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社会治理体系当中,乡村治理体系是基础,夯实基础方能固本。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这一乡村治理体系的提出,为健全乡村治理模式、构筑乡村新秩序找到了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是我国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模式的重大理论创新。请谈谈你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测评要素:乡村治理能力、政策理解能力评分参考:(1)能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理论有全面总体的认识。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得好坏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体现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随着社会的加快转型,乡村社会从  相似文献   

3.
法治框架下推进乡村治理创新面临法治推进与自治、德治传统难以有效融合,法治路径的地位边缘化,"知情祛魅"现象凸显等现实困境。其原因在于乡村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治理主体的法治素养不足,治理机制法治化程度较低,治理环境的法治氛围不足。为此,需要坚持立法先行,构建层次分明、结构有序的乡村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理顺乡村治理体制,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依法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法治宣传的途径和方式,营造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的氛围;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打造法治化的基层干部队伍;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强化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市域既是国家治理体系运转的重要节点,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维度,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在纵向结构上实现上下贯通,让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市域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搭建权责明晰、层层联动的纵向治理架构;要在横向结构上实现全域协同,形成多元主体基于"协商同意"的新型市域社会治理秩序,在合作共治的框架下横向动态研究制度的运行绩效,并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将政治的引领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教化作用、自治的基础作用、智治的支撑作用有机融合,立体化推进社会矛盾解决。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繁荣乡村先进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新气象,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路径。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礼治、政治、自治的不同阶段,正在向善治的方向发展。当前,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实施载体,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实践中,产生于乡土社会的德孝文化与推进乡村善治相耦合成为重要的路径选择。目前,各地已成功开展了孝行天下、孝道文化大餐、孝道村民学堂等活动。以各地实践为参考,可以发现,通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孝因子,凭借道德和关系在乡村社会的双重耦合,可以促进现代乡村秩序与活力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以道德耦合涵养乡村文明生态、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以关系耦合构建乡村共同体、强化乡村社会关联,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的背景之下,由自治、法治、德治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而村规民约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使其朝着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文章立足于“三治合一”视域,分析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建设的不足,从自治、法治、德治3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郭青  王国宁 《领导科学》2022,(6):120-124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础治理单元,其治理现代化能够不断巩固我们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根基,打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微观基础,是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要举,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外部融接与内部并举是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二重向度。做好外部融接应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机契合,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动态融入,与数字赋能社区治理新模式对标竞进,与城市社区人口结构变化深度适应;加强内部并举需发挥城市社区党建的全面引领作用,强化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的社区治理制度保障,构建以“两邻”理念为主导的社区情感治理机制,打造数字化社区服务互动新平台。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4,(34):22-23
正近年来,北京奥运村街道围绕国际、文化、智慧、绿色、幸福的"五环"国际社区的核心目标,以"两点突破"、"四级体系""多元互动"等创新实践为支撑,统筹街道办事处、小区业主委员会、辖区社会单位、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健全多元参与制度,拓宽多元参与渠道,并按照"党委领导、公众参与、凝聚合力、多元共治、跨界联盟"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社区治理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应坚持自治为本、德法结合,将自治、法治、德治的原则和技术有机嵌入治理实践中,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最终达成乡村善治。自治为本,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村民自治就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本要求,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法治框架下依法处理自己的事务。法治保障,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需要尽快完善农业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道德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弱化了道德的控制作用、治理主体伦理素养不高、现有的乡村治理实践尚未对德治表现出充分的重视等。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创造了一种系统性、全面性、有针对性的乡村德治模式,为其他乡村推进道德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即发展乡村产业,奠定道德治理物质基础;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设计完善的道德治理制度规则;构建道德奖励机制,强化道德行为;恢复道德的评价功能;提升治理主体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需要高度重视乡村社会的法治秩序建构,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是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形成基层政府与农民的良好互动关系,打造多元主体共治的局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关键作用,坚定法治化治理的目标、理念,制定专门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营造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良好社会环境,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一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理念革新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政府职能定位、政府官员角色定位和治理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和行动逻辑。精细化治理要求政府实施"社会型发展战略",以宏观政策优化促进微观领域的精细化治理。二是以社会体制创新和治理体系重塑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不断调整优化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快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区自治为基础、社会组织为中介、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培育基层社会的"自治基因"。三是以信息技术应用和治理工具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治理工具创新,提升社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精细化本质上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用现代要素逐步改造传统要素的过程,从而实现"五治"合一,其中,共享共治是关键,良法善治是目标,规范自治是主题,人权法治是保障,人文德治是基础。同时,社会治理精细化又是利益诉求多元化与失范性、社会问题复杂化与敏感性、治理模式传统化与不适性、战略导向现代化与延承性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也不平衡。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实现乡村善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治理体系,既能够为破解农村治理困境提供新思路和改革取向,也可以通过塑造具有新素质、新思想、新文化、新境界的新型农民,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有其现实诉求和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个案中,H组织以主导、支持、推动等发展性角色从三个层面积极推动自下而上、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治理行动:对龙舟文化进行包装,满足现代文化消费需求;搭建主体性参与的平台,增强社区参与的自主性与长效性;从主导转向提供协助性服务,搭建社区自治的内生组织。从利益契合到公共精神培育再到组织化行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在利益契合层面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诱发性动力,在公共精神的培育层面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思想转变,在社区为本的组织化行动层面是多元行动者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在制度主义分析的框架下思考瑞典"学习圈"模式对中国社区治理的借鉴,应考察一下三个方面:如何解读瑞典学习圈模式;通过明确治理主体,调节社区治理制度供求关系,推动制度变迁,实现社区治理制度均衡;勾勒中国社区未来治理蓝图,借鉴学习圈经验,提出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面临着三个突出问题,应积极应对。一是城乡社区定位不清,需要科学定位城乡社区的性质和边界,明确城乡社区治理的主体、对象、内容、资源和方式等。二是城乡社区治理的法治不足,要求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坚持依制治理,加强社区治理法治化的人力支持。三是城乡社区治理能力不充分、不平衡,需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保障、人才支持、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并推动城乡社区治理能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管志利 《领导科学》2020,(2):98-102
协商民主与社区治理在多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耦合性。协商民主培育了城乡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承接了城乡社区治理的价值诉求,孕育着城乡社区的合作治理新方向,回应了城乡社区治理的现实挑战。同时,社区治理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相对于威权式社区治理机制,协商民主机制在理念价值、运行绩效、操作技术和秩序建构上均具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据此,必须建构城乡社区治理协商民主机制,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升社区行动者的协商能力,推动多种治理机制融合发展,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三社联动"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机制,通过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项目运作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对于破解社区服务困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基层治理创新和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创新的背景,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多个实践区社区服务"三社联动"的模式和经验,探讨得出社区服务中"三社联动"的运作逻辑:多元主体参与、"三社"协同合作、项目化运作和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以期为以后社区服务"三社联动"试点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是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实施的制度基础,而要促使目前封闭、排外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型,就必须以"政经分开"改革为先导,并由此推动中国的农村民主实践由村民自治向社区治理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以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为引领,通过"政经分开"改革以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原则、以社区治理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并推动以生活共同体为范畴的、超越单一行政村为治理单元的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