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市场兼并收购的功能将显著加强的同时,也为恶意并购和外资机构联手操纵市场,引发新一轮掏空提供了可能,促使上市公司在被收购的市场压力下寻找公司内部、外部治理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强经营、提升业绩;控制权相对集中、发挥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股权结构是决定股份公司内部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效率的基础性因素.资本多数决原则下国有企业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决定了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形成、贯彻能施加的影响微乎其微.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内部人控制、隧道效应、国有资产的流失等均与之难脱干系.究其实质股东的利益冲突造就了公司控制权的产生,公司治理必须通过权利制约的安排调节平衡股东的利益冲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针对中小股东权益受损事件频发的态势,应以控制权与公司治理的相应关系为切入点,挖掘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深层原因,从公司表决机制、少数股东权以及中小股东诉权的制度设计三方面完善公司治理,规制控制权滥用,加强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3.
控制权与报酬权相比,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更具有激励的作用。控制权激励机制分为两大类:控制权授予机制和控制权制约机制。为了发挥控制权授予机制的激励作用,必须发挥声誉效益的作用。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控制权是否继续授予或授予更大控制权,应以声誉的好坏为依据。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建立控制权制约激励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引进外部监事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杰 《学术交流》2003,7(5):25-28
外部监事制度是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特色 ,其在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制衡大股东控制权的滥用、保障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目前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已引进了一些外部监事 ,但是立法上尚缺乏对外部监事的地位、选任、职权、义务和责任等方面的明确规定 ,实践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的起点和背景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目前,国内学者提出了产权失灵假说、市场失灵假说、股权结构不合理等假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失灵是一种系统失灵,这种系统失灵体现在四个方面:内部治理子系统失灵;国家、政府治理子系统的失灵;以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为基础的市场治理子系统发育不全;缺乏成熟的政治经济环境。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优化股权结构、培育和发展成熟市场以及完善基础性运行系统着手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辨认公司的最终控制股东及其所拥有的实际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利 ,来分析这类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在分析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相分离的股权结构的基础上 ,就投资项目选择、企业规模决策、控制权转让决策三方面 ,从理论上分析在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情况下 ,控股股东如何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辨认公司的最终控制股东及其所拥有的实际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利,来分析这类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在分析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相分离的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就投资项目选择、企业规模决策、控制权转让决策三方面,从理论上分析在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情况下,控股股东如何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本市场的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的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内涵以及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出发,讨论了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以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就进一步健全我国现代资本市场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以提高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收购所在企业.由于它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过程中大量出现,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作为收购方式的一种,管理层收购的特点在于其特殊的资金来源和收购主体,是公司管理者通过负债方式进行的公司收购.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使其对公司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可以使特定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趋于统一,降低该公司的代理成本;它给公司的股东和员工提供了一个重新选择自己角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论控制权市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决定着上市公司的质量.会计盈余是联结所有会计要素的桥梁,会计盈余质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度量会计盈余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异常应计利润、超额经营外收入和超额期间费用.在公司控制权市场中,盈余管理反映了控制权转移这一特殊背景下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在控制权转移之前逐年下降,而当控制权转移发生之后,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有着明显的改善,这种现象在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的公司尤为显著.完善、规范控制权市场是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676家上市公司1997-2007年问的面板数据及对上市公司高管、独立董事、基金经理和证券分析师等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揭示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与代理理论的预测颇为不问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式。而所谓的“最佳”公司治理做法是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环境下各种复杂社会力量和利益群体进行“建构”的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契合所在的制度环境,因此,并不存在普适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为解构这一世界性公司治理迷思提供了新视角和证据。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缺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祥松 《求是学刊》2002,29(4):57-60
文章所述上市公司制度性缺陷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的缺陷 ,它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 :从内部治理来看 ,主要是 :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几乎控制了从企业股票发行到上市直至公司运作的全过程 ;股权结构的畸形和单一 ;内部人控制 ;上市公司目标的扭曲 ;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的矛盾和冲突等。从外部治理来看 ,主要是 :市场治理机制的不完善或治理力度不够 ;有关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和市场中介机构的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1997-2007 panel data of 676 listed compani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senior executives, independent directors, fund managers and securities analysts of these companie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Chines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sharp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dictions of the agency theory. The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China lend strong support to the new institutional argument that “best”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are socially “constructed” by various social forces and interests groups in specif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how “good” a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 is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whether it fits in with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embedded. There exists no universally “best” mode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cross the world. Our empirical soc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experience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and evidence for deconstructing the global myth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4.
杨典 《社会》2018,38(2):46-8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全球化和美式“股东资本主义”的兴起,“股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誉为最佳公司治理模式或“国际惯例”。它不但影响了德、日等发达国家,也影响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公司治理改革。本文认为,“股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由内生性和外生性两大动机驱动,经过两个阶段和通过三种机制完成。第一阶段是在跨国层面,“模仿性同构”机制和“规范性同构”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是在国内企业层面,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要求企业采用新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强制性同构”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对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不同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新视角加深对中国金融市场和上市公司的理解,对于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企业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良 《学术交流》2005,(11):93-97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公司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公司结构过于注重保护出资人的利益,产生了“内部人控制”与“人才流失”等负面公司治理效应。在批判吸收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为解决前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当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与价格,确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内部利益分配比例,合理分配控制权,实现风险与利益分配的相对独立与制约等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杨典 《社会》2012,32(5):151-178
基于1997-2007年676家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及其CEO、董事长、独立董事、基金经理和相关政府官员的访谈资料,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CEO强制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揭示出一种与代理理论预测和西方经验不同的中国的CEO解职规律。研究表明,CEO解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受“效率逻辑”的支配,更是一个社会政治过程,受“权力逻辑”的强烈影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权力逻辑”压倒“效率逻辑”的现象可能是阻碍中国公司治理改革和其他组织和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从而使改革流于形式,新制度止于表象。  相似文献   

17.
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已为业界和理论界所共识。公司社会责任应该具有明确的法律内涵和外延,并且在法律的范畴内应该有其实现路径和责任的追究机制。这是公司社会责任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公司社会责任被泛化的核心要素。当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被作为一项法律原则予以确立,同时,这一法律原则也就贯穿于公司法的规则之中。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上,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法解决公司社会责任法律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data for 2005 to 2012, an analysis of the compensation gap between top executives at different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reveal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large compensation gap existing among executives at listed Chinese companies—in some years even larger than that between rank-and-file employees—is mainly caused by the exorbitant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t a minority of companies. (2) Between 2005 and 2012, the compensation gap first widened dramatically and then diminished gradually. The leading factor in this fluctuation was the drastic rise and fall in the level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t a handful of financial enterpris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narrowing of the compensation gap is central government regulation, which has helped to curb the excessive growth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 society as a whole. (3) Even in the same round of fluctuation, 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differ markedly from non-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way their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s decided. (4) 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and their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have not played their due role in moderating the overly rapid growth of their executives’ compensation or in reducing the compensation gap.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ays that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disclosure can promote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 economy by paving the way for better business operations. It presents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identifies how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disclosures actuate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nd contribute to a sustainable economy. It also offers a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 for companies transitioning to a sustainable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