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民族形成的时间问题,从一九五四年范文澜同志提出汉民族形成于秦汉之际以后,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了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民族”一词的确切涵义,一九六二年初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关于民族译名统一问题的讨论会。继而又在《人民日报》上先后发表了章鲁同志的《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翻译情况》和《关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两篇文章,明确提出了民族形成于古代的论点,从而使讨论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从地理学术语翻译的角度出发,以概念史的方法探讨了“美国”一词在中国近代文化背景下生成、演变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分析认为:认知程度和民族情感对译名的影响、政治和外交层面对译名的操控以及学者和文人对译名的规范与统一是“美国”译名演进的3个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们对现代汉语体系中“美国”一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起,先后发表了周祖达、陈兆福有关哲学史“译名统一”的文章和资料。其间,张岂之教授也特地就这个问题写了《关于译名讨论致学报编辑部的一封信》,希望对“译名统一”问题展开讨论。读了这些文章和资料,深受教益,同时也深感“译名统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周、陈二位的文章和资料,自然使我联想到译名术语统一的根本基准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应当以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普通话为尺度,作为统一译名、统一术语的根本基准。现结合周、陈二位的文章、资料涉及的有关问题,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4.
民族形成问题,作为民族科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在我国民族学界和历史学界受到广泛的重视。近几年来,这方面学术研究异常活跃,有一些独具匠心的成果。从整体上看,研究民族形成问题正在继续向纵深发展,涉及一系列问题,诸如民族基本特征、国内外某些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形成的规律、经典著作中与民族有关的术语,以及“民族”一词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过程,等等。所有这些,显示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民族形  相似文献   

5.
刘勇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70-73,91
主要探讨《海洋百科全书》一书中术语的翻译。术语英译汉定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5类:同一个词在不同术语中的译名混乱;一组术语的统一性问题;汉语译名不确切;尚无确切汉语对应词的术语;英语本身混用的术语。然后,就统一译名的可行性提出建议:首先要尽可能遵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等的规定要求。其次,充分利用词典和网络。第三,与专业人员合作。第四,要加强与汉字文化圈的科技术语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翻译工作者应该遵守各种规范要求,尽量做到译名统一。  相似文献   

6.
词语是概念的语言表征,概念则是理论的基石、思想的出口。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自觉的主体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现代汉语“民族”一词包含不同类别、层级的族体的含义已经形成。他们以此为基础,百余年来在中国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向“民族”一词注入新意涵、从一般性和规范意义上定义民族等途径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出一套以“民族”概念为中心,以“前缀词+民族”“民族+后缀词”“前缀词+民族+后缀词”等语言形式组成的上百个、多层级的民族理论概念体系,极大拓展了中国人探索民族世界的理论视野。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所以始终将我国处于不同社会进化阶位的各类族体均称为民族,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思想的秉承和贯彻,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建设要服务现实民族问题解决的宗旨和他们自身的政治智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普遍意义的民族学概念体系,应积极借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和民族理论概念体系在百年构建进程中积累的成果,厘清和深化运用已经形成的多层级概念,同时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造或革除过时的概念、提出新概念,而非削足适履于西方民族学、民族主义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7.
学科术语译名的统一,是当前学术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的方法,翻译界、出版部门做了许多工作,某些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甚至集会议论。但是总的来说,进展远远不够,发展很不平衡,又不集中,有的学科领域尚未有人问津。如何早日系统地、全面地解决,仍待翻译界进一步探索。“六五”期间,我校哲学系教师与陈兆福同志合作,整理哲学史术语译名资料,按照其有关译名的要求与做法,进行了几年的探索。本文结合工作中的感受谈谈对译名统一的认识、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随着对內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新时期的到来,中西文化交流高潮的兴起,国内学术研究的繁荣,翻译工作面临新的课题,“翻译量的增大和翻译队伍的扩大,在翻译工作者面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在翻译质量上适应这一急剧的变化。”要使翻译质量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有关问题。如翻译中的译名统一问题,专家、学者呼吁几十年,虽经新闻、出版、学术、教育各界大量工作,至今仍未摆脱自发的过程,特别是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热潮中,“运用名词术语不够准确,乃至滥用新各词、新术语的现象时时可见,一些文章所运用的新名词和新术语,不能正确表示其确切的内涵和意义,有的是望文生义。因此,往往因为名词术语运用不当,引起不必要的纠缠和争论,  相似文献   

9.
民族的定义,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五十年代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和六十年代关于“民族”一词翻译问题的两次大讨论,都没有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工作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对民族研究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我国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同志中,对有关民族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是令人十分兴奋的现象。本文仅就有关民族定义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的看法,和同志们共同探讨,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0.
判断词“是”的形成和发展——兼与洪心衡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判断词(系词)“是”的形成,语言学界已经讨论多年了.这一讨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迄今没得到一致的结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判断词“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一是判断词“是”是怎样产主和发展的.本文打算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就与此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定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的定义、国内有关“民族”译名的讨论、当前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民族”定义、及我国50年代的民族识别四个方面,对“民族”定义作了科学系统地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学“异质性”问题在当下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中西文学“异质性”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学的一种构想,即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有机统一。并为民族学的生存发展以及民族性的建构问题提出一点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确理解术语“dialectic”是理解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关键之一。这一术语在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两个中译本中有着“论辩术”和“辩证法”两个不同的译名。文章试从词源、词义的演变、词的译介以及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观点四个方面探讨“dialectic”的意义和翻译,指出“辩证法”译名的不科学性,并提出了翻译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家波埃修斯的文本中,拉丁文esse的各种形式与exsisto可以互换,being与existence可以互换,这消除了以往学术争论中的关于“存在”和“是”这两个译名的先入之见。波埃修斯承认希腊词eimi的多义性,他在其拉丁语著作中使用了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希腊哲学遗留下来的eimi问题;他用esse来表达eimi的系动词含义,并用esse和exsisto两个语词来表示eimi的“存在”含义。用现代汉语对eimi进行翻译的正确办法不是以“是”为核心去创造一系列译名,并要求人们不要用“存”、“存在”,而应具体分析一词多义的eimi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然后根据不用的语境采用不同的译名。  相似文献   

15.
民族学界对于民族概念的研究历时已久,在民族概念的认识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在民族概念研究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分析:一是引用相关材料来证实“民族”一词是中国古代文献固有的名词;二是认为现代民族概念是中国本土民族概念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概念相互交融的结果;三是对当前出现的“汉民族”概念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宗教这几个不同层面呈现出了趋同又分化、相伴又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的局面,民族宗教问题十分复杂。为解决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清政府根据当时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民族政策。回顾和审视历史,其时所产生的民族宗教政策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民族”是影响我国民族研究的基础型概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词源。中国古代“民族”一词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叙述有差异性,历经诸多的语境嬗变。自先秦“民族”二字联结出现,至西晋形成“民族”的名词形式,再经唐宋“民族”记述和思想理念的进一步拓展,于明清时“民族”的使用指代已呈现出泛化。中国古代的“民族”一词体现出多元内涵,这些内涵根植于中华的文化传统理念,体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关系和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钩沉中国古代的“民族”一名也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民族”概念及其影响的回应,有助于新时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下,从中国的话语空间辩证认识“民族”的历史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论近代中国曾否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曾否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这是经济史学界一度争论的一个问题,迄无一致的意见。而这一问题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它和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必要继续研究和讨论。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些个人意见,错误不妥之处,尚请同志们不吝赐教。一、对“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民族市场”不同理解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汉英词汇文化内涵差异与汉语商标词意译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汉英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角度,阐述了汉语商林词意译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译名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一是译名在英语文化里引起不雅的联想,从而提出了处理具有文化内涵差异的汉语商标词的方法:谐音附义法与创意法。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全面、课程设置不够细化、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办学模式不够开放等问题。创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多元化育人理念、多元化课程模块、多元化实践平台、多元化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并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