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干部是推动党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法治精神并在实践中体现为法治能力,是引领带动全体人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推进法治建设的动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法治思维、法治能力上,而公共权力的滥用、遴选与归责机制的弊端、不良风气等问题是造成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及能力缺失的主因。因此,应当明确权法关系,切实将权力关进法律之笼;强化党内政策法规学习,自觉慎用权力;尊重契约精神,明确责任归属;运用法治思维,破解执政难题,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通过法治精神培育和法治能力建设促进领导干部自觉慎用权力,自觉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2.
社论社评     
正必须承认,权力与商业之间至今没有真正立约。政与商之间需要构建平等的关系,在法治的框架下成为平等主体。不立约,就不会有规矩;不立约,就会缺少法治保障。2014年2月28日《关注"神秘的低调"背后的隐情》社论第一财经日报唯有培育社会和市场自我净化的自治自律能力,公权才能既受到监督,不被污染企业俘获,又能提高执法权威性和对污染企业的威慑力。治霾,需要权力与权利的合力护卫,当避对公权力的过度迷信。  相似文献   

3.
曹儒国 《领导科学》2006,(14):44-45
当今社会,权力触角无处不在并时刻产生巨大作用力;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受到权力的影响。因此,领导正确用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一、和谐社会对领导用权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的社会,首先要求在民主法治前提下运行权力,如果权力运行背离民主法治的轨道,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就无从谈起;公平正义的社会,首先要求支配社会的公共权力是公平正义的,是与和谐社会的特征相一致的;诚信友爱的社会,首先要求…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治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诉求决定了学校必须以学生权利为本位,但由于权力与权利的自然对抗性、权力的扩张性和权力运行的惯性,学校的管理权力和学生的权利冲突不可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增强学生权利意识,加强制度建设,防止权力扩张,健全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解决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解决村民自治缺少经验和各地工作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解决村民自治的社会法治环境差问题.  相似文献   

6.
笑蜀 《决策探索》2010,(5):68-69
在劳动者成为卖方市场的时代,在对尊严和权利更自觉更敏感的新生代劳工崛起的时代,政府投入怎样从主要投向物转到主要投向人,投向人的尊严和权利,即投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向教育和文化、投向民主与法治等等——这无疑值得各级政府及全社会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劳动者成为卖方市场的时代,在对尊严和权利更自觉更敏感的新生代劳工崛起的时代,政府投入怎样从主要投向物转到主要投向人,投向人的尊严和权利,即投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向教育和文化、投向民主与法治等等——这无疑值得各级政府及全社会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正>四中全会虽然提出了法治社会的说法,但是我觉得讨论还不够。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人和干部,把法治社会理解成教育公民守法,把法治社会仅仅当作一个守法的社会。当然守法社会是法治社会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现代社会是民主、自治、法治的社会,它不仅  相似文献   

9.
<正>刘崧在《权力生态的重建与权力崇拜的终结》一文中认为,权力为权利而设,它本身必须以权利作为基础。而现实中权力总是倾向于背离或异化于这一本源,孤立于权利之外,超然于权利之上,而导致权力的神圣化、神秘化。中国人普遍具有权力崇拜心理,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而必然的文化逻辑。一是几千年来形成  相似文献   

10.
制度文明的发展与中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本文认为 ,从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发展的脉络进行历史性考察 ,可以将制度文明划分为以权力制约权利、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3个重要阶段。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 ,使人类社会真正开始步入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历史新阶段 ,从而使制度文明出现了历史性飞跃和跨越式发展。为提高政府综合治理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政府应制订行政公开发展纲要 ,将行政公开法律制度的建立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需要高度重视乡村社会的法治秩序建构,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是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形成基层政府与农民的良好互动关系,打造多元主体共治的局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关键作用,坚定法治化治理的目标、理念,制定专门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营造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良好社会环境,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12.
徐明璐 《决策探索》2008,(12):25-27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务公开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需求;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现代法治基本理念的必然内容;既是预防、治理权力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现实途径,也是我国加入WTO、适应经济全球化、迎接知识社会到来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权力、权利和利益是政治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权利与权力不断调整配比的一个过程。我国在社会物质资料较以前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力对权利的不断异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因此,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成为当前政治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综合考究,其实质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权力与权利的配比,更加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实现全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深入剖析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内在联系,找准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于重新获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自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孕育发展而成的,其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自治到城市国家的社会自治,最后到民族国家的社会自治的过程。社会自治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公共权力的分配关系,其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逐渐走向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5.
<正>李以所在《现代国家治理:西方的经验和教训》一文中分析指出,要实现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作为后发国家,就要对西方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进行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实施现代国家治理的经验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注重依法实施治理。法治的价值已经渗透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洋溢着法治精神。二是注重社会自治。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和公民的社会自治,是社会治理的一体两翼,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三是注重智库建设。智库介入政府决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重要政治现象,智库的质量与水平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清醒地正视西方国  相似文献   

16.
法治社会意指实行法治的社会,即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法治化治理的社会。相较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更具包容性的概念,遵循国家统治、社会自治与个人自主的建构思路。凝聚法治共识是法治社会构建的理论支撑,推进社会有机体四个基本要素的协同共治是法治社会构建的实践动力。用法治来规约社会组织、社会制度/规范、社会意识和社会行动,以形成社会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的背景之下,由自治、法治、德治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而村规民约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使其朝着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文章立足于“三治合一”视域,分析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建设的不足,从自治、法治、德治3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民告官"在中国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依法治国的标志之一。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改,亦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背景下,被寄予厚望。其间,一直被行政法学界强烈呼吁的行政法院设立问题再次被提出。1989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开启了"民告官"的制度先河,这对于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培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文化,限制行政权力膨胀,监督政府,建构权利制约权力体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是法学界还是实务界一致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表明,实行法治已在我们党达成高度共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目标。法治思维,就是让法律成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法治理念的背景下,按照法律的逻辑来  相似文献   

20.
李鸣玲  董雪 《经营管理者》2013,(4X):277-27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目标与任务,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厘清两者之间的界限,达到既限制了公权力的滥用,又使公权力保护了私权利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