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始于夏商两朝所宣扬的的神权法思想以及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中儒家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先富后教、德刑结合,反对轻罪重罚、族刑诛连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有较大贡献。神权法思想也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儒家所倡导的重民轻神的主张,发展到汉朝时期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给君主至尊无上的地位和实施统治提供理论依据,使得神权法思想为随后形成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所吸收,长期起着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分析,认为他以儒家宗法为核心,兼融道家、法家的一些理论,提出了反"任刑"、坚持儒法一体、提倡"均富"、"教化"等变法思想和主张,并倡导要统一当时的法律思想。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起到了确定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思想一些基本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铭文、简牍和帛书中的法律史料所反映的刑法思想进行了研究。根据周代铜器铭文中的法律史料探讨了体现“明德慎罚”思想的刑法诸原则,即所谓“中刑”的原则,区分初犯与再犯的原则、减免的原则和教育感化的原则等等。根据云梦秦简对儒法两家的刑法思想在秦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尤其注重考察了儒家的孝道及父子相隐思想与秦律中有关规定的关系。根据帛书《黄帝四经》考察了道家黄学派的刑法思想,指出其阴阳刑德论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自然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大学衍义补》对中国的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带有启蒙主义因素的法律主张,论述了法律的起源发展过程、惩戒目的及教育目的与预防作用,主张崇礼重法,明刑弼教,提出了“为民之利,因事立法、宜时处中”,主张慎刑恤狱、原情定罪等。  相似文献   

5.
德国历史法学派是西方法学流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主张在整个19世纪占据了德国法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引领了世界法学发展的潮流,并对以后的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源起作为切入点,总结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主要贡献和弊端,为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法哲学是批判型的。他批判使用的思想武器就是哲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庄子崇尚自然法,对人定法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庄子批判统治者的礼、法、德、刑,他也批判“圣者”,反对“人治”,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不过,庄子以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为武器,对统治者的礼、德、法、刑的批判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儒家道德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道德法”是泛道德主义观念影响法律领域的一种表现。儒家的法律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法思想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立法方面 ,主张把道德的法律化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在司法方面 ,主张把“中庸”与“慎刑”作为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 ;在治国方面 ,主张把刑法辅助下的德教优先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重个人”,是鲁迅在一九○七年间提出的重要论点,是他通过对十九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分析,并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救国救民的主张。这个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不同凡响”的思想高度。探索一下这个论点和主张的实际意义和它之被提出的国内外的历史根据,对于了解鲁迅的早期思想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简单化理解,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始终饱受误解和质疑。与自然法相比,法律实证主义关注的重心发生了“位移”:前者关注的是法律“是”什么的定义问题,而后者关注的是法的实效层面的对策、策略问题。通过对“恶法非法”及与之关联的“恶法亦法”命题的分析,指出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都具有两面性,二者的差别应当在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上理解,而不应简单理解为本体论上的对立。就此来说,法律实证主义的考虑可能更为周全、稳妥。  相似文献   

10.
李觏的法制思想首先强调“刑”“礼”相辅,反对重刑,体现了宽容精神。他还提出“天子与天下共法”即“一致于法”的主张,反对救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公正。这些观点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由于他不可超越的时代局限,也有诸多不足。对此后人应认真研究,以服务于现实。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是集黄老法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以道作为其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形成以道统法的法律现和法治论。它认为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绳,治国的重要工具,主张法与时变,因时立法;提出以法宽刑缓、利民便民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它重视执法认为执法的关键是要做到“精诚”、“无私”。《淮南子》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始终认为,治国必须以仁义为本,法是辅助仁义的,实行法治必须以仁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方自治思想是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接受并亲身实践的一种重要思想 ,他从实现真正民治的目的出发 ,提出了湖南民族自决、建立湖南共和国、“湘人自治”等主张 ,这些观点有别于当时地方军阀所提出的“联省自治”的主张 ,亦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这些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略述(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主要分为古典学派(旧派)和近代学派(新派)。古典学派最早系统阐述了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该学派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意志自由,刑事责任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责任;在刑罚论方面,早期古典学派有学者主张目的刑论,但大多数古典学派学者主张报应刑论。近代学派对犯罪原因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该派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的反社会人格;基于社会责任论,近代学派反对报应刑论,主张目的刑论,认为刑罚目的在于防止再犯、防卫社会;近代学派在保安处分和刑事政策研究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就意志是否自由、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刑事责任本质为何、在犯罪认定上应当坚持客观主义还是主观主义、刑罚根据是什么等领域展开了长期论战。论战结果是两派在责任论、刑罚论等多方面走向融合。两派论战还促进了后期古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刑法学者通过对法西斯刑法思想的清算和以往刑法思想的反思,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刑法理论。  相似文献   

14.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主要分为古典学派(旧派)和近代学派(新派)。古典学派最早系统阐述了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意志自由,刑事责任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责任;在刑罚论方面,早期古典学派有学者主张目的刑论,但大多数古典学派学者主张报应刑论。近代学派对犯罪原因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的反社会人格;基于社会责任论,近代学派反对报应刑论,主张目的刑论,认为刑罚目的在于防止再犯、防卫社会;近代学派在保安处分和刑事政策研究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就意志是否自由、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刑事责任本质为何、在犯罪认定上应当坚持客观主义还是主观主义、刑罚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展开了长期论战。论战结果是两派在责任论、刑罚论等多方面走向融合。两派论战还促进了后期古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刑法学者通过对法西斯刑法思想的清算和以往刑法思想的反思,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刑法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益激烈,人民生活于战乱和饥寒之中,迫切要求天下归于一统,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各种思想政治学说也应运而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是这个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儒家注重现实的传统,发挥了孔子提出的“德治”主张,广为游说诸侯,  相似文献   

16.
要理解沈从文在“湘西世界”里寄托的情感和思想,就必须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语境。沈从文是在英美派的持久扶持与帮助下构筑起他的“湘西世界”的。在英美派背景下解读“湘西世界”,可以看出它是作者应对现实中各种思想倾向与艺术主张时的一种立场选择,其中隐晦地表明了作者对争论激烈的社会革命、阶级斗争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春秋、战国时期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 ,孟子、韩非、吕不韦等人甚至把墨子看作当时和孔子具有同等影响力的人物。谈起墨子的思想 ,人们往往只谈“兼爱”、“贤能”、“非攻”等主张 ,以及其思想所代表的阶级、阶层 ,而忽视了对其经济思想的研究。本文认为 ,考察墨子思想其内容贯穿着一条富民的基本线索 ,即其思想的核心是富民  相似文献   

18.
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内核的黄老学积极参与政治治理,以顺守天道为核心,主张治国用“德”、“刑”二柄。“德”为万物成长的内在基础,决定着万物的盛衰,是从天道到人道的延伸,表现为国家治理的德政基调;“刑”类似于法,是规劝和引导民众并在必要的时候施以惩戒。“德”“刑”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尊卑、主辅关系,而是阴阳四时自然之道的人间延伸。  相似文献   

19.
“重德轻刑”是孔子法律思想的宗旨,也是他治国方式的指导原则。研究孔子“重德轻刑”的德刑的关系,是全面认识孔子法律思想前提。文章以孔子“重德轻刑”法律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德刑关系的全面探析,以求进一步厘清孔子法律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荀子·王制》篇提出了“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作为儒法两家对立局势的破冰之人,荀子引礼入法,提出“法而议”的法律思想主张,宣扬兼重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最终选择以“法义”为代表的实质主义作为法律价值遵循。对于现代法治而言,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探究荀子的“法而议”思想,对确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大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意义上,“法而议”思想对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等具体操作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