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人监察"与"对事监察"是监察权对象指向的两层维度,前者是指监察权的对象仅为国家公职人员,无权对其他国家公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与干预,表现为"权"对"人"的逻辑关系;后者表示监察权的对象为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表现为"权"对"权"的逻辑关系,但对"权"进行监察的监察权仅具有事实上的对"权"监督制约效果,无权做出具有法律强制力的约束性决定。  相似文献   

2.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垂直管理单位公职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管辖规则由"属地为主"变为"主管部门为主"。然而,管辖真空、向地方监委移交困难等问题,让垂直管理单位公职人员职务犯罪问题陷入管辖困境。针对实务中的问题,建议采取制定监察法规分类规范管辖规则、加快推进纪检监察机构改革、降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成本三项举措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表明试点工作要"为在全国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探索积累经验"。这意味着试点地区的监察制度(简称"试点制度")设计将成为在全国推进这一改革的制度雏形。研读《决定》规定的"试点制度"可知,将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升级为国家监察委员会,形成"一府一委两院"的权力架构,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分析"试点制度"的权力配置,可见其重大突破与尚待完善之问题。对于这些突破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完善独立、权威、有地位、受制约、职能配置合理的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力量分散等问题,带来"一加一减一制衡"的综合效应。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居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耦合点,释放出以  相似文献   

5.
<正>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若缺失宪法的参与,可能面临更多的变数。首先,改革内容关涉国家宪制结构。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是此次监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与新机构设立相伴随的乃是现有机构及其职能的整合。由此观之,监察体制改革无疑是关乎国家宪制结构的重大政治改革,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亦须进行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6.
论省级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省级行政区划体制改革马述林一.现行省制的明显缺陷行政区划是国家行为,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国家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将领士划分为有层次的区域,这一过程叫行政区划,这些区域称为行政区域。二者亦通用。简称行政区或政区。过去,我们对行...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释放出政治改革特别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改革重大利好。国家监察"体改"既是对党的监督的强化,也是对党的领导的实化。特别是要在当前的党内监督全覆盖基础上,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国家监察全覆盖。这"两个全覆盖"有利于杜绝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8.
趋势     
《领导文萃》2014,(3):134-135
正受干扰案件或由其他法院或上级法院审理最高法发文,要逐步改变主要以诉讼标的额确定案件级别管辖,及主要以行政区划确定案件地域管辖的做法;进一步完善指定管辖、提级管辖和集中管辖制度,依法独立审判可能受到非法干扰的案件、法律适用有疑难的案件和新类型案件,能够由其他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进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自我强化功能、改革绩效普遍的公众认同的合法性基础与苏联激进式改革的代价警示,走渐进式改革路子不仅是路径依赖的惯性使然,而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综合判断的结论。遵循制度变迁的规律改革创新,将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将整体协调与局部推进统一起来,整体布局,统筹兼顾,科学处理党的领导与人大授权、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发挥高层智库作用与扩大公民参与的关系,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才能避免陷入制度"锁定"状态,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引导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0.
对市管县体制的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仁宗 《决策》2001,(8):35-37
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管县体制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简单变动和行政管理手段的变革,而且是一场深刻的地方政府制度改革和政府权力的再分配.它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宏观体制的高度,对它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革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次、探索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的角度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是对前些年"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抓住了"三农"问题解决的实质,指明了从"市管县"体制到广东省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革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次、探索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的角度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是对前些年"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抓住了"三农"问题解决的实质,指明了从"市管县"体制到广东省  相似文献   

13.
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它与国家和地方的自然、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发展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区划是行政区划的依据之一。随着经济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行政区划也需要有所调整变更,以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从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相互调适这一角度来分析"省管县"体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武汉铁路局武汉电务段于2004年11月16日成立,管辖京广、京九、武九3条提速干线,孟宝、宁西、麻武、汉丹、武昌南环5条主要干线和支环线,地跨河南、湖北两省。辖内设备点多线长,周边治安环境复杂,仅在2005年,就发生了28起信号设备被盗案件,给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电务段积极开展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以党内监督为基础和主体,将行政和司法的监督权力作为执政党地位的自然延伸而统括起来加以统一运用,构建执政党统一领导的监察体制。在国家治理实践视角下,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其要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保证中央政策落地,推动政府工作部门妥善治理,留出治理创新的试错空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双重领导体制,是指监察机关对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上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的制度。在这方面,比较1997年《行政监察法》与1990年《行政监察条例》,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将监察业务受上级监察机关领导,改变为监察业务上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以减少其他行政部门对行政监察工作的干涉。二是保留了监察机关对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但删除了监察机关受本级政府主要负责人领导的规定。《行政监察条例》第八条曾规定:监察部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行政监察工作。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察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领导下,主管本行政区的行政监察工作。《行政监察法》将“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和“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领导下”删去,这与我国行政监察双重管理体制内涵的变化相适应,强调在监察业务上应以上级监察机关的领导为主。上述变化对于各级监察机关切实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监察工作,增强全国行政监察工作的统一性,保证监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和监督权威,保障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具有一定的法理意义,但没有彻底改变同级政府对监察机关及其工作的约束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国家环保总局将增设西北、西南、东北3个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加上已有的华东、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在五大区域均设置区域督查中心,进一步增强环境执法能力,跨流域、跨行政区划环境问题将主要依靠区域督查中心来解决。“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努力构建完备的环境执法体系,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18.
在"德国诉意大利案"中,尽管德国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的规定,但是国际法院仍然没有剥夺德国的国家豁免权。这样的判决结果使得国际社会对于国际强行法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那么,二者的关系应该如何协调?国际强行法还要这样一再让步吗?是否该对国家豁免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当我们再次解决国家强行法与国家管辖豁免的冲突时,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考虑将违反国际强行法规则的行为作为国家管辖豁免权的一种例外,基于国际强行法进行判决,从而限制国家管辖豁免权。  相似文献   

19.
借力跨江     
徐浩程 《决策》2010,(4):27-29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著名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认为,党的十九大后的反腐败工作,可以归纳为五个转向:一是纪委工作由聚焦办案主业,转向专责党内监督;二是把权力关进纪律的笼子,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广,在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