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比较哲学: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第一部分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及胡适的相关经验为线索 ,揭示比较哲学研究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中国思想传统同外来文化 (印度与西方 )的两次遭遇为例 ,探讨比较哲学在文化会通 ,包括展示本土文化的价值信念与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以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关系图式的复杂性 ,以及隐喻问题为题 ,讨论比较哲学常见的方法论难点。作者认为 ,虽然我们难以给比较哲学一个形式上完满的说法 ,但是揭示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衡 《唐都学刊》2012,28(5):85-88
尽管艺术隐喻研究在西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在中国它却是一个新兴学科。直至20世纪90年代,艺术隐喻研究才在中国真正兴起。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学者也为之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尽管如此,当前艺术隐喻研究的视野仍然不够宏阔-主要局限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范畴,而且系统性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王炳社先生的《隐喻艺术思维研究》无疑是当前国内艺术隐喻研究取得的一项新成就。《隐喻艺术思维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路清晰,视野宏阔,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备、系统的艺术隐喻思维理论体系。第二,立足艺术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原创性。第三,始终以艺术的诗性精神为着眼点,使艺术隐喻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思想库"研究:西方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西方思想库研究领域的三个传统:历史路径、实证主义和国际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政治学、政策过程理论与知识运用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梳理了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脉络,最后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思想库"的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三个部分对章太炎的逻辑思想进行评述:(一)关于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二)关于推理、论辩的思想;(三)对西方逻辑、印度因明和墨家逻辑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章太炎对中国古学和印度佛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逻辑学以后,对中国古代名学和印度因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具体揭示了三种逻辑体系在推论格式上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贯通的规律,并着重证明了由“墨经”奠定基础的中国古典逻辑在整个人类逻辑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强调,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中,章太炎能立足东方逻辑,合理吸收西方逻辑的研究方法,具有足够的探索勇气,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12):126-132
当代西方叙事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是国内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梳理线索,呈现问题,理清思路,文章从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及其研究、对西方叙事学理论解读方面的研究、用西方叙事学理论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有关西方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有关西方叙事学的创作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不足与任务,主要是国外理论介绍范围有待拓宽、诸多理论盲点需要得到关注、理论理解的准确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拓宽、西方叙事学与中国叙事学需要进一步对接。  相似文献   

6.
人本管理已成为管理界一种非常流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和致思趋向的不同 ,因而在对人本管理理论的理解和侧重上就呈现出种种差异。文章从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差异以及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理论的综合创新三个方面对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进行了初步比较 ,指出中国在强调人本管理的同时应警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修辞现象到认知现象——谈隐喻的两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觉华 《学术交流》2006,(7):135-137
隐喻研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隐喻可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修辞隐喻和概念隐喻两大类型。而隐喻的相合,则是一种主观上带有内涵意义的融合,是人的审美力与艺术想像力的体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他的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学影响巨大.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则被看作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对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所以分析对比康德与舍勒的伦理学思想对于我们把握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十分必要.本文从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普遍主义和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三个方面对两人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伦理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刘孝斌 《创新》2018,(4):8-18
站在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遥望千年之前的荀子,依然可以发现荀子经济思想的光芒.将荀子的欲望论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人本经济学.从荀子的经济思想出发,对三个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阐述了荀子经济思想因何而伟大.  相似文献   

10.
魏伟 《社会》2014,34(2):94-117
2012年被媒体称为中国“女权行动元年”。通过考察这一年发生的“占领男厕所”、“受伤的新娘”、“上海地铁反性骚扰”和“光头姐抗议教育部”等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性别事件,文章分析了街头行为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抗争行动手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相比近年来抗争政治研究整体蓬勃发展的局面,国内学界对抗争行动形式库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首先对这一领域的理论视角和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然后简要呈现街头行为艺术在中国抗争政治景观中的兴起。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这一抗争行动手法的三个关键词——街头、行为和艺术,结合近年倡导性别平权街头行动的实证资料,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对于抗争行动的意义及其对实施效果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从政策改变、参与动员和文化变迁三个层面,评估运用街头行为艺术进行诉求表达和政策倡导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韩星 《唐都学刊》2004,20(3):90-93
大陆"儒教是教"说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儒学是否为宗教问题的长期争论,有必要对其观点和学理进行宏观的审视和客观的评价。大陆儒教派一是受西方学者研究儒教的影响,以西方近代科学主义的理路判释儒教,以西方宗教来比附儒教;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及其长期的浸润下,以二元对抗思维指导学术研究,使儒教研究步入误区;三是在西方实体主义的影响下,以儒教为中国文化的本质存在,并把儒教对象化、断裂化、抽象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国家和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历史,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将中国内地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与之比较,并得出如下特征:第一,中国内地专业化过程不像西方社会经过漫长酝酿和积累,职业化先于专业化,在各种必须的专业特质缺乏情况下快速推进;第二,政府主导;第三,专业教育先于专业实践,其专业化的推动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工作教育界;第四,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衔接还存在制度上的制约,社会工作职业化同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有一些冲突;第五,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受西方影响很大,同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的本土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尚未成熟。这些不同于西方和中国香港的发展特征使得中国内地社会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二大困境:制度与组织困境;文化困境。因此,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在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价值观保持足够的敏感同时,对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及文化的主体性要有足够的体验和尊重。在文化、政治有很大差异的中国,应有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服务在不同制度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专业化道路,这并不影响作为一个专业和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香港文学和大陆文学 ,历史上本就关系密切 ,大陆改革开放后则交流愈加。其间 ,两地小说创作的交流 ,小说读者的接受情形和审美反响 ,尤其引人注目。大陆的当代小说创作和研究 ,对香港文学界和大众读者一直颇有影响 ;反之 ,当代香港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 ,在大陆亦有很大读者市场 ,并为评论界高度重视。由于同一母体文化 ,加上两地各种联系密切 ,因此两地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严肃小说领域、通俗小说领域、作家心态等方面 ,便有不少共同点。但因为社会制度毕竟不同 ,文化消费毕竟有异 ,两地小说的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便又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异同处 ,都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当代大陆小说和香港小说各自的创作特点和审美短长。但长期以来这种富有意义的比较性研究却又很缺乏 ,确实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4.
王敏  龚放 《阅江学刊》2013,(6):27-34
台湾地区自2011年开始招收大陆学生以来,连续两年出现招生“遇冷”的情况。台湾招收陆生的政策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立意较低,仅将陆生赴台作为解决岛内高教生源不足之“良药”;二是受制于“绿营”,政策设计“三限六不”;三是缺乏沟通,对陆生意愿估计失当;四是宣传不力,陆生对台湾地区政策了解过少。台湾高教界应该在提高政策立意、加强信息沟通、松绑政策法规几个方面有所改进,以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合作。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last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s in other British colonies, social work was first known as a profession in Hong Kong when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ief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offices here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While social work has always been seen as a Western introduction, both overseas and locally trained social workers in Hong Kong are conscious that they are practicing in a society with a strong trad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re is also a different view towards the concept of welfare. Other than examining how social workers in Hong Kong have adapted Western developed theories to the solution of local problems in a Chinese society, this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e that social workers and social work educators in Hong Kong have ma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mainland China.

本文叙述了半个多世纪前社会工作在香港的发展。 如同在其它英国殖民地一样,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际援助组织在香港成立办事处, 社会工作在香港才首度被视为一个专业。 社会工作通常被看作为由西方引进的产物, 在本地或海外受训的香港社会工作者均意识到他们在社区从事社会工作时, 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传统, 同时对福利概念有着不同的观点。 除了研究香港社会工作者如何适用西方的成熟理论, 以解决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本土问题外, 本文还讨论了香港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教育工作者如何影响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教育界和社会福利部门均要求政府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已在预防、补救和遏止青少年问题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内地,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及研究尚处于开拓阶段,迫切需要探讨出一种切合实际的本土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贺平 《日本学刊》2020,(2):140-158
国际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对于中国自身的日本研究和对日认知不无借鉴。首先,通过日本、西方、中国三个主体之间彼此形成的镜像关系,利于更为全面地认知日本这一“对象”。其次,国际日本研究的译介在方法论意义上,突出地表现为理论的镜鉴与研究方法的互参。当前,国际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在基础积累和规模效应上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日本研究译介的既有成绩和现存不足都提示,深化日本研究需要从全球化的、多元的视角出发。但与此同时,需要辩证地看待国际学界的日本研究,看到西方学界、日本学界和中国学界的各自长短,避免先入为主强调某国或某地区的“中心论”。  相似文献   

18.
隋唐史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有数百篇,著作数十部,要对如此之多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非易事。本文主要对2005年我国大陆地区隋唐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评述,在正确评估当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隋唐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介,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内隋唐史研究的发展做了展望,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基督信仰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 ,是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传教方式、中国文化对基督宗教的反应、非基督运动与本土化运动等三个层面可以看出 ,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矛盾冲突 ,源于不同思想理念的混淆 ,没有分清基督宗教的超越信仰的价值维度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