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农村“法律明白人”是有法治信仰、法律知识、能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村民,并且依托其天然的地缘因素和乡土情怀,是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融合的重要“生力军”。但从目前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的实践来看,“法律明白人”培养依然存在培养效果不明显、培养范围有限以及参与法治实践不足等现实困境。为保障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的有效实施,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扩大培养范围、加强培训力量、完善参与法治实践的配套机制是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建设要求加强全国人民的法治观念.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的法治进程受到其法治观念的直接影响.近些年发生的一些列事件表明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仍需加强,所以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和提升需要足够重视,培养大学生具有法治观念、拥有法律信仰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而今年以来一个人的恐怖主义恶性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昭示了我国公众法律信仰的缺失。本文试图从此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重塑法律信仰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4.
律师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但在整体价值等级上并不高于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是律师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当所有律师将这种信仰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时,法律就有一批忠实的执行者。法律职业和社会上其他职业不同,它是把法律的公正、公平的运用到社会中的人和事。只要我们信仰法,只要我们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我们就一定会创造出一个良善和谐的律师执业环境。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服务。尽管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其法律信仰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法律信仰的基本含义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法律素养是其个人素养构成的重要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的进步,对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针对性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燕 《人才瞭望》2016,(16):198-19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律基础教育不只是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而是由法律知识入手,使学生形成法治思维的教育过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9.
正音乐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妙的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音乐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与能力,还是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健康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法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的基础”。新时期,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一线输送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重新定位于培养我国法治建设所亟需的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意见》中所说的卓越法律人才是指应用复合型、国际型、基层型人才,是司法实践中能够将理论、规范、社会环境和治理目标协调与平衡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虚拟网络等方面的冲击,中国大学生存在的信仰缺失或者信仰危机问题令人担忧。个人私利主义,理想信念缺失;荣辱观念淡薄,心理敏感脆弱;迷恋虚拟网络,价值取向偏差都是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建立正确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现实中存有部分思政教师缺乏法律知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法治教育课程资源衔接未完善到位和法治教学研究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阻碍了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文将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优化思政教师教学模式,法治育人要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效衔接,以及增强高中生学法意识的现状进行探究。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要结合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法,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教和学中去,对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丽汝 《人才瞭望》2017,(12):53-56
培养出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卓越法律人才对法治社会的推进,解决各个领域法律纠纷问题意义重大.笔者以四所不同类别高校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典型做法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和运行机制,总结出不同类别的院校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共性特点和借鉴启示意义:革新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机制;强化法学实践环节;重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逐渐向着现代化法治社会过渡。“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敦促国民遵纪守法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通过论述依法治国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探讨提高我国法治和德治水平的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是法律的信仰者。大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和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是作为未来建设者的需要,同时也是依法治教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础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付弘 《人才瞭望》2015,(6):210-211
多年来,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直把法律教育、普法任务作为己任,把法律文化从校园普及到社会,不仅创建了法治和谐的校园,也在建设法治青海、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承担了一所高校所应承担的任务,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生触犯法律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利益驱使,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家庭法律教育和学校法律教育的缺失.作为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素质较普通高校学生略有欠缺,学生本身的思维灵活性和冒险精神有先天“优势”,其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下更大功夫.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人民法院应当用它的全部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司法的公正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司法为民的前提保证。司法公正能够真正给予民众切实的安全感,从而使得全社会的公正观念亦得以形成和强化。2012年4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它的出台,必将提升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事法律思维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其权利理念,民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权利法。民事法律思维特别讲究权利的分析,而贯穿其间的请求权基础分析的法律思维更是民事权利体系的枢纽,是民事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民法思维培养对于法学教育来说,首先是在于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其次对于学生对于民法这个庞杂的体系有着更为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认识。本文对民法教学中培养法律思维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