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历史进程中,由意象(image)进而形成形象(icon),形象总是先于思想(idea);艺术活动是对纷繁杂陈但具有意义的情感和形式的明朗化过程,人类借助艺术将物质的世界纳入精神世界,从而以符号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才成为可能;审美创造是开拓人类意识和塑造人类思维模式的主要途径,艺术本身正是进化中的人类意识,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感性把握.这是里德在《形象与思想》一书中所阐述的艺术文化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人类发展史凝定为美的历程,美学思潮渗透了民族的自我反思。一方面,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浓缩为艺术个性,一方面,文学观念的嬗变显示了审美理想的更替。透过审美理想由和谐转向崇高的矛盾运动,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曲折历史及其如何造成了崇高艺术运动的崛起,达到了艺术的觉醒。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轨迹是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新文学运动作为其中的子系统,则意味着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当新思想趋向于民主主义、新道德趋向于人道主义时,新文学也必然趋  相似文献   

3.
聊城山陕会馆为京杭大运河漕运鼎盛时期所建,除了承载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的祭祀、买卖、社交等功能,也满足着他们对于娱乐的需求。会馆内戏楼后台处的墨记与会馆内现存的石碑记录着各地戏班在当时的演出资料。各地的戏班在此交流,唱腔在此融合,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此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变形,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问题,其要旨有二:首先,它是指服从可然律与必然律的艺术概括,这是艺术的审美共性;其次,变形可指一形象由母形向新形的嬗变,在形式的夸张平口简化中,突出形象意蕴的本质特征,使作品获得神韵和旨趣。这两层含义,前者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后者是在此基础上对艺术的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6.
敦煌壁画1000多年以来发生了由"天"的形象到"天人"形象的历史嬗变,反映在由"乐生"到"乐死"、由"天堂"到"天堂与人间"、由佛的歌颂到菩萨歌颂、由画的艺术到舞乐艺术的嬗变。其原因在于,佛教东传过程中经历了由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历史演变,壁画创作则由希腊画师凭借希腊画法到中国画师凭借中国画法的转变,致使图像的所指与能指均发生变化。由此说明中国古代"通变"之说、变文与变相理论的价值以及中华文化和艺术强大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哈姆莱特与孙少平进行了不同的人生选择。这两个人物不同的命运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生存观,哈姆莱特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类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孙少平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农村青年奋斗者形象,他的奋斗历程则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知其不可而为之...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嬗变和多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踏破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使得文化审美的主体结构、对象范围、生产方式、审美性质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从而对人类艺术生产与接受的现状和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宗教和艺术,同属于人类社会中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部分,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它们又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反映。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凝炼的物态化表现,它用生动、典型的具体形象审美地、能动地反映世界,带有积极的因素;宗教则是人类在不可抗拒的必然力量面前一种无能、屈从的意识活动的集中表现,它用所谓“天国”的形式虚幻地、颠倒地反映世界,带有明显的消极因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武术实践还是从武术理论的角度看,“形神”在武术套路中所占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阐述了“以形写神”、“以形写形”、“写意传神”是武术套路“形神论”的三种美学特征和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2.
围绕公共危机治理“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这两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考察,认为在伴随全球化到来的风险社会中,公共危机治理的转型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公共危机的特性以及传统的政府危机管理模式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已使得国家单中心治理模式日渐式微,必须向现代的公共危机治理转型。与此同时,公共危机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模式也为公共危机治理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它要求在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能动性与合作精神,实现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法的有效性是法理学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法是什么和什么是法是法理学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理解法的有效性的出发点。法为什么有效对理解法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探索,进而对法的有效性和法的效力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观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是把道与德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用于阐发宇宙的本质 ,并讲述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第一人 ,他从宇宙的本质的哲学高度论及道与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了德非道、德不离道、德是道之功、物之性和道之反的思想 ,为人们深刻地理解道德观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说》是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初期成果,1944年他“重写”此篇为《诗言志》。《诗言志》除补充新证而增大篇幅外,有两处术语的改动值得关注:“意念”的术语凝定,这是借鉴西方“新批评”文艺学观念的结果;术语“缘情”取代早期的“抒情”,体现了中国学术研究本体化的追求。“诗言志”研究在抗战中相隔七年的“重写”,反映了朱自清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历程,也体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色彩语码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颜色的词汇体现了英汉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内涵,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就白、黑、红、绿、黄和蓝这几种常用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境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列举了各种"山货"概念,并重新进行了界定,认为山货是指流通于市场的山区特产;并分析了四川的山货产地、类别和地理分布及其特点;指出四川是我国山货的主产区,山货是四川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物产,是四川农业经济的支柱,因而近代四川农业经济是山货经济.因此,发展山货经济应是四川农业经济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另一部反映"美国梦"幻灭的长篇小说。在该部小说中,作家大量地运用各种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拟就象征手法在《夜色温柔》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外开放,相对于闭关锁国而言,它是主权国家的一种政策行为。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时外开放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建树是:深刻阐发了"中国不能离开世界"的思想;坚决主张"向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的东西学习"的思想;反复强调"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之上"的思想;必须坚持"批判继承与学创结合并逐步赶超"的思想;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往来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思想等。尽管还存在着历史局限性,甚至一度还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但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却是一个反映了具体的历史条件与时代任务的卓越创造,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时代光辉。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和理论,对于推动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