和文化作为根隐喻。文化作为独立变量或属性的视角进入组织研究,催生了组织文化研究;将文化作为根隐喻的观点,则提供了认识组织构拟与转换的新角度。近十余年来,中国人类学家一方面扩大了对多类型组织的田野剖析,探讨多样性文化根隐喻之含义,另一方面也探讨了学院派文化诠释的可能的应用性意义与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4.
苗枝文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60-61,71
文章以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为起点,关注经典艺术边缘化和大众文化兴起的审美悖论,探讨艺术创造转化到资本化生产的过程,并以此分析为基础进一步讨论文化工业的产生机制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涂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9-30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当前进行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它进一步开拓了大众文化的研究领域,赋予了大众文化的政治性。文化霸权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支配关系,而是建立在自愿同意的基础上的领导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格局的重组和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构,共同促进了文化霸权主义的历史性出台。大众文化既是文化帝国主义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陈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1):5-7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张景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1):11-13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邹广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在近现代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上,五四运动以其民主与科学的启蒙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一面思想解放的旗帜。这面旗帜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当中华民族从自我封闭的文化禁锢中走出,重新步入世界文化的格局并开始反省自身、建设自身的时候,我们更加感到了五四文化精神的历史意义。七十年后的今天,当 相似文献
19.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45-54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字、词是语言自由运用的最基本单位,人们在语言实践中致力字、词的知识考古,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意义世界寻觅异同、探究因革,由字通词、由词通道,这恰与当下流行的概念史研究、词与物研究相贯通。这门兴味无穷的学问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故可命名“历史文化语义学”,它脱胎于中华历史悠久的训诂学,是从训诂这一劲拔的老干上生发出的生气盎然的新枝。 相似文献
20.
王晓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241-243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比较文学 ,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本组笔谈即致力于探讨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分上下两篇。上篇中 ,何云波的的文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选择与出路 ;李兰生则试图通过对中外文化关键词的清理寻求跨文化阐释的途径 ;王晓东以《道与逻各斯》和《中国阐析学》两本书为例谈如何寻找中国文论自己的声音 ;周春通过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谈民族身份的失落与认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