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治理腐败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反腐活动能够健康、有序、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要构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治理腐败方略",为此,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治理腐败方略的涵义、要素以及基本类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治理手段是否合理、妥当,是决定治理腐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治理腐败手段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治理腐败活动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领导力量、法规与制度以及组织机构等,是构成治理腐败综合手段的三种基本手段。不同性质的基本手段之间的组合,会形成消极的、超常规的、积极的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治理手段。要有效地治理腐败,必须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3.
试论观照腐败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观照腐败的视角是制定治理腐败方略的前提与基础。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腐败”的定义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腐败滋生的原因,从而科学地理解与把握道德论、现代化论、权力关系论、社会文化论、体制.制度论、政治经济学等各种观照腐败的不同视角,并对这些观照视角进行类型化的分析,可以探究出腐败的本质属性及其滋生蔓延的规律,为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腐败方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编辑腐败及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旭东 《云梦学刊》2006,27(2):12-14
学术腐败问题中的编辑个体腐败不容忽视,从寻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文章分析了编辑腐败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指出治理编辑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择有效治理腐败的方法,首先要解决针对有效治理腐败的逻辑思维问题。目前各国普遍使用的“治理腐败逻辑”有三种:一是减少介入腐败的机会;二是提高介入腐败的代价;三是增强腐败免疫力。这三种逻辑及其策略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只有综合运用三种逻辑及其策略,才能有效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6.
开放兴边方略是国家为了加快边疆发展,把建设边疆开放高地作为战略方针,持续挖掘边疆开放优势,就如何形成边疆全面开放新格局所研究、制定和推行的总体性开放政策。开放之所以能够成为治边兴边的重要方略,源于开放是加快边疆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激发边疆社会活力的重要方法,是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条件。开放兴边方略的形成将为边疆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政策条件和人才支撑。实施开放兴边方略须把对内对外开放统筹考虑,须把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决条件,把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为基本条件,把边疆发展和安全统筹起来,把边疆建成新发展格局的示范区作为目标,把构建制度型开放作为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风险及治理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瑶 《河北学刊》2007,27(3):84-87
和谐与风险是一对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的矛盾,对其内涵的当代性解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认识前提。和谐与风险的同一性表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与风险结伴而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治理风险的过程。客观分析中国目前遭遇的社会风险及其特征,明确风险治理的责任主体,完善风险治理的制度体系,增强风险治理的现代意识,发挥制度和观念两种力量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若要廉洁政治和治理腐败就必须确保党对国家领导权实现的方式科学化与法治化 ,并将其与国家职能实现的三维权力实施剥离 ;还须确保国家机构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行使的独立化与效率性 ;对权力行为监督必须体现为严谨性与社会化 ,实效性与制度化 ;政治廉洁还必须在于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严格化和唯贤而举 ,治理腐败必须从严治党与从严治吏相结合。如此 ,廉洁政治与治理腐败才能最大程度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生发的场域视角,非典型腐败主要包括政治域的隐匿权威、法律域的立法腐败、经济域的信息腐败、社会域的语言腐败、学术域的学霸腐败和艺术域的权威腐败。本质是民主政体和市场体制不完善及相应制度规范缺失状态下权主为个体或集团利益实施的一种滥用公权、私权和共权侵占公共利益的行为,且具有隐蔽性、全域性、泛权性、阶段性、群体性、相生性、致损性等行为特征。非典型腐败的动力机制可解构为其生发运行的人性基础、内生力量、心理基础、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从体制转轨角度看,大量存在于夹缝中的制度租金不但诱发了寻租行为,而且因以权力粗暴干预市场为特征削弱了治理寻租的正当性,也为非典型腐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相对于权力治理,非典型腐败宜采用制度治理。以制度约束权力,建立对市场和个人权利的尊重,重塑社会治理结构;制度供给及时响应制度需求,消除制度租金,并坚持以市场化为制度供给的基本导向;强力反腐,制造“奥尔森震荡”以改变反腐制度的演进路径,推动反腐制度变迁退出低效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 ,民主已经或正在取代效率而成为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基础 ,民主化成为世界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自 1 948年以来 ,韩国的公共行政改革一直在民主化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 ,韩国的公共行政民主化在本质上属于强制性和外生式的制度变迁。国内民主力量与官僚之间的斗争 ,以及美国式民主观念与传统的儒家文化之间的斗争 ,不仅决定了韩国行政民主化的进程与特点 ,而且左右着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韩企业教育培训比较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中韩两国企业教育培训的比较研究可见,牢固树立“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的源泉, 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使员工达到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化人才优势。  相似文献   

13.
腐败征候群理论从"参与"和"制度"视角比较研究世界范围内四种腐败类型的征候特点和治理策略,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待和治理我国的腐败问题。我国腐败现象丛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制度反腐的策略性,故而优选理性可行的循序渐进、有效管用、对症下药和自下而上等治腐策略,是端正反腐理念和改进反腐成效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反腐败斗争是当前"讲政治"的重要内容.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已经严重威胁到党和国家的安全.反腐败斗争关系我国目前最大的政治利益,是解决我国诸多矛盾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亡,关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成败.有效遏制腐败,消除腐败,则党兴国强,反之则贻害无穷,这就是反腐败的全部政治涵义.  相似文献   

15.
吕平 《学术探索》2014,(3):24-29
战后美国将独岛(竹岛)交予驻韩美军管辖,随后支持日本对该岛的主权声索,杜鲁门政府对独岛(竹岛)归属的立场变化是韩日岛屿争端产生的直接原因。冷战时期美国始终在韩日岛屿纠纷中扮演仲裁者角色。进入21世纪后美国掩盖对独岛(竹岛)主权归属的立场;同时推动日本搁置争议,拉拢韩国共同应对中国崛起。从削弱日本、遏制苏联到防范中国,美国的东北亚战略威胁认知影响着它在独岛(竹岛)争议的倾向。奥巴马政府在表面"模糊"主权归属,同时加大对争端的调控力度,控制独岛纠纷对美日韩合作的阻碍作用。美国在独岛争端中的立场变化引导韩日岛屿争端呈现降温趋势,降低了东北亚各国联合应对日本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韩国汉语教育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第二语言汉语教育,其历史之悠久,成果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在国际上,当首推韩国。因此,全面了解韩国汉语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韩国汉语教育史的发展机制与特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从前期即三国和高丽时期、中期即李朝时期、现代即20世纪几个不同历史阶段考察韩国汉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机制,发掘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韩国虽然一开始就是以民主体制为基本的政治框架,但实际上长期实行“行政上位的行政与政治一体化”的体制有很强的独裁色彩,其主要原因是:总统通过执政党在议会中所占的绝对优势来控制议会;韩国政党的“私党”性质;韩国军方的政治介入;司法机构没有起到任何牵制行政的实质性作用等。自第十三届总统选举开始,韩国政治开始了由独裁向民主的转化,至第十六届总统选举,韩国政治表现出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三十多年来对韩国政治发挥绝对影响力的“三金政治”走到了尽头;世代交替;在总统选举的活动方式上与以往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新当选的总统没有以往总统所负的那种政治负担;地区冲突得到了一些缓和。可以预见,韩国政治走向将有很大变化。根据韩国民主化的实现过程可以认为,实现民主化的必要条件是各种社会权力的平衡、法制化、理性讨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生长于湖湘之地,其思想言行从小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蕴含的廉政思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影响尤为巨大。从重视思想教育、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两个务必”以及依靠人民群众反腐等方面,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无不打上了湖湘文化的深深烙印,受到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刑法解释的主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没有解释刑法便无以适用,而解释存在的前提是解释的主体。基于对刑法解释实然主体的描述,结合法治的统一,"三机关"的基本职能,刑法解释基本思想的客观说等因素的认识,结论是法官是刑法解释的应然主体,刑法的解释必须通过法官对刑法与案件事实的理解、解释和运用三个环节得以实现。我国需要确立"一元多级,最高法院主导"的刑法解释体制。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未能参加《对日和平条约》之签署的韩国,为解决日韩两国之间存在的悬案,在美国的斡旋下同日本举行了“日韩预备会谈”。现从韩国成立到日韩会谈前的两国关系的发展、日韩预备会谈以及日韩“预备会谈”的成果及会谈中暴露的问题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从中不难看出,由于日韩双方的利益对立以及双方都对会谈缺乏诚意和热情,使“预备会谈”未能取得美国所期待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