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洞是"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资深政治家。他的一生与晚清政局的演变息息相关,在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施以自身的影响。尤其是在庚子国难之后,他试图通过推行新政,力促变局,以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重要的是,张之洞撰写于"戊戌变法"之际的《劝学篇》,却是其新政实践的理论纲领,以《劝学篇》为视角考察张之洞与晚清新政的内在关联,从中可见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戊戌维新运动间,张之洞写了《劝学篇》内外篇,主观意愿为维护巩固封建统治。但外篇关于教育救国,兴学育才,以教育促经济发展思想,是一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蓝图,为维新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客观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张之洞的《劝学篇》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招到了各种非议。张之洞的这种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性,但其割裂了"体"与"用",构成了弊病。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与《时务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之洞曾经给《时务报》以帮助,但也不断指摘该报的言论。他这样做是希望报纸不要因为言论过激而凭添阻力,乃出于善意。后来他撰成《劝学篇》,其中攻击以康梁为首的《时务报》群体之处不一而足。张之洞批驳他们,是鉴于康梁言行的日益激烈,所以与之撇清关系以求自保,同时也是他对自己的信仰所做的天然捍卫。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从“清流派”中分化出来的洋务派“新贵”,是洋务运动后期最著名的实践家和理论家。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洋务思想的历史考察,并结合与同时代人的思想比较,探析张之洞洋务思想的形成、成因、特点与性质;重评《劝学篇》;最后,再以张氏的洋务道路为例,说明儒家思想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认为 ,实业是富强之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先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后 ,才可能强盛 ;而实业教育是根本的根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培养出大量自己的实业科技人才之后 ,才能不依赖于外国 ,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因此 ,大力兴办近代实业和实业教育 ,应是晚清“自强求富”的根本大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张之洞领导了中国近代许多重要的军事、民用工业建设 ,创办了大量的实业学堂 ,确立了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地位 ,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劝学篇》是张之洞在晚清国运衰颓时力主全面变革的鸿篇巨著,以内篇为根基,外篇围绕求智、求富、求强、求和展开了一幅全方位社会变革蓝图,这才是张之洞为自强而急于采摘的果实。在甲午之后的维新思潮中,张之洞适逢其时地把学习西学的范围明确地拓展到西政,表现出一意向西的变革方向,为后来的晚清新政作了观念政策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殖民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近代行政文化,并日渐同中国的传统行政文化发生碰撞,引发了中西行政文化之争。围绕着学习西方,士大夫官僚分子先后提出过各种主张。其中以张之洞的《劝学篇》尤为引人注目。在此书中蕴涵了近代中西行政文化的冲突,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今天的行政改革仍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始于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以后人数逐渐增加,一九○二年后人数增加的幅度加大,一九○四年留日人数已达一千三百余人,一九○六年猛增到八千人,一九○七年总数已“逾万”。留日人数为何从二十世纪初年起陡然激增?一些历史书都用张之洞的一段话予以解释。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形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不错,张之  相似文献   

10.
湖北的保路斗争首先发难于湖北的留日学生。日本《朝日新闻》披露了1909年6月张之洞的代表与英、德、法三国银行团代表签押的《湖广铁路借款》草合同后,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湖北留日学生400余人立即电告张之洞:“鄂路准归商办,不认借款”。紧接着又致函张之洞和邮传部,表示“鄂省人民一闻外债,几于谈虎色变,矧损失主权如是之甚耶?”并于1909年10月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戊戌维新中的张之洞●杨锦銮甲午战争的惨重失败,使中国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巨变”,朝野上下为之震动,这一客观形势为张之洞的进一步崛起造成了一个极有利的时机。洋务领袖李鸿章因订立《马关条约》声名狼藉,“生归困谗,威胁权劫”。另一领袖刘坤一已经老朽,政绩...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核心问题 ,它是清末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追溯“体”与“用”的历史渊源 ,可以了解中国士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以及他们“通经致用”的治学宗旨。从 1 9世纪 60年代 ,一些有识之士就相继阐述过“中体西用”的思想 ,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现实背景的演变及中西文化的冲突加剧而变化。到张之洞的《劝学篇》则明确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主张是有特定的思想内涵的 ,谈“中学为体”实则提倡“西学为用”。它成为甲午战争后的一种“流行语”,主要流行于文化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13.
《劝学篇》、“丁未上谕”与“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中体为体,西用为用”,它既是思维范式,也是一种文化选择模式。《劝学篇》《与野丁未上谕》在形式上均体现了这一思想,但在内容侧重点。性质及产生的后果等诸多方面却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代词不当唐才常曾托日本人劝张之洞接受自力军之拥护,据两湖独立。实际上企图依靠洋务派军阀的支持达到自己的目的。张之洞正在观望风色,既不赞助,也不干涉。他又希望得到英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中国近代史》辽人版478页) 说明:“他”字应换成“唐才常”,否则这个“他”就成了张之洞。又,第一个句号应改为逗号。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勇气,要为国民尽忠竭力。其二,在经济上,张之洞主张自行设厂以“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其三,在军事上,张之洞极为重视军工制造,兴办了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将此厂恢复和扩大。其四,在文化教育上,张之洞重视新式学堂,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促使孙中山主张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近代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张之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期的孙中山,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次要的,瑕不掩瑜。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既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殚尽心力,以一位封建皇权捍卫者的面目出现在近代政坛。解放以来史学界一直把张之洞看作“旧学的维护者”(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认为他“既为封建皇帝所称道,亦为帝国主义分子所欣赏”。(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或许正是出于避免陷入政治论争,即使在对张之洞其人作了全面客观评价的今天,也鲜有论及其诗者。事实上,张之洞在“同光体”风靡一时的近代诗坛别开一路,以所谓“唐诗派”主将著称于世。近人胡先骕曾赞誉张之洞“以诗领袖群英,颉颃湖湘、江西两派之首领王壬秋、陈伯严,而别开雍容雅缓之格局,此所以难能而足称也。”(《读张文襄广雅堂诗》)钱基博也认为“晚清名臣能诗者,前推湘乡曾国藩,后称张之洞”(《现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7.
《礼经学》为清末礼学大师曹元弼受洋务派代表张之洞所托编纂的经学教科书.张之洞嘱托曹元弼著《礼经学》,欲以传统礼仪达到收挽民心,强学力政,抵御外侮之目的,仍是“中学为体”政治思想的表现.此书为曹元弼广采众家学说汇编而成的教科书,其主要内容多取自别家,其中张惠言《仪礼图》即其所引书之一.张惠言为乾嘉时著名经学家,精研易、礼之学,《仪礼图》为其礼学代表作.此书为图解体,曹氏《礼经学》之图表多引于此.曹氏引张氏礼图,因其礼图绘制切合经义,图文精审,优于前人.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病逝后,《申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了全国各界的悼念活动及其对他一生的评价.既有为政之评价,也有人格声望之评价,还包括与袁世凯的为政比较.在为政上,肯定了他兴办实业、兴学育才以及政治主张和措施,但也认为他用财浩繁和后期保守;在人格声望上,张之洞为官清正廉洁、不事聚敛,其声望当时无人能及;在待人处事上,张之洞与袁世凯在行事风格、政治主张和宦海经历等方面虽相似,但希望张之洞死后,袁世凯“他日行事之异”.这些评价充分彰显了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书目答问》 ,作为清末版本目录学名著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但却很少有人从教育思想的角度 ,认真审读这部著述。本文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入手 ,结合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该书进行研究———《书目答问》绝不只是一份备考应试的书单  相似文献   

20.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所列书目,上起先秦,下至晚清同治之世,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列举书目2200种,涉及作者2400余人,大体能够反映中国古籍的概貌。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的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书目答问》问世以后,在清末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传当时的读书人近于“家置一编”。笔者受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一事的启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主要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同等水平的读者,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