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法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是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法伦理学一以贯之的主题。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生价值和行为的正当性问题。应用伦理学一般是指通过伦理学论证的价值理念和原则规范,在具体生活领域中的应用。狭义的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新形态,因为它确证了传统伦理学所没有容纳的人性的新纬度,即人的类本性,因此具有了传统伦理学所没有的内涵、特征和方法。法伦理学既是广义的应用伦理学,又是狭义的应用伦理学,同时法伦理学还常常被作为法哲学的一个分支,但无论其学科归属如何,法伦理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法律的道德论证、反思和批判,确定法律实践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从而维护人生价值,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汪琼 《浙江学刊》2001,(2):31-34
保罗·泰勒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持生物中心主义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尊重自然>一书中.他在"生物中心主义"的道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尊重自然"当作一种终极的道德态度.并且认为"尊重自然的态度"必须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曹刚 《唐都学刊》2008,24(6):44-48
应用伦理学在提供实质性的道德规范之外,特别注重道德判断的程式性、权宜性和辅助性特征,可以称为二线伦理学.责任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形态,自然具有二线伦理的特性.但这不排斥责任伦理是一种实质性的规范伦理学.如果对责任伦理学之"责任"的实质伦理内涵做出恰当的解读,就不会坚持责任伦理学仅仅是一种二线伦理,而是能提供实质性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性的道德规范理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大致划分为目的论、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学三种类型的话,那么责任伦理学则有机综合了它们不同的要素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西方后现代主义伦理文化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为维度,对中国现行的伦理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作者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伦理学至少包括道德本质论、道德实现论和道德建构论三大部分,这也就是道德是什么、道德怎么样和道德应该怎么样的问题。文章以人类生活为价值基础,以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为基本思路,以历时性和共时性为基本结构,以主客体关系和主体间关系为基本指向,以个体道德和国家道德为基本内容,为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伦理学中,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从西方哲学与伦理学的源头开始,情感因其非理性特征在道德中要受到理性的控制和引导,从而导向善与德性。中世纪突出人的意志,爱成了最高的神性德性。近代发生了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历史争论,情感主义主张道德的基础是情感,奠定了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现代伦理学在多维的视角下研究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观点和理论,深化了情感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晁乐红 《学术交流》2005,(10):19-23
经济伦理学的合理建构,是经济学与伦理学长期互动融合的结果。许久以来,经济学一直在努力寻找经济行为的道德合理性支撑;而伦理学也一直在努力试图为经济行为提供道德合理性证明。因此,以人类经济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伦理学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7.
吕宏波 《唐都学刊》2007,23(3):36-39
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最早受苏格兰启蒙时期"道德情感"理论的影响,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之一,但发展到后来康德坚决否定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准则的作用.康德将面对道德律所产生的"敬重"重新界定为"道德情感",它所产生的道德意向促使遵守道德法则,但绝不是建立道德法则的基础.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困境及现代道德危机源于西方伦理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形而上的维度,因此,现代伦理学要想走出危机,必须恢复其形上之维.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伦理学形上之维的重建指出了方向,他认为,"整体生活的善"的确立是拯救现代道德危机和现代伦理困境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规范伦理学一般被理解为这样一些判断的集合,这些判断被用来区分和介绍某种道德的价值。规范伦理学具有确定的专门术语并从伦理学其他分支分化出来,可以说是近百年来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在本世纪西方对伦理学浩如烟海的研究中,规范伦理学和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道德社会学和伦理学史以及道德史等)是伦理学知识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3,19(1):40-44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受到《史记》研究者的重视,却鲜有从伦理学角度观照者。今天来看,《货殖列传》有五个方面的伦理学价值:倡"善因",反争利──王者之德;导君以强,谋国以富──辅臣之德;商而通之,货畅其流──商之业德;择人而任时──白圭之术与道德;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富"与道德。  相似文献   

11.
论儒家传统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莉颖 《学术交流》2004,(11):15-18
儒家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精华的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儒家优秀传统道德遗产,将新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要求与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如,"天下为公"与现今提倡的无私奉献、"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与忧国忧民、"仁爱"精神与关心他人和集体"恪守信誉"与诚实守信、崇德重义与大学生文明修身等。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美德伦理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说,在中国则指的是儒家所推崇的心性之学。启蒙运动形成的个人主义已日渐弥漫开来,形形色色的具体的个人主义观念导致了道德价值多元化,情感主义造成了当今道德语言的危机,规范伦理学局限性的日益凸显,美德伦理学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将会缓解当今时代的道德危机,关键在于找到传承美德伦理的共同体,发扬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并借助于法律的规约,才能复兴美德伦理。  相似文献   

13.
张燕  王露璐 《唐都学刊》2013,29(5):6-10
“政策性离婚”是指因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出现的离婚现象,其实质是通过假离婚等非常规方式规避政策的限制,以实现个人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诱发“政策性离婚”的伦理因素包括:经济利益至上导致的婚姻伦理关系的淡化、道德监督缺失带来的婚姻主体道德责任的弱化以及制度伦理失范引发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政策性离婚”等类似社会现象的发生,必须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坚守婚姻的道德底线;健全道德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推进制度伦理建设,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人性本善是贯穿孟子全部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他的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在孟子看来,道德的根据全在于自身,这就是良心、本心。因此,孟子的道德思想走的是纯粹内向求证之路,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扩内在的善端的方式来塑造美德,充分体现了以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作为思考重心的美德伦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2,(5):106-111
《醒世姻缘传》中的神道教化始终遵循着儒家的思想传统。由凡入圣的晁夫人是儒家博施济众、仁爱为本的理想化身。晁梁最终选择以孝子终身的生存方式 ,显示出儒家血缘伦理道德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晁源、狄希陈与薛素姐的两世孽缘则表明 ,《醒世姻缘传》消化吸收佛教因果轮回观念 ,无非是要强调儒家仁义纲常为本的伦理道德设置不容践踏。作者在神道设教中弘扬儒家道德理想的主观意愿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作品的写实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丽文 《求是学刊》2001,28(6):103-109
本文认为 ,《左传》历史观是以“天德合一”为基础的“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这一历史观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历史变易论 ,即“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 ,历史是不断的改朝换代史。二是历史不变论 ,即虽然朝代更替 ,江山易主 ,但统治思想和制度—“德”、“礼”却是永久不变的。三是神学目的论与道德目的论统一 ,即历史是天命神意为实现其”美善”道德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作者通过为其已知的僭主提供神学依据和道德依据演绎了这一历史观。而《左传》的神梦巫卜与以成败论人则是作者对其历史观诠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王维国 《唐都学刊》2005,21(3):36-40
关于政府人的人性预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由"道德人"转向"经济人",第二次转向是由"经济人"转向"公共人".作为对"道德人"和"经济人"超越的政府人预设,要既能发挥对政府人积极的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约束作用,使激励和约束相得益彰,因而"公共人"并不是对政府人的真实揭示.正义一方面和道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政府组织的正当性相关,因而对政府人的正义要求恰好既能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发挥约束作用.可见,政府人的基本角色是"正义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女性是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平台由新文化启蒙话语塑造而成,她们的意识形态认同来自新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正义伦理;而她们的性别认同及相应的关怀伦理,却使其对“旧道德”下的女性同类有更多同情。为实现个人权利、维护神圣恋爱,她们“忽略”名分、委屈尊严,在新旧道德的模糊地带与有妇之夫结成特殊婚姻。而非正常婚姻关系的缺憾,爱情中隐含的性别等级,个人自由与关怀伦理的对立与冲突等,都导致她们陷入认同危机。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体现了“五四”正义伦理的道德局限,而五四文学表达的某种匮乏,亦源自这个局限。  相似文献   

20.
杨喜梅 《唐都学刊》2007,23(6):52-54
农民工国民待遇问题既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当前,我国农民工国民待遇缺失严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制度对农民工道德权利的忽视,具体表现在农民工道德行为选择自由权的缺失、农民工道德主体人格平等权的缺位以及农民工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的缺乏三个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靠公正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对农民工关怀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