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并未有效抑制市场波动,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探究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羊群倾向究竟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本文使用2006年至2016年Wind数据库中年均950家所有可验证的机构数据以及某券商年均40万条个人交易数据,运用LSV模型对投资者羊群行为进行检验,并比较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差异。在结合投资者发展结构和十年间的市场波动特征后研究发现,无论是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券商、社保基金还是QFⅡ等机构投资者,均具有比个人投资者更显著的羊群效应,个人投资者中仅"大户"在部分年间显示出一定的羊群倾向。研究还创新性地发现了公募基金羊群倾向的季度波动效应,表现为一、三季度和二、四季度的明显差异,且振幅逐年加剧;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则趋于成熟缓和。  相似文献   

2.
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其风险小、流动性好和可以短期内提升收益而吸引投资者资金流入,是基金公司期末冲规模的重要工具。本文以2006—2018年中国货币市场基金收益和持仓数据为样本,验证基金期末业绩拉升行为。研究发现,年末两周货币市场基金年化收益率比其他日期提高了32.21个基点,期末业绩拉升行为显著。前期规模排名低的基金公司,期末货币市场基金业绩拉升水平更高。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更有动力利用货币市场基金冲规模。另外,本文还发现,货币市场基金持仓比例高的短期融资券期末交易活跃度显著高于其他日期的交易活跃度。这表明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是通过出售债券资产兑现投资收益来实现期末业绩拉升。  相似文献   

3.
在Kosowski等提出的Bootstrap方法的基础上,以非零的超额收益为假设前提,评价中国市场上基金的业绩表现并进行基金优选.基于2009年3月—2020年6月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数据,本文发现中国基金市场整体表现为负的超额收益率.在此基础上,以非零的超额收益为前提,发现Kosowski等提出的Bootstrap方法能够优化基金筛选.最后,在样本外区间、不同市场状态、与晨星基金评级比较以及考虑动态市场超额收益情况下,均发现在非零假设前提下能够挑选出更多显著具有能力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并且这些基金组合的表现更佳.该结果表明:对于掌握Bootstrap技术的机构投资者,可利用本文提供的方法实现基金优选并以此构建FOF组合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对于不具备Bootstrap技术能力的散户投资者,通过聚焦普通回归方法下的超额收益的t值,并选取排序前5%的基金可以较为稳妥地实现基金优选并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4.
偏股型开放式基金“赎回悖论”的动态特征及申购异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惠  江小林  吴洪 《管理世界》2012,(6):60-73,187,188
本文对偏股型开放式基金赎回悖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修正了传统的单期静态"赎回悖论",采用超额收益来评价基金业绩,根据月度面板模型分析了业绩对基金赎回的多期、动态影响,实证表明:基金当期业绩存在较强"赎回悖论",但历史业绩并不存在"赎回悖论",基金的历史业绩越好越能促进资金流入,且赎回悖论仅存在于老基金。为了进一步探索"赎回悖论"动态性的根源,作者引入SVAR模型分别分析了申购、赎回对业绩的多期脉冲反应,发现投资者在赎回行为上表现出相当的理性,并不存在处置效应,"赎回悖论"的根源在于投资者申购行为的异常。投资者反向选择策略、投资者对新基金的偏好以及基金市场的快速扩张是造成申购异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流动性从正常到缺失转变是历次金融危机的重要表现,投资者关注是信息传递到股市引发流动性变化的前提,本文以中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从投资者有限关注角度分析市场流动性的反转问题。研究发现,在牛市、熊市和震荡盘整不同市场周期下投资者关注度与股市流动性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通过门限模型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市场状态对投资者关注行为的调节作用,当市场状态未超过门限值时,投资者关注度与股市流动性呈正向关系,超过门限值时二者关系转变为负向。本文丰富了行为金融领域的相关理论,为投资者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利用证券分析师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上发布的荐股信息,研究分析师媒体荐股的市场反应、效率及其对财富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媒体荐股信息对市场,特别是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产生了强烈影响;2)媒体荐股信息公布后,被推荐股票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这一现象在下跌行情时表现尤为突出;3)媒体荐股信息影响了市场财富的流动,个人投资者依赖于荐股信息的买入行为给他们带来了显著损失.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媒体发布的荐股信息质量低下;另一方面也证实媒体荐股行为中存在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的现象,直接导致个人投资者的财富流向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7.
赌资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是指前期收益会使投资者变得更加风险寻求。与以往基于心理学实验或投资者个人交易账户数据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不同,本文以股票市场整体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十四支股票综合指数为样本,构建TVRA-GARCH-M模型来研究在市场层面上前期损益对当期风险态度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股票市场整体行为上,前期收益会降低当期的风险规避程度;同时,前期损失会提高当期的风险规避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Baker和Wurgler的思路构建了投资者情绪指数,在套利、投机交易与投资者情绪的互动关系分析框架下,利用DY溢出指数,对比分析了2015年8月限制性政策实施前后不同投资者情绪对股指期现货两个市场交易风险、价格动态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情绪高涨时,期货市场交易风险增加,现货市场交易风险变化不显著或者降低;情绪低落时,期货市场交易风险在限制性政策前后截然相反,实施前降低期货市场交易风险,实施后增加期货市场交易风险,而对现货市场则前后均表现为交易风险增加。(2)高涨的情绪降低期现的关联度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低落的情绪增加期现的关联度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情绪的影响程度存在非对称性,引起下降的幅度大于上涨的幅度。(3)股指期货市场严格的交易管制没有改变投资者情绪对期现货市场相关关系、期货价格发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调查数据的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SICI),运用有向无环图(DAG)以及基于有向无环图结果的递归预测方差分解技术,深入探究了我国投资者情绪、过度交易行为与股市波动间的同期及动态影响,进而为减轻我国A股市场的过度波动现象,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提供实证支持.实证结果显示:就同期影响而言,我国A股市场的过度波动与投资者情绪变化导致了过度交易行为;就动态影响而言,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与杠杆交易的兴起,我国投资者情绪、市场波动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机制,尽管近年来我国投资者情绪及交易行为日趋理性,但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牛熊更替暴跌时期,市场波动对我国投资者情绪影响将会变大,投资者情绪波动将导致非理性交易行为显著增加,此时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与交易行为也将对我国A股市场波动产生显著影响,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0.
基金投资策略选择是学术界、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将基金投资策略量化为组合收益的市场情绪敏感度,首次在微观层面对其按照市场状态分类界定为迎合情绪策略与修正情绪策略,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探究基金的投资策略选择对其流量、风险和经理努力程度产生的系统影响,从行为委托代理视角剖析基金业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基金采取迎合策略时,对投资者特别是个体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但会对投资者利益造成隐性侵害,表现为基金未来的风险增大、收益降低,且基金经理在无需付出更多努力的情况下可获得更高报酬.进一步分析表明,基金经理为取悦投资者的消极放任行为是其业绩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基金采取修正策略时,产生的系列影响则完全相反.本研究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实践、基金治理与监管,及解释基金市场异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陆静 《中国管理科学》2011,19(5):129-137
本文采用2002-2006年A-H股市场季度盈余信息披露前后股票超额收益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了投资者异质信念对股票定价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大陆会计准则执行的结果与国际会计准则执行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A股、H股投资者能够正确识别各自交易所披露的盈余信息;A股市场存在明显的盈余公告前私人信息,并且这种信息对股票定价的作用一直持续到盈余公告后,国外投资者的信息获得劣势仍然比较明显;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H股市场在信息处理能力上高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A股市场;投资者的异质信念显著影响股票定价;交易机制是导致分割市场间股票定价差异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的传染性是金融市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基金网络、利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了基金资金流量的网络溢出效应以及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具体而言,以2005~2014年中国开放式基金数据为样本,通过基金重仓持股数据建立基金网络,借助于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基金网络之间的资金流量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基于基金网络,基金之间的资金流量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基金网络带来的资金流量与基金的超额收益率显著正相关,零成本组合交易策略的年超额收益率达到6%。这些发现意味着,基金网络结构对基金的资金流量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可以给基金带来显著的业绩增长。结果表明,基于重仓持股的网络结构促进了机构行为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机构羊群行为的理解,也有利于加深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97年—2019年EPFR基金层面微观数据,从投资者结构出发,研究了全球金融周期对新兴市场跨境股票资本流动的异质性影响及其潜在原因.结果发现,新兴市场的跨境股票基金资本净流入相对全球金融周期呈顺周期性,并且相比于共同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对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度是其1.7倍~1.8倍.其背后的原因在于,ETF的投资者中有着更高比例的短期投资者和基准指数驱动型投资者.此外,本文还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为例,讨论A股被纳入国际基准指数的影响.并通过宏观层面加总分析,以及进一步分解全球金融周期因子等方法验证了本文结论.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制定者除了监测跨境证券资本流动的总体规模,还应对资本流动背后的投资者类型和结构进行监测,并由此采取相应的宏微观审慎管理措施以防范外部冲击带来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发现预期市场波动和投资者情绪有助于解释基金动态流动性偏好,可能被基金经理作为动态流动性管理的混合信号指标。使用2006-2018年中国市场的共同基金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在未来市场不确定性升高时,噪声交易者风险能够显著影响共同基金的赎回压力,具体表现为,在市场波动时期,前期积极的投资者情绪将进一步加重基金的资金外流。基于此,基金经理可能根据预期市场波动和本期投资者情绪这两个信号指标来动态调整流动性偏好。实证检验显示,共同基金的流动性偏好与市场预期波动及当期投资者情绪正相关,共同基金采取以预期市场波动和投资者情绪为混合信号的动态流动性偏好有助于改善基金业绩。  相似文献   

15.
存在老鼠仓交易时资产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仁才  吴冲锋 《管理工程学报》2010,24(2):100-103,99
首先,对老鼠仓情况下市场各方交易行为进行建模.由于市场中做仓机构投资者主动偏离理性决策.做仓股票获取超额收益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再成立;同时因老鼠仓交易引起的资产价格变动影响投资者对于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加剧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进一步为做仓股票带来超额收益率.最后,利用时间序列与横截面双程回归的方法对受到证监会查处的老鼠仓股票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其结果与理论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基金业治理水平低下的背景下,研究基金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考察在牛市与熊市状态下,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如何根据基金及其家族特征进行“用脚投票”.构建非平衡面板模型,以基金资金净流入度量投资者用脚投票,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基金投资者“用脚投票”与股市周期、投资者类型密切相关.牛市期间资金流量显著受基金业绩、基金资产以及其家族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而熊市期间资金流量对上述因素敏感性下降,或运动方向相反.第二,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方式不一样.第三,基金资金-业绩流量关系与股市周期、投资者类型以及业绩度量方式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牛市阶段基金业绩、家族规模等因素比熊市阶段能较好地预测未来收益,投资者在牛市比熊市理性,机构比个人投资者理性.本文据此提出了完善基金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个人投资者情绪能预测市场收益率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首次研究了中国资本市场上个人投资者情绪(包括散户投资者情绪和大户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市场收益有助于个人投资者情绪指数的预测,个人投资者情绪却无助于市场收益的预测.这是因为,个人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流动性有正面影响,但是股票流动性和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朗,导致个人投资者情绪不能预测市场收益率.中国股市控制权仍然掌握在机构投资者手里,而且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信息优势,投资行为更理性.本文从股票流动性这个新的角度来解释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有助于理解机构投资者的情绪比个人投资者的情绪更不易受股市大盘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指标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指标炒股是很多个人投资者曾经做过或正在做着的具体投资行为。本文就以通达信交易软件为基础工具,计算各个交易系统的平均盈亏值,发现指标在短期内可信,在长期看来指标交易行为并不能为投资者提供高于市场的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金分离下中国股市交易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交易量是市场投资者交易的直接产物 ,包含了市场和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众多特性 ,因此逐渐成为金融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从经典的基金分离假设出发 ,讨论了交易量的理论模型 .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检验了中国股市的交易量模型 ,并进一步分析了交易量变化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20.
茹华杰  吴承尧 《管理科学》2018,31(3):140-148
 机构投资者能否稳定市场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的话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高频交易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采纳,机构投资者高频交易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这一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考虑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在市场中共存及其交互影响的情况,基于市场复杂性理论,从投资者行为的视角,构建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都采取低频交易的低频投资环境以及机构投资者采取高频交易、个体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的高频投资环境,并建立了两类投资环境下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交互影响的动态投资决策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① 当市场处于稳定区域时,不论机构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还是高频交易,市场都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② 当市场超出低频投资环境下的稳定区域时,机构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不能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流动性,市场会发生剧烈波动,此时机构投资者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如果机构投资者采取高频交易,将投资周期尽可能缩短到趋于零的状态,则能够通过带动个体投资者投资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因此,稳定市场的有效途径并不在于一次性注入资金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资金注入的频率是否能够保持连续。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鼓励高频交易和建立高频交易熔断机制的稳定市场的相关建议。        研究结果为从投资频率的视角回答关于机构投资者能否稳定市场这一长期争论提供了一些正面支撑,也为维护中国证券市场长期良好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