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副职职权的特点可概括为"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其虽身处决策层,但在具体决策中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且须对所分管的工作负责,而分管工作的成效又受制于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和服从意识。人们对副职体制的探讨多集中于副职如何在正职和分管中层之间运权游刃有余,而忽略了副职在正职和分管中层之间到底有何权力。唯有确立副  相似文献   

2.
刘煜 《决策》2004,(7):41-41
领导班子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核心,班子的团结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在班子的不团结问题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副职抱怨正职,单位或部门的许多事情自己不知情,如同局外人;也有的正职抱怨副职。副职分管的工作从不向自己汇报.不把自己看作“主事”的。正是这样的怨气致使一些班子无法工作,成员  相似文献   

3.
我的副职观     
<正>一不论是通过哪种途径和方式当上副职的,只要在副职岗位上,客观上就是正职的参谋和助手。正职的任务主要是把方向、带队伍,不一定精通具体的专业。具体到某一方面的工作,副职必须是行家里手,即使履职前不懂业务,履职后也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尽快熟悉工作。在分管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个机关和单位,正职是一把手,是主角;副职是正职的左膀右臂,是配角。正职的全局性作用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副职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对于处于上下夹层中的副职来说,摆正自身位置,适度用权,做好分管工作,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做得好,就有可能实现螺旋式上升;做得不好,就会影响全局的稳定和发展。鉴于此,对副职领导艺术进行探讨就显得别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副职必须树立"副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是由正职和若干副职组成的领导集体,共同承担着一个单位的领导责任和全面管理工作。副职对班子集体来说是班子的一个成员,分管着一个方面的工作;对正职来说又是配角,发挥着助手的作用。副职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准位置,是副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思想上必须树立“副职意识”。所谓“副职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责任意识。副职和正职都是上级组织任命的班子组成人员,必须对上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负责,必须对本单位的工作负责,必须对本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负责。既不能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当成…  相似文献   

6.
<正>副职是一个单位领导班子的重要成员,是正职的智囊和助手,是受正职委托分管某一方面事务的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副职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唱主角,又当配角。在这个位置上,"过"了不行,"不及"同样也不行。如何当好一名副职,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六个字。  相似文献   

7.
县政府副职跟其他副职一样,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角色.对正职而言,他是一个副导演,职责是当好导演的助手,配合正职把一出出戏导演好;对于所分管的那块工作来说,他又是一个正导演,其下属各部门行政首长是副导演.那么,一个县政府副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角色的双重性,做到不越权、不失职,达到对党与对人民、对上级与对下级、对组织与对自身负责的有机统一呢?  相似文献   

8.
副职和正职是一条船上的人。在现代领导活动中,副职如何恰当定位,校准坐标,发挥应有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摆正角色——位置决定行动领导者所处层级不同,关注的事情、思考的问题、管理的层面应有所不同。副职相对正职而言是配角,但在分管工作中又是主角;对本单位来说,他身处决策层,但在具体  相似文献   

9.
县级政府副职是县政府常务会议、县政府办公会议的重要组成人员,对政府正职来说,又是协助正职负责分管某一方面工作的助手,通过对正职负责来实现对班子集体负责,进而实现对整个事业负责.  相似文献   

10.
<正>职易对副职失去信任的主要原因有:位置因素,正职害怕副职反叛;权力因素,正职害怕副职分羹;生活因素,正职害怕副职陷害自己;威望因素,正职害怕副职超越;形象因素,正职害怕副职直谏。副职消解正职信任危机的对策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诚心取得正职的信任,二是以业绩取得正职的信任,三是以事实取得正职的信任,四是以人品取得正职的信任,五是以善意取得正职的信任。  相似文献   

11.
谈到副职的困难之处,许多副职领导干部往往是一肚子的苦水,连说自己真“难”,还说正职领导如何难以相处。如何当好副职,让遗憾远离自己,笔者认为还是要多从副职领导干部自身找原因,把握好副职领导干部的“三忌”。忌位置摆不正。副职领导干部的首要大忌便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副职往往摆不正位置,认为自己分管的工作自己说了算,自己拍板就行了,没必要事事向正职汇报;也有的生怕事情做过了头,干脆遇事赶紧躲、责任别找我、问题找正职,让干我就干、什么也不管、有事问下边。究其原因,主要是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不正自己…  相似文献   

12.
<正>正职和副职的密切配合是决定领导效能和集体领导水平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领导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正职与副职之间的"不和谐音符":有的正职大权独揽,副职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有的副职喧宾夺主,正职的权威不足;有的副职不敢大胆工作,畏首畏尾;有的副职一意孤行,擅作主张。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认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差异,也有客观制度建设不足的缺憾,而副职角色定位能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  相似文献   

13.
戴用堆 《领导科学》2007,(18):32-33
俗话说:"当官当副,不当常务。"一言道破了"常务"难当之理。常务副职是正职的第一参谋和主要助手,除了要创造性地抓好分管工作外,还肩负着协助正职抓全  相似文献   

14.
刚走上副职岗位的时候,每逢向别人介绍自己,我总免不了要揶揄一句:我是一个抓落实、搞配合的。言外之意,自己没多大权力,做不了什么主,办不成什么事。与正职相处久了,我便感到,正职作为一个单位集体的代表和象征,是部属关注的焦点,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相对集中,其工作的辛苦和责任的重大不言而喻。相比之下,副职岗位倒也能显出某些“优势”。归纳起来,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是压力的“优势”。正职与副职职责明确。正职对单位建设全面负责,掌管一定的人事分工和物资经费支配权,也承担着与之对应的责任。副职协助正职工作,对分管工作负责,责任和…  相似文献   

15.
正职领导大多希望副职能够为自己分担工作任务、分散工作压力、分解工作难题,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希望副职敢于负责,能够独当一面;希望副职踏实肯干,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些愿望能否实现,固然有赖于副职的素质和努力,也与正职领导对副职的态度和工作艺术密切相关。为此,正职领导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副职,主动协商。正职领导如果能够尊重副职,主动与副职协商工作,不仅可以使副职获得被尊重的心理满足,而且可以向副职传达一种角色期待——正职期望副职帮忙分忧解难,从而促使副职注意站在全局高度、围绕正职领导关注的问题思考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讲,从总体工作内容和上级任命的名称来看,有正职和副职之分,但从分工来看,无所谓正职和副职,每个人都是分管领域和所在部门的一把手。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一把手,人人都有着一把手的权力,且担负着一把手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如何才叫称职的、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呢?笔者认为,应达到以下三种境  相似文献   

17.
副职在领导工作中能否正确使用所拥有的权力,承担所负的责任,与正职和其他副职默契配合,出色地完成领导任务,其良好的心理定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副职良好的心理定位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处理全局工作与分管战线工作的关系上,副职,……  相似文献   

18.
在正职资历较浅而副职资历较深、正职实践经验较少而副职实践经验较丰富、正职不太熟悉情况而副职轻车熟路之时,正职一定要敬重副职、团结副职、关心副职,向副职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但同时更要注重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点。一、敬重但不敬奉。老副职由于工作时间比较长,情况比较熟,经历比较多,有较丰富的领导经验和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新正职要敬重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敬重不是无原则的遵从,不是唯唯诺诺,不是迁就附和。新正职既要正视老副职“老”的现实,在群众中给他们面子,保护老副职的积极性,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工作中敢于…  相似文献   

19.
胡春燕 《领导科学》2012,(28):17-18
在一个班子中,总有正职和副职之分.就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机制来说,每个班子成员都应该闲不着,只有忙和不忙之分.由于正职位置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正职总是"动"得多,副职相对"动"得少.但是,现实中有些副职该"动"不"动",影响了工作的绩效,让正职感到不安、不满和些许的无奈.副职该"动"不"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正职的做法不当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正职的角度谈谈如何才能让副职"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正>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上中下、左中右、好中差之分。一个单位,正职与副职之间、正职与一般员工之间、副职之间、副职与下属之间、下属之间都容易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妥善化解,就很容易形成恩怨,恩怨积累久了,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轻则写信告状、公开争执,重者雇人跟踪盯梢、抓把柄甚至雇凶伤人。一、单位恩怨的表现类型1.正职与副职或其他班子成员的矛盾和恩怨,多数由正职引起。一是正职擅权而不重能力。有的正职注重权力运用,而不注重能力培养,独断专行,搞家长制、一言堂,动辄训人,靠玩弄政治权术支撑单位的一片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