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新编》之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京泉 《文史哲》2006,(2):53-66
《〈道德经〉新编》将《老子》分为道论篇、德论篇、修身篇、治国篇是基本正确的。但原先有些章次的排列不当,不利于揭示《道德经》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有的观点欠妥,因而本文要对某些章次作出调整,不妥的观点予以改正。对《老子》研究中有些似成定论的观点也提出了独立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德经新编》是董京泉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反复研读、思考和扎实的文献考证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对老子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的理解与把握,对通行本《老子》(王弼本)篇章结构作了大胆"重构"的一部创新性著作。全书分道论篇、德论篇、修身篇和治国篇,共八十八章(将通行本中内容不相属的七章"一分为二",因此比通行本多出七章)。新编本在每章特设了"辨析"一栏,对本章要点、难点及古今注家分歧较大的一些文字校诂和意义解读问题逐一详加分析考辨,或择善而从,或阐述己见,是该书用力最勤、最富创新价值的部分。文化元典的生命力在于与现实相接合,常解常新是使古老经典永葆青春魅力的必由之路。新编本对《老子》的重构和创新性解读必将使中华民族的这一哲学瑰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烛照和开启人们智慧的心灵,其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十、德论:知行统一的道理德论,在唯道主义中占极重要的位置。《老子》书中的德论篇(帛书为上篇,今行诸本为下篇)的首段,对德论进行了概要论述:“上德不德(得),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不失德(得),是以无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摘自38章) 老子首先把他所论的德,赋于特定的意义,把平常的所谓德,作为广义的德而分成  相似文献   

4.
论组成《老子》书的四种老学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章句间多有前后矛盾和重见叠出现象.学者的解释大体有三说:一、该书为一专著但有后人渗入部分;二、该书是一部撷取多家精言的汇编;三、该书本来就没有明白体系.无论那一种解释都认为《老子》书是一部单一著作. 《老子》书看来是由四种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各有明白体系的老学著作汇编而成.这四种老学著作因没有篇题,连书直落,经长时间流传而模糊了面目,被误为上下分篇的著作.因篇幅所限,本文现仅重点讨论各篇自成体系的道论和德论,间以比较说明.各篇暂标以甲、乙、丙、丁为目.  相似文献   

5.
袁青 《学术探索》2014,(9):7-12
《老子》"德经"首章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当解释为"上德"所以"有德",是因为它不去外部寻求"德",而"下德"所以"无德",是因为它是依靠外部手段而寻求"德"。这种解释可以使得"德经"首章文意连贯,解释"前识"一句为何出现在此章。我们发现老子"德经"首章的思想与孔子、郭店竹书《五行》、孟子等人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反映出老子思想的影响。通过对《老子》众本"德经"、"道经"次序的探讨,我们发现"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战国时期述老学派之手,而"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西汉易学家,"德经""道经"次序的变化突出了《老子》思想对于先秦儒家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6.
车载同志著《论老子》一书,收集了六篇关于论老子思想的文章。前三篇(“论老子书的道法自然”、“论老子书的道与物”、“论老子书的观妙与观侥”)写于1957年,重点在于说明老子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也兼谈老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后三篇写于1938年,重点在于说明老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尽管这六篇文章写于两个不同的时期,1938年所写的论文又并没有着重地明确讨论老子思想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问题,但从这些文章中反映出  相似文献   

7.
《老子》八十一章,我作《校读》刚刚完成初稿,尚待琢磨推敲,加工修改。现在摘抄有关“道的写状”者两章,以应《学报》索稿,并借此机会广泛征求意见,希望读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8.
《老子衍》是王夫之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现今学界部分研究 者因过度重视《自序》中存在的个别看似批《老》斥《老》的语句,夸大了《自序》在全书中的作用,故多有偏颇之论.在回归《老子衍》注文进行细读与整体性把握之后可发现,在注文中,王夫之对待老子的态度不仅不似《自序》中严厉消极,反而多有认同.以王夫之对老子思想的态度为依据,可将《老子》八十一章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来展开讨论:有所拨正之处,多倾向于指正老子语言表述上的不够恰切,未能将大道的本来面目呈现清楚;和缓且基本认同之处,多指向诸如不居功、不过度执着、慎武、修身等治国理念;认同并有所发挥之处,则多表现为以儒弘道,借阐释老子之"道"来提出更高层次的理想要求,即儒家"居中""保和"的处世之法,以求实现"圣道使复"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郭店楚墓简本《老子》为老聃书,《老子》增订传本《道德经》为太史儋书把郭店简本《老子》同帛书本《德经》《道经》,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以下统称通行本)《道德经》对照,简本分为甲、乙、丙三篇;帛书本和通行本分为上下两篇。帛书本和通行本收录了简本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老子》和《庄子》为基础,从德有源、德不形、德有为三个方面分析了先秦道家“德”的内涵,明确了“德”的自然特性和其社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势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定势》一章以论"势",但对"定势"的理解,自来意见纷争。"定势"即为确定文章谋篇布局之术,势具有方法、技巧的含义。势是一个游荡于气、神、韵与形、象、辞两个层面的概念,刘勰在《定势》篇中谨慎地回避了"气"这一层面,将势纳入术的范畴,而后世论文势则更多地标举作为美学风格的"气势",这正是势论一直争讼不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陆贾的无为论与道家的无为论,形同而神异,有本质的区别。道家的无为论,是消极遁世,不作为,是拉历史倒车,妄图把历史倒退回"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六十七章》)的原始社会形态;陆贾的无为论,其实质是有为,是不要过度的作为,而是希望西汉王朝不要象亡秦那样的施行暴政,而要施行仁政,给老百姓一个安定、和谐的适于休养生息的社会环境,使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正> 从现存《韩非子》一书可以看出,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的传统,并对老子辩证法深有研究。其中的《解老》、《喻老》是我国最早给《老子》作注释的著作,先后共选注了《老子》中的三十一章。此外,在《主道》、《扬权》、《内储说》、《外储说》、《难三》、《难四》、《六反》等篇中,也多次引用过《老子》中的有关辩证法的思想,并根据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因《老子》第三十八章的内容,将老子视作反礼的代表人物。但是,礼有形式与内容(即礼之文与礼之质)两个层次。从《老子》文本看,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而不是礼的内容。他重视“质真若渝”的礼之质,拒斥生活中的种种装饰、种种疯狂。他对“因名而知止”的交往理性的强调,对“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礼学精神的阐发,都表明了他的思想与礼学之间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7,(6)
仅仅从"道"生万物的角度去理解《老子》的生成论是不够完整的,《老子》的生成论可以分为"生"论和"成"论两个序列。老子不仅关注万物的发生,同样关注万物的成长。"道"和"德"在生成论中分别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只有从这种独特的生成论出发,我们才能把握老子强调"玄德"和"无为"的重要性,才能明白道家突出"自然"和"自生"的必要性。准确理解《老子》所开启的道家独特的生成理论,是准确理解道家哲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道德经》由道论和德论构成,"德"是"道"的显现和作用,"玄之又玄"的"道"要通过"德"才能更具体地理解。"德"的内容是由五个层次形成的结构:最高层的是"玄德",第二个层次的是"上德",第三个层次的是"下德",第四个层次是"上仁",第五个层次是"上义"。至于"上礼",《道德经》则将其排除在"德"之外。人育德的具体要求是"三宝""七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七善"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枢纽论有五篇论文:《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辨骚》。《辨骚》是从文学的语言表现和写作方法上指导写作的总论。既然作为文学总论,《辨骚》就不可能和《诠赋》一起置于文体论中,让读者面对一体而二论莫知所以,所以刘勰自己把《辨骚》放在枢纽论中是没有错的,不管是从论文思想还是从行文条贯上都是毫不含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