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构建起青海省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基于全省40个地理单元的18个城镇化发展指标,提取出反映城镇化发展内涵的4个主因子,分别为人口与生活方式城镇化因子、公共设施城镇化因子、工业城镇化因子、产业结构城镇化因子,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各具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发现青海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布具有点—轴结构和扇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加权TOPSIS法、联立方程法、互动协同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增长态势,但系统间差距处于扩大趋势,同时该区域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分层特征,但不同层次省市的俱乐部趋同存在明显差异;(2)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具有内生性,且两者存在显著的互动效应,同时该区域绿色城镇化对旅游业的驱动效应强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3)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关系处于不协同阶段,同时该区域11省市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可分为稳定型与跃升型,此外该区域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形成“东强西弱+局部塌陷”的总体格局;(4)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对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的作用具有差异性,整体上,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与其关系呈拉长的倒“U”型,存在门槛效应,而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其具有较强的正向驱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化发展在水平、速度、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域差异显著.与此同时,东、中、东北、西北、西南五大区域自身的地理、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完全不同.因此,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东北地区要注意提高主要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城市群和城市圈.注意城乡统筹发展.西北地区要促进人口向城市主要是大城市集中,同时注意能源城市和边贸城市建设.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少量的城市密集区,对于边缘区域要大力发展特色城镇.  相似文献   

5.
区域城市协同发展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DMSP、VIIRS夜间影像与城市统计数据,使用计量统计及地理空间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城市演化特征,并定量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区域城市演化强度经历波动,市区与县域呈现出协同发展态势,演化强度速率下降;城镇化减缓,高位序城市与低位序城市规模差异扩大,区域城市体系由均衡发展转向极化发展;土地城镇化增速由大于人口城镇化增速,转变为小于人口城镇化增速,人地关系协同发展显著;影响机制以市场力与行政力混合为主,外向力上升,内源力受产业调整影响下降.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工业化与区域城镇化互相伴随、互相作用,促进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力量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工业集聚的典型区域之一,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也在不断提升区域城镇化的水平。文章从工业集聚的角度和时间、空间的维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工业集聚变化与城镇化演进,进而,在阐述工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工业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的同时,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悦 《东岳论丛》2019,40(2):63-72
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入手,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2000-2015年的人均GDP指标,采用空间差异测度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自相关LISA分布图,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特征、各城市与邻近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两两区域VAR模型,进行ADF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发现,从绝对差异上来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而从相对差异上来看,2006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稳定。其次,长江经济带人均GDP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特征是逐年增强的,但是各城市间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总体偏低,在经济协作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和房地产投资的现状分析,在研究了城镇化水平影响房地产投资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概念,运用我国中西部地区1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对房地产投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研究结果对推进中西部城镇化建设、促进房地产投资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小城镇,走城市化道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形成共识。福建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波动性,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性和滞后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束缚和既有政策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房地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对城市空间的利用和资源的开发,新型城镇化引起的人口聚集为房地产提供庞大的空间和市场需求,为房地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城市空间、美化城市形象,为城镇化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分析福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只能是在全局或者平均意义上对参数进行估计,无法反映空间局部的变化,故其不能揭示空间依赖性;地理加权回归(GWR)可以在空间上对每个参数进行估计,更能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文章使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以辽宁省27个县为例,研究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与在岗职工人数占总人口的份额(UL)呈正相关,绝大部分县的工业化水平却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其他的经济变量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发展是有空间差异的,这也说明GWR比OLS更能反映经济变量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作为人口统计中的一种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作为一段历史进程,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三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的重新组合;劳动力通过空间迁移与职业转换,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这种转换的外在表现是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增长,更深刻的内涵则是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与之伴随的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城镇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布体系)和内部环境(主要指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文明)也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因此,我们在讨论城镇化问题时,不仅要研究城镇化的数量比例,更应该注意城镇化的内涵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从现在起到2020年,福建省城镇化将进入转型创新发展阶段。然而,推进福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城镇化建设,必须依赖教育这个基础。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和驱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福建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加强区域统筹协调,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优势内涵;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职业教育功能,推动社区教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再测算,围绕其时空格局特点与空间分异机理展开探讨,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12个地区处于最佳前沿面,余下18个地区则存在较大提高空间。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即存在增强且趋于稳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高—高集聚区与低—低集聚区包含的省份数量之和已占到省级行政区总数的73.33%,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亦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聚类现象。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和财政支农力度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增强关系。具体到不同区域,东部地区的主导因子为财政支农力度,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受农业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吉亚辉  张岩 《兰州学刊》2014,(6):203-205
以甘肃省为例,利用"六普"县域就业数据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从区域差异角度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进行局部变参数估计。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甘肃整体就业影响最为明显,中部、东南部县域就业受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是促进西北、东北部县域就业的重要因素。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相比,纳入空间异质性的GWR模型能分别估计各县域的影响因素大小,对制定差异化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魏丽莉 《兰州学刊》2014,(3):165-170
文章分别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数量维度和质量维度出发,研究了甘肃省各地州市的城镇化发展状况。从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看,甘肃省各个地州市、各个区域板块不仅在城镇化率方面差距明显,而且在城镇分布的密度以及城镇规模结构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性。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2年甘肃省各个州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发现甘肃省各地州市的城镇化质量的高低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最后,根据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文章着重从城镇化空间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甘肃省未来城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城镇化是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福建农村城镇化水平发展水平偏低,加快福建农村城镇化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福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社会制度及其所属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与表现特征。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地理建构在中国战时政治地理之上,是以各个区域不同的社会制度为基石,同时涵纳其他地理因子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呈现方式。战时中国文学地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逐渐发展成型,各文学区域的主体艺术表征由各种文学成分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对于正视该时期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江  程锐 《兰州学刊》2014,(11):195-199
城镇化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基础,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利用1994—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二者关系的经验检验表明,从长期看,甘肃省城镇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促使商贸流通业增长1.082个百分点。因此,应该从提高城镇化水平,协调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城市大流通网络的建设等角度加快甘肃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