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的辽东黑氏家族,属于明代的"内附回回",世代为将,为国家守卫辽东边境,明后期出了黑春、黑云龙、黑云鹤等名将。明末,黑云龙迁居宣化府,逐步形成后来的宣化黑姓回族群体。宣化黑姓回回,在明代内附回回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也是明清鼎革之际有代表性的回回爱国人物,其事迹值得深入研究,以彰显回回民族的爱国传统。  相似文献   

2.
凉州达氏家族属于明代的"归化回回",曾涌现出达云、达奇勋等名将,为维护明朝西北边陲安定发挥了突出作用。达氏家族中,当属达云功勋卓著,他一生戎马生涯,屡建奇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回回爱国人物。通过达云在明朝的活动,我们既可看到回回民族极强的适应性,又可观察明朝内迁少数民族政策措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扬州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江浙一带比较重要的回回人口活动区。前辈学者对该地的伊斯兰发展及其回回人口的来源己作了不少重要研究。如,对扬州回回人口来源的研究方面,田坂兴道曾提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善于经商的回回吸引到京杭大运河一带的城市,这其中就包括扬州。但他没有注意到明代前期的军事调动对扬州回回来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之<土官底薄>载录有明代云南回回土官7家,为研究明代回回人居留云南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认真剖析这些材料.可以探寻元明时期回回人在云南活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伍氏家族居住在以南京为中心辐射至上海、北京、常德等许多地区,约有一千余户。其始祖为明代从撒马尔罕来南京“回回钦天监”任漏刻科博士的伍儒。伍氏家族出过大阿訇伍遵契以及中共领导人林伯渠夫人伍复明女士等著名人士。600余年来,伍氏家族分化为两支:一支被同化为汉族人,一支在发展中则将汉人同化过来,扩大了回族队伍。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并非汉族文化的符号,它包含了在中国的许多民族的文化,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及回族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最近第一次公布的陕北出土唐至五代三方党项拓拔氏墓志(<拓拔守寂墓志>、<李仁宝墓志>和<破丑氏夫人墓志>),对于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拓拔氏早期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在对上述三方墓志考释的基础上,基本理清了唐初党项拓拔氏部迁徙的历史,即迁徙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辨证其主要家族的世系及活动,解决了过去中外学者研究中的疑难之处;以三方墓志对其祖源的记述为根据,讨论了学界长期争论的党项拓拔氏的族源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史书及<拓拔守寂墓志>所记其源于西羌为确,并研讨了党项拓拔氏从唐末后攀附元魏鲜卑拓跋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出土于长安昭陵,为李思摩妻子延陁氏的墓志.延陁氏乃薛延陀部族酋长之胄,后嫁于突厥可汗所出阿史那思摩.630年,延陁氏随思摩降唐,被安置在夏州一带,在故定襄城、长安等处亦有居所.作为突厥可汗的夫人,延陁氏亲历了隋末至唐初漠北地区的风云变幻,见证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兴衰更替,这些内容在《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中多有反映,可与《李思摩墓志》相表里.该墓志为深入研究薛延陀部族的历史和贞观时期的北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宁夏,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区。自元代开始,宁夏就开始迁入回回人,明代设宁夏卫,大批回回以“屯戍”人的身份被安插在灵州、固原一带。清代始建宁夏府,乾隆四十六年,已发展到“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逐步形成了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回族聚居区。民国成立,一九二九年建宁夏省,辖区还包括现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明清山东青州回回历史记忆的变迁为个案,讨论了其祖先移民历史记忆从明代"都人南迁"的故事到清代强调祖先"出于回部"的变化。笔者认为,明代"都人南迁"的表述更为靠近元明鼎革之际回回人的真实生活境遇,而"出于回部"的表述则受到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历史事件的影响。"出于回部"的表述说明青州汉人和回回人对回、汉族属的识别在清中...  相似文献   

10.
泰国瑶族的丧葬习俗玉时阶丧葬习俗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人类的社会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久前,应泰国学者的邀请,笔者到泰国北部的清莱府、难府、帕府和清迈府的瑶族聚居区进行了学术考察,搜集到了一些有关瑶族丧葬习俗的...  相似文献   

11.
福建是中国回回民族的萌生地之一,存留下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元明两朝福建的穆斯林人口持续增加,以伊斯兰教为依托,回回民族的民族自觉也明显强化,通过清真寺修建等活动,反映出福建回族族群意识的提升,也显现出宗教观的某些变化,特别表现在"回而兼儒"的主动融会上,可以说开了明清之际回回学人"以儒解回"的先河。米荣所撰写的福州《重建清真寺记》是福建回族石刻的珍品,其内容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尤显突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碑文内容的疏解为主线,延展到对米荣及其家族,以及碑文所涉及的众多明代福建回回人物及作者宗教观的研探上,试图以福建回族史为侧面,对整个明代回族史的认识有所加深。  相似文献   

12.
姓氏学又称人名学(Anthroponymy),是专门研究人类姓氏和名字的起源、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和民俗特点的科学。当代中国姓氏学是以研究汉族为主的姓氏学,涉及与汉族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姓氏的起源、意义、历史发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特点,还未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整理。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资料,将其整理成文字,为回族研究增添一点新的话题,望能得到同仁的批评与指正。 一 目前,谈到汉民族姓氏的来源,专家学者初步认为它同本民族最古老的图腾标志有关,最古老的姓氏可能来源于各民族先民的图腾标志。例如,从殷商甲骨卜辞中,可以辨认出200多个有图腾意义的族名。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又出现了氏,汉族姓氏到秦代基本是合二为一。因姓是为了别婚姻,氏是为了别贵贱,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  相似文献   

13.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元代东来的50个回回家族的谱系仕履和原始资料的出处,文章分五部分:《元史·氏族表》中的回回世家,《蒙兀儿史记》、《新元史》民族表合并和增补的回回世家,哈剌鲁氏入中原融合于回回,阿儿浑氏入中原也融合于回回,历史的再认识。) 公元13世纪蒙古军西征,随着征服战争的推进,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大批的回回人东迁中国本土。东来的回回人在元代的政治生活中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他们为统一全中国的事  相似文献   

15.
南京成为江南回回聚集区的重要地点,是从明代前中期开始的。因此,学术界对这一时期南京回回的迁徙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这些研究总的来说有助于深化对这一课题的认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缺漏。本文将就两处问题进行再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陈亮 《回族研究》2012,(2):26-31
有明一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回回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等等,他们对明朝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西域回回"陈友以出使起家,后因军功封为世爵,成为明朝回回人当中的标志性人物。对陈友个人及其家族成员的事迹考述,对研究明代回回人的历史活动以及历史作用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骆爱丽 《回族研究》2006,(2):107-110
回族学界在研究中国回回文字文献时,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各地的阿拉伯、波斯文抄本和碑铭,以及各种察合台文、小儿锦文献,很少有人关注存世器物上的“回回文字款识”。明代瓷器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登峰造极,研究者众多。但东亚古陶瓷学界很少注意到,有少数明瓷上带有回回文题款。笔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亦剌思、阿都儿火者等人为例,探讨明朝对入附的撒马儿罕回回的安置及这些入附人员在明政府中的作用。入附明朝的撒马儿罕回回人有十多批,明廷多将他们安置在南京、北京、甘州等地。这些入附的回回人大体上享有与故元归附人员同等的待遇。他们与西域其他各地入附的回回人一道成为明代回回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阙岳 《甘肃民族研究》2005,(2):91-94,90
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与制控,  相似文献   

20.
明代蒙古史在整个蒙古史上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代,先后发生了8起弑君事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蒙古社会政治的混乱局面,从中不难看到明代蒙古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明代蒙古社会的动荡不安。本文从弑君事件的当事者、肇事者及其前因后果三个方面,对明代蒙古史上发生的弑君事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旨在勾勒出明代蒙古史混乱局面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