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体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关注审美的休闲文化对人性生态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珊珊 《东岳论丛》2011,32(6):116-120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中的“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了许多书写"酒"、饮"酒"的诗句."酒"作为一种符号化的文化因素出现在诗词创作中,体现了作者主体的个人情怀和审美趋向,并具体表现为:爱国忧民的庙堂情怀;酒酣情浓的情谊书写;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淡薄名利的洒脱,应该说,通过文学加工"酒"超出了单纯的物质意义,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诗魂凝聚着民族魂,历来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把诗词传承作为最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中国感悟思维止步之处,运用逻辑思辨话语体系,探索诗词美感奥秘和可能性。以当代人生命经验为轴心,在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中,创造当代诗词审美学感悟与思辨融合的研究方法和生成论审美学体系。该体系与古代诗词鉴赏的区别在于:第一,从认识论转向生成论;第二,从静态感悟转向动态生成;第三,从文体、文道研究,转向文学、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历代诗人常常借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众多的丈人诗词中,蟋蟀是一个频频出现的重要意象.笔者认为,蟋蟀在古代诗词中以"悲秋"这一文化心理为基础,包含了人生失意的愁苦、相思离愁、怀乡等丰厚的内涵,具有特点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文摘     
随着我国围棋运动的迅猛发展,对围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蔡中民在《古代围棋诗词刍议》(载《四川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中探讨了诗词与围棋的艺术联系,他认为:“从诗歌的角度看,围棋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审美对象。就色彩来说,黑白两色是无色系的两种基本色,一者庄重沉稳,具有收缩性和遮掩性;一者明快轻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缤纷的色彩世界里,黑白两色对比强烈,别具情趣。就其形象来说,局方棋圆,棋形纵横错落变幻无端,可以任人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相似文献   

8.
许定国 《船山学刊》2004,(2):18-21,32
湘楚文化渊源于远古少昊氏,首领帝俊与其部属祝融,均为以"人鸟合一"文化图腾为标志的"太阳鸟"信仰部族领袖.由楚人拜日崇火,敬凤崇鸟习俗演化为湖湘文化中的一脉"凤鸟文化"传统,在屈原楚辞骚赋、王船山诗词中,有大量的"咏鸟"、"颂凤"内容.初步搜检,船山诗词中出现的鸟类有正式名称者即达55种,其他间接统称为"金乌"(太阳鸟)、"自鸟"、"青鸟"、"玄禽"的难计其数.涉及"咏鸟颂凤"诗词达700余首,占船山诗词作品1/3强.而在船山美学思想空间里,更出现了富有"凤鸟文化"特色的古典生命美学系列观念,即关于审美生成的本体生命美学观;关于审美价值的生命自由超越观;关于审美境界的生命空灵飘逸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构词成句方式也成为诗词意境营造的手段之一.其中以量词的使用尤为明显.量词在构词成句规则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扩容性,名、动、形等词皆有临时借用并籍以固化为量词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对修辞手法的利用,又是修辞的具体承载,并最终以此方式参与诗词审美意境的构建,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一 隐士的大量出现及稳逸行为的几度普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这在别国文化发展中是难以看见的。也许我们能够说,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之所以独具特色,隐逸文化的存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隐逸文化的勃兴及传承,在客观上刺激了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而在隐逸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隐逸人格精神的实践与建构。这种实践与建构是在隐士们艺术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中最终完成的。马尔库塞认为:“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依此逻辑,则隐逸人格精神之于隐逸文化,甚至相对于古代审美文化都很有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承担者”。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历史上,如果将儒家文化看作中国自孔夫子以来的主流文化的话,那么隐逸文化则是非主流文化。它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既同主流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以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来与之相抗衡。隐逸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道家文化,在隐逸文化氛围中  相似文献   

11.
孔智光 《文史哲》2002,(4):77-81
从中国和日本考古文物、古代文献、古史传说来看 ,中国上古审美文化对日本绳文时代审美文化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影响表现为以山东后李文化为代表的“太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草创期、早期审美文化的辐射 ;中期影响表现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少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前期、中期审美文化的渗透 ;晚期影响表现为商周时代青铜、玉雕等审美文化因素在绳文时代后期、晚期审美文化中的凝聚。由于接受了中国上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日本绳文时代无论是在太阳崇拜、火崇拜、凤鸟崇拜、鸡崇拜等深层文化观念方面 ,还是在整体造型、陶塑装饰、抽象纹样等审美形式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而呈现出由神秘古拙到神奇华美再到庄重秀雅的风格转换  相似文献   

12.
孙老虎 《阴山学刊》2004,17(3):12-15
宗白华的美学精神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旧文化衰落而新文化萌芽的革命时代.面对时代的困惑与论争,他重新复活了中国古代以周易庄禅诗画为典范的美学精神,研发意境结构,阐发散步美学理论,并以文化批评方法、中西比较方法对转型时代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思想,论述黎族古代纺织文化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女”部字的构建和内涵折射出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道德传统和文化观念等社会信息。通过对出现在经典文献和字书中的“女”部字进行研究和考证,认为女性在古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非主导地位的和非正统的非主流群体。具体表现在古代女性的名字称谓具有特殊性,表示女性构件的“女”部与表示男性的构字部件具有不平衡性和非对称性,古代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有极其苛刻严格的审美标准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张虹 《学术探索》2013,(4):127-13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哲学文化与艺术价值,它包蕴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启示和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感、思维方式。探讨禅宗美学对Et本传统的染色工艺友禅染图案艺术的影响,予以实证友禅染图案艺术受禅宗美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友禅染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研究中文化史方法的长处在于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面貌做出因果解释,当这种解释同时揭示了特定对象的审美特征及其人文内涵时,文化史方法的潜力就被充分发挥出来了。至于对文学作品和现象的评价,则是这种方法力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学建筑在儒家文化的广阔背景上,这种诗学的审美批评本体论所依据的是以"德"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诗学的德本属性由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所规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以人伦为中心的德本精神.以德为本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初创时期的逻辑框架,成为诗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并由此形成了超稳定的传统,以及以价值理性、人文理性和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嵇康:越文化的同源同质同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嵇康是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化人物,但由于相同的文化传统--越文化的浸染,使他们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许多趋同性;究其原因,乃区域环境中固有的文化思想精髓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民间的积淀影响产生作用.鲁迅对先哲的有意追摹,使其得以承续先贤又超越先贤,成为现代中国最卓著的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革命的斗士.  相似文献   

20.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