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之洲     
陆贽的拒贿之道唐代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清廉正派,连德宗都认为他“清慎太过”,暗地派人向他送“秘旨”:对别人的馈赠一概拒绝,办事恐怕不大方便,要他重礼可以不收,但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然而,陆贽一直坚守自己的信条。他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他是深知“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之理的。看来不因“轻者”而心动,不为“小者”而收受,是一条防线。(摘自2005年9月27日《中国经济时报》,董少广/文)“往回跑”是一种智慧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获甚微。一位天使可…  相似文献   

2.
儒家经典《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力精髓和要义。遵从礼仪、敬业乐群、慎独慎微,有助于聚焦培育个人领导力;制度法规、政通人和"民为贵",懂得张弛之道,有助于合力塑造组织领导力;领导者具有远见卓识,并在处理问题时秉承中和之道,重教育、彰教育,有助于凝练提升思想领导力。  相似文献   

3.
马吉樟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一名重要官员,在当时动荡多事之秋,他重视慈善教育、有远见卓识、尚忠诚气节,因而能在仕途中顺利进退,受到褒扬。他积极的为官之道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节与大节     
<正>《尚书·旅獒》中有句名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由此可见,重视小节自古就是为政大道。小节与大节,相互依存、相互统一。小节周全,大节不亏;小节不保,大节必失。古往今来,但凡青史留名的清官、廉官无不是重视小节、看重名节之人。清代名臣张伯行,曾作《禁止馈送檄》曰:"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唐朝宰相陆贽认为,"贿道一开,辗转滋厚。鞭靴不已,  相似文献   

5.
两税法的推行开启了我国历史上"量出为入"的先河。围绕着两税法的争议自古以来从未间断。《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是陆贽给唐德宗的一篇上疏。奏疏当中谈及了两税法的一些弊端以及陆贽本人对改革两税法的政策建议。本文简单总括了陆贽对两税法的观点,以及本人对陆贽的政策建议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道,不可须臾离君子之道广而精,男女老少皆可知,但要进入其最高境界,就是圣人也求之不得。天地之大,上下分明;君子之道,始于普通人,最高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因而,要将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谈“问”     
为官之道,不乏有十道、百道、千道,然“问”则是必道。了解情况,要问;请示工作,要问;思考问题,要问;学习知识,更要问。问,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大凡有建树者,其知识所得无一不与问号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正> 研究杰出人才的成才之道,效法杰出人才的成才之道,这对于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有重要意义。杰出人才的成才之道,总是从杰出人才成长的实例中归纳、概括而得到的。因此,必须以生动的、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它兼容了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理念,从"有"与"无"两个特殊角度去审视事物,观其无界之妙,察其有界之涯,是"道"与"德"的合而为一.其中,道乃德之"体",德乃道之"用".老子认为,道乃宇宙之本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之运行而产生天地万物.老子之道,乃自然主义.老子强调对法制的尊重,反对以一已之私欲,凌驾于公众之法制.老子之德,乃无心之德,即无为而治.对于"无为",世人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无为,乃避开冲突.  相似文献   

10.
正《资治通鉴》记载:大臣陆贽上疏给唐德宗说:"立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而得到人民大众拥护的关键,在于洞见人情。所以孔子认为人情好比圣王的田地,治国的道理都是从人情上产生的。舟就是君道,水就是人情,舟顺从水的规律才能浮动,违反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得到民众的人情,他的统治就会巩固,失去众人的人情就很危险,古代的圣君一定要让个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用典贯穿其多个场合讲话中。这些典故主要涉及修身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平天下之道。习近平用典的特点,从出处来看,包罗万象,出入经史子集;从内容来看,以儒、道、法三家为主,兼采其他,浑然一体;从方法来看,辩证扬弃,转换创新。习近平讲话中的大量用典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一是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文化自信、文化论证;二是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赋予文化强国建设以历史支撑;三是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怀商具有别具风格的经营和管理之道,具体体现在:对商号,选贤举能重人事,分工明晰效益高;对员工,体人心善待员工,严理财杜绝贪弊;对家庭,重教育文能兴商,治家风后继有人。这些经营和管理之道是其经营活动的指导性原则和内在精髓,时至今日,对商界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管理就是决策——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决策”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人们就常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来形容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决策的英明。决策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所谓科学决策,是指领导者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方法,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科学决策的根本之点是实事求是,即情况要实在,方案要  相似文献   

14.
企业繁荣之根本 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这种远见卓识和品德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陆贽公文写作以骈散结合闻名于世,辅之以独特的语言特色及其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也因此受到唐德宗的赏识,究其原因,源于他深刻的政治理解及其自身的优良品质。奏状作为他秘书工作中少有的上行文种,从中提炼总结他的辅政思想,对现代秘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公元783年,陆贽上书唐德宗:"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生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清人祝庆祺编辑的《刑案汇览》中也说:"律设大法而体贴人情。"这些话典型表达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情。此处所谓的人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心理倾向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意识,二是人不可避免的软弱。这就不是"人情世故"中所谓的人情。人  相似文献   

17.
雍正帝在位时间虽然短暂,却留下了丰富的汉文、满文朱批奏折,其中对官员们的训谕集中展现了其用人之道:为官之基,当以诚心;为官之道,重在清廉;育官之法,在于实干;选官之本,注重名声。其用人之道可供现今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8.
显绩与潜绩     
<正>自古以来,"在其位,谋其政",是备受推崇的为官之道。为官者,无不重视政绩。此乃职务对其执政的内在要求使然。但是,对于如何追求政绩、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不同政绩观的官员,会有迥然不同的选择。何谓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政绩有"显绩"和"潜绩"之分。"显绩"通常是指看得见、摸得着,费力少、见效快的政绩,它注重的是功在当下,是做给上级领导看  相似文献   

19.
从战国纵横家的谋略运用可分析出领导者的得情之道在于熟谙世情、洞悉人情、预测后情;领导者的定基之道在于因事为制、因化通达、周密贵微;领导者的权变之道在于得情钓机、顺时乘势,度势进退、随机应变,创造局面、力争主动。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严格的自我修养、严谨地服从领导、重视民众的利益、合理安排人力、正确对待方方面面的人,这是理想的政治家风范。有一次谈到志向问题,子路有豪侠之志,愿把自己的车马衣物拿出来与朋友共享而毫不吝惜;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