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童年经验作为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是包罗万象的,而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童真感受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它们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成为作家审美心理建构的最初动因。文学创作则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或变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重塑和变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童过经验溶入日后的人生经验并以“直接的形式”进入创作,成为一种叙事策略,另一种则是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情绪以隐约可见的方式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抉择与人们鉴赏心理的颇斜使浪漫主义在30年代跌入了低谷。与得天时地利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比,浪漫主义显然自惭形秽。但是,由于部分作家的个性气质、生活阅历、审美趣味及“五四”浪漫壮潮的影响,浪漫主义不是作为一种“现象”而是作为一种“思潮”依然存在。它犹如一股山涧清泉,虽萦回九曲,但百折不挠,永不歇息地奔腾向前。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新时期小说知识分子形象的审美创造和发展进行了论述。(一)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形象作为悲剧主人公登场,作家们在审美观照中把历史的扭曲面目与历史的客观必然统一在一张画面上,使悲剧和崇高达到完美的统一。(二)知识分子形象作为四化建设主力军登场,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被淡化。作家审美视角还需作大幅度调整。(三)知识分子形象作为新的悲剧主人公登场,其悲剧因素超越了初期的社会和政治的范畴而深藏于集体无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作家审美创造向新的更深层次发展。(四)知识分子在社会潮流冲击下性格心理的分化。作家审美视野的拓展和审美视角的调整。(五)处于传统道德和世俗风尚张力之中的知识分子还面临着人生座标的新选择。作家新的审美发现。  相似文献   

4.
一创作方法是作家反映生活,塑造形象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方法,当然和作家的思想倾向分不开。世界观不仅决定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影响着他的艺术观点,对他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也起着指导作用。但是,我们毕竟不能在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之间划上等号。创作方法作为作家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面对着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接受同一世界观指导的作家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创作方法进行艺术创  相似文献   

5.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心理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质的要素。”高晓声正是一位善于剖析人物心理的作家。他把心理描写作为塑造人物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以多样的手法和深刻的剖析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而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边缘走向文坛中心 ——"亭子间作家"及其文化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亭子间之被作为上海城市的一个符号得以流传,是因为在20世纪20~40年代,它接纳了一大批后来在文学史留名的作家,“亭子间作家”由此被演绎为上海作家的代名词。但在当时,许多“典型上海作家”与亭子间并无直接关系,把“亭子间作家”作为上海作家的一种群体象征,反映了我们以往文学史的贫乏。居住亭子间的作家大多数是外来的寻梦者,当他们走到文坛中心,并取得了话语权后,一段以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来定义的文学史就产生了。因此,亭子间无论是作为一个实体空间抑或一种文化隐喻,都有其特殊的涵义,它是初出茅庐的外来作家进入城市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走向文坛中心的第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7.
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是继《橡皮》之后又一部标榜反传统的“新小说”派力作。作家将“窥视”作为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并进一步将“窥视”作为荒谬的、冷漠的当代西方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因为通过作家的所谓“忠实”的记录 ,当代西方社会满世界的人都在互相窥视 ,多么可怕 !作家也将“窥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直接手段 ,作为捕捉人与物的存在的极为巧妙的方法 ,不失为高明之举  相似文献   

8.
萧乾作为三十年代现身文坛的“文学奇才”,一开始创作就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艺术自觉,即特别关注到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的内在规律.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小说叙述视角的精心选择上,通过这种匠心独运的叙述视角来保持作家在表现生活时所必须的审美心理距离,以求能够全面、真切地再现生活.这种创作追求使其小说与当时文坛盛行的浪漫主义的生情创作区别开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9.
双重人格是许多作家在心理、行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作家双重人格的形成,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现代作家比古代作家更多地表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浪漫派作家比古典派作家更容易具有双重人格,生活在社会历史新旧交替的、充满矛盾时代的作家比生活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比较稳定的时代的作家更多地体现出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着力以自己的作品探讨欧美两种文化的对峙与融合过程的小说家 ,亨利·詹姆斯无疑是独特的。尤其是他童年的生活环境与青少年时期的情感经历决定了他的创作具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交织的倾向。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过程交相辉映 ,本文通过对亨利·詹姆斯不同创作期代表作品的解读演绎了他有关欧美文化融合的文化心理生成与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12.
老庄思想不是作为一种学说引起周作人的接受或批评,而是作为一种信念渗入到周作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处,进而影响他的观念、生活和创作。他不是很多宣传老庄思想,但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乃至文学风格较之其他现代作家更隐秘却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作家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 ,总要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 ,由于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 ,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都有自己的“心态视点” ,视点不同 ,看到的也很不同。对于舒婷 ,这位朦胧诗人的典范 ,她有为一代人的心路历程和社会心理作记录的创作心态 ,也使她的诗歌具有一种异质的美。  相似文献   

14.
《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三部小说,呈现出谌容对“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与同时代作家创作相比,谌容的小说是一种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当下中国”叙事,其聚焦“当下中国”的社会集体心理、作为抓手和桥梁的人物“切片”、没有固定模式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之处,是谌容以小说介入生活、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也是谌容小说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脉中,谌容开创了社会心理“微电影”这一写作路径,是当代文坛一种独特且对社会和文学发展都颇具意义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世俗化特征十分显著。她的小说对市井故事的偏爱,对社会转型期大众心理的细微精确的把握,写作时采取的平民视角,以及对生活点滴的惊人的观察与把握能力,使她的小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毛茸茸”的质感,展现了生活混沌的本相。池莉的小说是现代生活存在困境的镜像写作,借之可以透视作家对于生存困境的思索。在对市民生活的仿真式生态记录中蕴含着作家对“彼岸”世界的悲剧消解和对平民人生生存哲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双重人格是许多作家在心理、行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作家双重人格的形成,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现代作家比古代作家更多地表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浪漫派作家比古典派作家更容易具有双重人格,生活在社会历史新旧交替的、充满矛盾时代的作家比生活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比较稳定的时代的作家更多地体现出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因为:一,作家的创作是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作家独特的感受体验促使他寻找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二,隐喻的使用是作家从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因而隐喻创造出了新颖别致的文学语言;三,美的规律使作家在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心理感觉时考虑独特的审美语言形式。这三个因素使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成为一种创造,并最终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独创性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18.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作家心灵的表现,同时也是作为群体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投影。无论作家是否意识到,他的作品总是要打上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民族的印痕。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必然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民族意识,体现出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女作家,她悲剧性的人生历程及其对文学的坚实探索,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其要点在于: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所身受的遭遇以及生活的某种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苦难的厉史,折射出我国民主革命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人类灵魂领域里的探索者,她独特的文学思考和艺术魅力,反映了作家和时代、民族文化心理的亲密关系,也提示了文学自身的某种规律性。正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上述特点,本文力图从传统作家研究的静态描写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