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组同义单音节动词在词义相同的情况下,它们有时可以分别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通过对297组同义单音节动词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发现,297组同义词中有144组可以构成双音节合成词,并且其中又有7组合成词的词序可逆,组成同素逆序同义词。同素逆序同义词在内部结构和词性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论插词结构     
一、插词结构的性质汉语词汇中有一种由两个双音节合成词的四个语素或者由一个双音节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和两个单音节词穿插起来构成的语言结构,如“奇怪”和“形状”这两个双音节合成词的四个语素穿插起来可以构成“奇形怪状”;“寻觅”和“踪迹”这两个双音节合成词的四个语素穿插起来可以构成“寻踪觅迹”;“奢侈”这个双音节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和两个单音节词“穷”、“极”穿插起来可以构成“穷奢极侈”;“嘲讽”这个双音节合成词和两个单音节词“冷”、“热”穿插起来可以构成“冷嘲热讽”;”推诿”这个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有一词析为二字使用的现象:或书面语为单音节的词,口语中用为由原词分化的双音节词,或较早的词形是单音节,晚起的词是双音节。古代学者虽偶有言及,但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训诂方法广泛地使用。本文第一次把这种现象作为独立的训诂方法,表而出之,名之曰“析音”,并举出了一些此前未被注意的例子用析音法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嵌[l]词指汉语单音节词在某些方言中分音成为第二个音节声母为[l]的双音节词,在晋语区(山西、豫北、内蒙中西部、陕北等地区)较为常见,①如山西话将头称为"得老"。赵秉璇认为嵌[l]词是操阿尔泰语的夷狄族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学习原始汉语的复辅音所形成的语音分化现象。[1]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李艳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13,(4):97-101
汉语中述宾粘合式结构(VN)可以是一种表达现象的现象结构,这种现象结构表示一种常规化的活动。N可以是V的不同的语义角色,语义上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而V、N能够结合成为现象的代体结构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的约定。N通常是词汇中的基本层次范畴成员,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单音节的构成韵律词,更易作为一个结构整体而进一步词汇化。  相似文献   

6.
试论敦煌变文词汇复音化的三个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敦煌变文词汇复音化的三个趋势陈卫兰汉语词汇总的发展趋势是单音节变为复音节,这种趋势在近代汉语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迅速。美国汉学家罗杰瑞认为:“双音节词主要通过合成及加词缀两种方法构成。”①当代学者对复音词的研究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对先秦...  相似文献   

7.
甘露 《兰州学刊》2009,(11):190-193
《创世纪》是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它是早期经典的代表,对于研究纳西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该经典中假借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经典中假借字数量占总字数的50%左右,不少假借字已趋于统一和固定,成为一种造字法;被借字多为单音节字,也可以借双音节字的一个音节,还有借双音节字来表示双音节词的;被借字表示的多为具体实在的意义,而假借字意义则主要表示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化及其发展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音节词占优势是现代汉语构词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语音简化的因素外 ,人们还应更多地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际功能的需要在词的双音节化进程中起了推动作用 ;汉族人民对对称机制情有独钟的民族心理情结 ,及其在双音节化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催化剂和原动力作用 ;现代汉语构词手段的灵活多样 ;短语凝结成简称或合成词 ;双音节化在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和词语运用中的强大魅力。词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不可逆转的内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上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新义,形成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语词。以《齐民要术》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新词新义进行考察,可见到这一时期产生的新词新义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探讨这些双音节词在汉语史中的承传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三音节词是一个特殊的集合体,从数量上看,汉语里三音节词有增长的趋势.它既具有与占汉语词汇绝大多数的双音节词所共有的某些属性、特征,同时又表现出区别于双音节词以及其他词汇成分的特殊之处.从三音节词的语法功能入手,对其词类分布进行比较系统地、全方位地考察,可使我们对三音节词的词类划分及每个词类的功能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汉语和汉字的互动与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类型:文字与音节、语素对应,形音义一体,结构立体化。汉字适应并参与了汉语的演变:不断调整字音和字形以适应意义的扩展,形成单音的核心词和开放的多音词的巧妙配合,字义虚化生成语法模式。在汉语发展历史上,汉字为贯通古今南北、保持汉语的统一,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汉语和汉字缔造的"单音节""非形态"的特征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韵律构词学的原理,突厥语言的最小韵律词具有双韵紊特点。由双韵素音步构成的最小韵律词假设能够说明突厥语言单音节词以VV和VC韵部类型为主、语素形式交替、音节成分脱落等共时现象和短元音补偿性变长、音节合并、复合词内元音和谐关系形成等历时现象。非韵律词不能成为最小词,是附着成分,与宿主词位于同—元音和谐域内,因此受到元音和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和“对于”的音节语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介词的“对”和“对于”在多数情况下能互换,“对”比“对于”的用法要广。而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它们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从音节方面来考证它们用法的差异。“对”是单音节词,“对于”是双音节词,双音节词发音较长,语气较为缓和,使后面的语言有较大的发音空间,拖带力相对要大些,所以“对于”后主要接词组,较少接名词和代词(或指量词)。单音节词语气较为短促,拖带力相对小些,“对”后接名词、代词较多,也可接词组。一个词,音节的长短影响到拖带语言成分的“量”,还影响到它在句中移动句法位置的活动能力。下…  相似文献   

14.
论"嵌l词"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梅 《中州学刊》2007,(3):249-251
"嵌l词"是很早就活跃于汉民族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嵌l词"与少数民族语言无关,并非北狄人改造汉语复辅音才产生的语言现象.实际上,"嵌l词"是汉语中早已存在的缓读分音现象,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包头方言中有几个词头■,暂时写作“圪”、“忽”,“日”“夕”。这几个词头不同于普通话中的“老”、“初”等词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都是入声字,(2)它们本身没有意义,主要作用是表音;在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以增加词头音节的方式构成双音词。这几个词头可以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描写这  相似文献   

16.
贾迪扉 《殷都学刊》2004,(2):109-112
"后门儿"笑话儿"等词中的"儿"当看作特殊词缀.除了不自成音节的特性之外,"儿"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构词、表义和修辞色彩等方面.其特殊作用可以概括为改变词性,变不成词语素为单音节词,变两个本不能组合成词的语素为双音节词,调整词形,区别词义,增加感情色彩等.  相似文献   

17.
一.倒序词的概念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按构成词的音节多少,有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从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少,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中最主要的一类是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的词,叫双音节合成词.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合成词为主体.本类词的构成方式,又可分为六类: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陈述式、重叠式、简略式.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非常丰富。文章列举了"右扩式"亲属称谓词的表现形式,总结分析了其构词特点。指出"右扩式"称谓词除了"中心语素 词缀"这样的构词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构词方式,如:"中心称谓语素 与之称谓含义相同的语素"等,并指出"右扩式"亲属称谓词中表示姻亲关系的居多,在语音表现上不受双音节基本音步规律的限制,多为三音节。  相似文献   

19.
轻声是汉语中的一种非常普遍和非常重要的音变现象。汉语中相当一部分轻声词就是通过轻声音节与相对应的非轻声词区别彼此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就是轻声辨证作用的集中体现。充分认识轻声的这种辨义作用,对汉语的实际运用(如朗读和口语表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湖南武冈方言(文坪话)的语气词比较丰富.湖南武冈方言有19个独用的语气词,其中有17个属于单音节,2个属于双音节.在17个单音节语气词中,有4个能构成3组双音节连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