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法律纠纷包括邻里纠纷、物业服务纠纷、社区管理纠纷等类型.其特点可概括为"小、多、繁、难、杂"五个字.防范社区法律纠纷的发生可采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聘请"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提高人民调解员耐心细心热心的素质、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整合集聚社区内的法律人才资源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学校纠纷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学校,根据我国现行《教育法》的规定,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学校纠纷不同于教育纠纷。在学校实施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而产生的各种法律纠纷则是学校纠纷。依据纠纷产生的法律事实性质的不同,笔者将学校纠纷分为学校行政纠纷、学校民事纠纷与学校刑事纠纷。1.学校行政纠纷所谓学校行政纠纷,通常是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管理职权时,与教育相对人发生争议所产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例如1999年刘…  相似文献   

3.
李华 《理论界》2012,(3):54-56
隐名出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显名股东与隐名出资人因股东资格确认等原因引发权益纠纷不断。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不完善,如何解决隐名出资相关问题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隐名出资的法律特征、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的确认、法律纠纷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求相对合理的解决途径,希望对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隐名投资纠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从界定和谐社区的涵义及标准入手,分析社区中普遍存在的法律纠纷的类型及呈现的特点,并依据我国法治进程的总体目标,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社区建设法律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的正式的法律纠纷解决机制、彝族地区固有正式法律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是一个不对称的互动过程。在中央王朝对彝族地区基层社会的统治不断深入的同时,彝族地区基层社会特殊的纠纷解决机制也增加了中央统治者对彝族地区的治理经验,丰富了中华法系,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法律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界对法律共同体的考察常常局限于宏观描绘.对不同法律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他们面对同一个法律纠纷的世界,但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对纠纷世界的关注点和理解方式都不同.而法学教育则是法律共同体的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法律纠纷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应对不同的纠纷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模式。我国目前的法律纠纷解决模式既有长处也存在不足。中国近现代四川自贡的盐业纠纷解决机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纷繁复杂的盐业纠纷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推动盐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我国近现代自贡的盐业契约纠纷为视角,探析盐业纠纷解决的模式,对于建立我国现代法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5年以来,网络直播发展迅速,直播平台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法律纠纷开始出现,政府也开始讨论相应监管制度。2017年修订、2018年生效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经营者”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做出了修改。在此情况下,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否适用于因网络直播行为而引发的直播平台之间的法律纠纷的问题值得探讨。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具体表现出发,分析网络直播行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现象,论证《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此领域适用的可行性。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网络直播平台领域的适用仍存在界限不明、监管困难、消费者保护不力等缺陷,进而提出明确相关法律体系界限、扩大法律监管权限和赋予有关主体诉权等相应建议,为网络直播平台市场的法律规制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募捐剩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募捐剩余财产的纠纷是当前社会募捐纠纷案件中的焦点问题,通过对社会募捐法律关系之性质的分析,对社会募捐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和社会募捐剩余财产产生和处分的探讨,以明确社会募捐剩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为解决由社会募捐剩余财产处分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提供立法建议和司法实践的参考,达到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问题,保障捐赠人的积极性,保护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募捐事业规范、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穷尽法律救济原则并非无中生有,而有其存在的逻辑基点.宪法规范位阶的最高性是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规范基点;立法行为的公定力,即立法行为在通过法定程序被宣布违宪之前被推定有效,是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秩序基点;宪法纠纷与法律纠纷的区分是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理论基点;"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原则所蕴涵的方法论是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方法论基点.对于穷尽法律救济原则存在逻辑的理解不能机械化.在英美法系国家,解决纠纷虽然在形式上未遵循穷尽法律救济原则,但在本质上仍然遵循了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逻辑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RCEP的生效和各项跨境贸易便利措施的不断落实,中国—东盟跨境贸易的数量、质量和规模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我们在看到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向好发展的同时,也要预防和妥善解决好与贸易有关的法律纠纷问题。物流当事人的识别、货物滞留或拒收是跨境物流弥久的传统法律风险,也是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中突出的法律风险,而无单放货则是RCEP背景下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中最应防范的现实法律风险。国际贸易术语的合理选用和适度拓展,商业保险的理性选择和适度创新,以及摒弃投机心理的非合规经营和订立合同时的超前预防,是防范和应对跨境物流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跨境物流法律纠纷的解决,诉讼是要尽量避免的选择,和解与调解兼顾了经济和效率可供当事人选择。但对于不可避免的对簿公堂,仲裁理应成为涉外民商事案件纠纷解决的首选;对于小额纠纷,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定分止争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区调解是我国的基层纠纷解决制度,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预防和解决纠纷、鼓励居民自治以及构建和谐社区这三大功能。然而实践中社区调解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了过度行政化和居民信任度低等问题。对此,社区调解制度可以借鉴社会治理自治、德治和法治“三治结合”的机制,重新梳理社区调解的功能和定位,通过疏通民主参与渠道等方式,优化和建构社区调解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婚约制度     
婚约问题在我国目前被视为道德问题,并非用法律来调整。而基于婚约关系而产生的“准夫妻关系”和“准姻亲关系”以及基于订婚产生的财产方面的纠纷需要法律调整。本文从婚约制度的历史发展,婚约的性质,我国政策、法律对婚约的态度,因解除婚姻引起的财物纠纷的处理等方面对婚约制度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对我国在婚约立法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虚拟财产已日益成为一种新兴形式的财产,因虚拟财产引发的纠纷也不断增多.由于我国目前对虚拟财产保护的法律规定仍是空白,导致涉及虚拟财产的法律纠纷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要求通过立法对虚拟财产进行法律保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法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外出打工,如果不时时绷紧法律这根“弦儿”,就难免会陷入受骗上当、劳而无获甚至工伤事故等诸多尴尬的劳务纠纷之中。所以,打工者对法律所赋予自身的权利应该心知肚明,以便必要时为自己寻个说法,讨回公道,并且应始终坚信:法律,才是自己的“指明灯”和“护身符”。  相似文献   

16.
熊昌锟 《河北学刊》2023,(6):123-130
五口通商以后,“华洋合股”的经贸形式在上海等地涌现。不过此种经贸形式缺乏法律约束,导致华洋商事纠纷频繁出现。此类纠纷不仅引起合股双方的诉讼,更引发了国家层面的外交交涉。在中外修订商约的过程中,各国不仅要求“合股”合法化,更企图通过“合股”形式扩大行业和地域限制,包括内河航运、开采矿产、内地设厂等方面的要求。而中国则力图通过与各国交涉以及创建法律体系等方式,对合股的形式、资本、范围加以限制。“华洋合股”既影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17.
周标龙 《船山学刊》2008,(1):197-199
我国传统的“无诉”法律思想反映了古代统治阶级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重视道德教化以预防纠纷、重视调解以解决纠纷。另一方面,统治阶级轻视法律和诉讼,把诉讼与和谐社会对立起来。法律在化解社会纠纷,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法制建设,充分发挥诉讼在解决社会纠纷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亚明 《北方论丛》2006,4(5):144-147
历史法学派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如关于历史方法论、法律发展的阶段论、法律性质的反映论思想。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对纠纷解决方式研究同样有很多启示,即在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使用上,应坚持历史的方法寻求纠纷的合理解决,反对纯粹的“理性司法”;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应发现适合本民族传统的方式,坚持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兼顾法的民族性与趋同性;注重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力量,使纠纷解决中法的不同渊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法律纠纷数量的急剧增加,现行《教育法》已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大量的教育法律纠纷得不到司法救济,绝大部分教育法律纠纷都还处在当事人协商或行政部门出面调解的层面上,教育类法律没有成为有效解决教育法律纠纷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一些新型教育现象的涌现也对现行教育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如私立学校的扩大化、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化、教育的网络化以及考试作弊的集团化等。因此,《教育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制已迫在眉睫,而相关的立法技术更是首当其冲。明确、合法、比例等基本原则应体现在相应的立法技术层面上。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纠纷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纠纷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成为“救济无门”的一大难题。将高校教育纠纷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依法实施管理,而且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从高校教育纠纷的性质和高校法律地位来分析,将高校教育纠纷纳入司法范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