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同居:大学生时尚新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网络同居亚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同居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性吸引为基础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转型、消费文化、社会问题等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网络同居这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蕴涵着青少年对交流的渴望、对性知识的窥探和对两性关系的嬉戏;同时折射出青少年在性知识方面的贫乏、性教育的缺失以及青少年辅导与服务的缺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同居态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武汉市七所大学5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以一定的个案访谈,研究发现,当今大学生对于同居行为趋向于认同;无论他们选择同居与否,主要考虑的都是两个人的感情;而同居生活的经历又重新塑造着他们的态度。性别、家乡、独生与否和所学学科对同居态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年级与认同的关系上,呈现独特的倒U形。笔者最终得出结论,性社会化的差异是影响其态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同居的群体差异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同居具有比较明显的群体性特征,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居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的分析就是想探讨这种差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基本参考,文章最后对大学生同居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走出刚开始的"一棍打死"的狭隘视角,以更加宽容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当前人们在大学生同居现象的现状、起因、对策方面仍然存在着认识误区,本文力图分析这些误区并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非婚同居现象层出不穷,其中大学生非婚同居占大部分比例,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大学生非婚同居为例进行研究,并对非婚同居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大学生同居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西安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同居、性知识、性行为以及性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对同居、性行为所持的观点以及他们对性健康教育的想法和要求.本文通过对调查的结果研究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同居、性行为、性知识的认识比较模糊,本文就当前高校在性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在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在性教育的途径上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丰富技术支撑,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伦理道德就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延伸,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在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其自我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网民群体,对这一群体的上网状况微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出现了“信息污染”严重、不能“健康上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和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有关,也和学校的德育教育有关.因此,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李华 《伴侣(A版)》2007,(10):14-15
2007年5月19日,22岁的重庆女孩王端端(化名)一纸诉状,将四川重庆地区某著名火锅连锁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向东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解除她与陈向东的同居关系,并向被告索取40万元的精神赔偿金。诉状中,王端端称自己当初是酒后失身于陈向东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给大学生消费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过往研究通常把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咎于金融监管的不严,其实,消费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容易导致青年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消费欲望的日益膨胀才是导致贷款消费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而网络贷款平台的出现只不过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消费主义幻想提供了手段。因此,必须改变过于注重对青年进行合格"生产者"教育的传统模式,强化合格"消费者"教育,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
传统,还是非传统?——对116名同居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同居现象呈逐步上升趋势,这引起了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对在校大学生同居生活的网络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大学生同居这种"非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家庭观念与家庭模式之间的联系,以期达到对大学生同居生活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并就大学生同居的社会控制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道德应该是植根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法律,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很容易产生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还不够完善,很多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缺乏认知,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寻找对策,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4.
笨笨 《金色年华》2009,(6):31-32
刚进校园没几天,我们就有了一个个友好寝室。 一想起这四个字,你的脸上是不是会不知不觉泛起一丝笑意?对了,就是它,那个让你觉得又亲切又可笑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反腐的基本涵义和机理,认为网络反腐实质上是一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伦理行为,是社会政治参与主体对社会政治核心价值的追求,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参与和舆论监督,网络反腐成败的关键在于反腐信息的阳光透明、及时反馈和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及政治参与主体的伦理自觉等。通过对网络反腐进行伦理学分析,来了解网络反腐的作用机理、反腐特点以及怎样应对在网络反腐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本文通过在伦理学视角下对网络反腐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比如:进行国家权力主体伦理道德建设、社会公民伦理道德建设和政治制度伦理建设等,来使网络反腐伦理化,制度化,使网络反腐建设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袁绍成 《职业》2013,(12):33-34
大学生“道德银行”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产物,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离不开网络。具体来讲,网络运行是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载体的技术路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道德银行”构建目标的实现平台,大学生应在网络社会里实践“道德银行”。  相似文献   

17.
同居作为一种与婚姻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的男女关系模式和生活方式,一直在民间存在着,在中外历史上存在着。某些民族曾有过把同居作为“试婚”过程的传统,夫妻直到生孩子才能正式举行婚礼,因为繁殖人口、“传宗接代”曾经是婚姻的头等使命。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殖方式与生殖条件的改善以及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完备,“试婚”成为不必;非婚同居在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中成为不合法、不道德之举。然而,在西方,曾几何时,“同居”成为新潮男女的“时髦”生活方式,大有“返璞归真”之意。据统计,美国90年代最终走上红地毯去举行婚姻庆典的新娘,有一半已经与男友同居过了。据1997年的一项调查,在25岁至39岁的未婚妇女中,有25%左右正在与一个伙伴同居。  相似文献   

18.
丁宁 《老人天地》2013,(1):39-39
丁老师:你好!我这几天很着急,儿子在网上谈了一个女朋友,两人比较投缘。儿子说他的女朋友想搬到他那里住,问我是否同意。他现在一个人住在城里我家过去的老宅子里。我心里非常矛盾,这姑娘条件很好,不但长得漂亮,  相似文献   

19.
石欢欢 《现代妇女》2014,(7):121-122
随着非婚同居现象的盛行,非婚同居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非婚同居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大多数学者虽然对这一课题有所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我国关于非婚同居的研究资料还很不丰富。本文主要对非婚同居的利弊进行研究,非婚同居的盛行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主要从非婚同居现象出现的原因角度对非婚同居的有利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也提出了非婚同居的弊端,并针对非婚同居的弊端提出了在立法中的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20.
林磊 《现代妇女》2007,(11):22-24
有一种“艳遇”通过网络发生,但不是“虚拟性爱”,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夜情”,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试婚同居”。它只是在旅游途中,找个有好感的异性“临时性”住上几天,然后各走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