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长期落后于东部,虽然与国家宏观政策有一定关系,但传统工业化技术与西部地区的特殊区位因素是造成西部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以克服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西部的比较优势,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新型工业化是西部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运用经济区位熵和面板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区位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市场因素对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为此,应加强对西部区域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改善西部区域的投资环境,加强西部区域人力资本投入,加快西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如何开发西部成为各界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由于历史、自然、区位等诸多因素 ,我国西部地区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之中 ,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2 0多年来 ,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越来越突出。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建立了相对完善、成熟与开放的市场 ,而西部则十分保守、闭塞 ,市场经济尚未成为西部的主导。为此 ,认清西部开发的实质 ,培育西部市场是西部在开发时必须要首先加以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一、西部的落后关键在于缺乏较成熟的市场1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西部缺乏支撑市场体系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心地区城市化,是区域发展的一种世界性潮流。世界各国区位条件优越的中心地带,经济的增长,加强了极化效应。随着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吸引相关产业向它靠拢,并以它为核心形成产业聚集和区位财富聚集。我国西部不少区域,由于城市发展缓慢,或城市规模偏小,不利于增长极的培育和能量的积累,致使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减弱,降低了对区域经济应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为了加快西部中心地区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建议有关部门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5.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已成为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目前,正式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供给趋同以及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兴起已成为推动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同时,区位禀赋约束、国家和地方对金融的控制以及西部农业的弱质性则构成了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作者据此提出了以回归和强化正式金融机构的 功能、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地位作为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安排。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利用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区位地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快迅发展起来,这无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带动作用;但同时,地区发展差距也相应扩大,西部地区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不足东部地区的一半,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纵深发展。因而,在世纪之交国家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7.
四川是开发西部的前进基地杨继瑞受自然资源与区位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其它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其中,西部经济地带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十省、市、区,占地491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8.
江苏与西部各省区在地理区位、资源占有、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制度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经济发展的较大落差使江苏与西部经济合作具有鲜明的互需性、互补性、互利性、互进性的特征 ,从而使江苏与西部联动发展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客观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位模式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和促使形成范围经济,为西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借鉴.围绕西部地区的区情,解析了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最后,从转变观念、扩大开放、集聚人才和完善信息网络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建立西部开发中心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净 《人文杂志》2001,(1):85-89
西部开发这样一个大的、长期的、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实现,必须建立一个开发中心,在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服务等经济活动方面,起到先吸纳(主要从国外和东部地区),后辐射(向西部广大地区)的作用,带动西部地区整体发展.陕西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社会基础,具备了成为西部开发中心的条件.为了把陕西建成西部开发的中心,目前主要应围绕着增强陕西对资金和人才的吸纳能力,构建激励机制,加强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抓紧劳动力素质的培养,扩大市场的规模和完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吉林省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流入吉林省的FDI数量不断增多。使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吉林省FDI流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影响吉林省FDI流入的综合因素在不断提高。其中,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和较低的要素成本是影响吉林省FDI流入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较低的对外开放度和不稳定的能源供应阻碍了FDI的流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08年及以前的3万余家外企数据为基础,利用"平均值+标准差"、Moran's I指数及泊松和负二项模型来研究上海外资企业引导下的经济空间布局演变、集聚和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990年之前外资极少,分布极为分散,集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1991-2000年外资空间逐步从中心城区扩展到近郊和远郊扩展,在沪西外资出现向虹桥-漕河泾-莘庄-松江新城一带集聚的特征,浦东崛起为外资的高地并以张江和金桥为中心形成集聚高地;2001-2008年外资的分布和集聚空间均向园区转移;最终,上海的外资经济空间在近郊和远郊形成了三层次多中心连片发展格局.回归结果显示,外资区位选择受地方制度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不同的制度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市场在外资经济空间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数十年来,福建省利用FDI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省内各地区利用FDI的情况则极不平衡。通过对影响福建省FDI区位选择的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开放因素、人口因素,从而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制定合理的引资策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污染避难所"假说及其在中国的检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理论依据是纳入环境要素的H-O理论,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故高污染产业必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否已成为"污染避难所"?文中分析了我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模型并采用我国1999-2002年的相关数据对该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政策强度对外商FDI的流向影响很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并未出现明显的污染产业转移倾向.  相似文献   

15.
西街文化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现实的疏离所形成环境氛围的狂欢化、经营者对生活本真品质的追求导致的商业活动休闲化.媒体传播所造就的西街故事的传奇化。西街特有的文化生态是其作为旅游景点的主要卖点,和其他的原生态景点一样,西街面临本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尖锐冲突。现代商业操作可以再建造更多的“西街”,但西街的精神和文化是不可被复制的;作为旅游目的地,西街的看点就在于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生态,在对西街以及类似西街的景点的规划和开发应合理地规避矛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迁,短缺经济和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使区域经济结构出现了两次重组,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阶段,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将再一次使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东北地区最有条件通过自主创新,在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方面重新获得优势地位,并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外国直接投资内含的人力资本、研发、管理经验等无形资本的非自愿扩散。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成果,分析了FDI技术外溢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更大地发挥FDI技术外溢效应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与对中直接投资12个主要国家(地区)的1990年至200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重力模型实证分析对中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对直接投资的吸引起到正面的有益的影响,而距离的增加对直接投资的吸引则有负面影响,虚拟变量的说服力也很高。通过分析,得出两国间贸易额的影响比其他变量的影响更为显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FDI扩大了我国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因此,国家应当对进入西部外商包括东部FDI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提高西部FDI吸收能力,以抑制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集聚、外部性与FDI区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聚是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集聚通过外部性来影响FDI的区位选择。货币外部性主要通过市场接近效应和生产成本效应等影响FDI的区住决策,而技术外部性对FDI区位决策的作用则更多体现为知识溢出、联合研发和干中学等一系列社会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