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位核心圈层由于掌握单位重要的资源、信息、权力,相较于圈层外成员,更有条件将自利倾向变为实际得利,这种自利倾向及行为具有负外部性,会引发单位小团体主义、矛盾激化、凝聚力降低等不良后果。因此,单位核心圈层成员应成为单位中重点防范、抑制、监管的对象。对此,应通过完善制度约束自利行为,通过打造优秀文化营造良好氛围,通过选人用人实现队伍净化,通过优化权力结构实现权力制衡,通过加强自律实现道德提升,切实防止单位核心圈层的自利倾向。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腐败现象久反不绝,腐败者“前赴后继”,大案要案时有发生。在这里,行政权力过大已经成为腐败的策源地。所谓行政权力过大,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不受约束地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超越了行政权力运行的范围。相对说,权力虽有大小之分,但为人民利用权  相似文献   

3.
单位核心圈层是单位进步的领航者。领导要打造"黄金"核心圈层,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打破传统,以信念为抓手提升管理效率;健全制度,以机制为约束实现管理创新;注重结果,以绩效为导向优化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徐阶虽然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立场坚定、不畏挫败,务实能干、为民服务,勤奋敬业、知人善任,谨慎自律、匡扶正道,最终成为首辅。徐阶的从政之道为当今各级领导干部融入核心圈层、为民谋事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单位核心圈层对话语权的使用与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单位组织的权力运行,并通过话语权博弈进一步强化自身权力,在此过程中会嵌入人情关系、个体利益、权力私用等因素,引发诸如单位组织成员利益诉求表达不畅、政治生态环境异化、单位组织领导班子权威虚化弱化等一系列道德风险。对此,应建立健全单位成员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协商民主根除"圈子文化";创新单位组织内部治理,维护单位组织领导班子权威,以规制单位核心圈层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6.
单位核心圈层聚集优秀管理人才,在单位处于核心地位。主要领导要重视对核心圈层的优化,应明确目标指向,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建立持续学习提升机制,加强投入和引导,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具体做法上,主要领导应认真厘清和正确对待管多与管少的关系、有序与无序的关系、复杂与简单的关系、技术与人文的关系,重点抓住单位核心价值观建设、利益关系协调、管理机制建设和激励考核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单位核心圈层是指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并能主导单位发展状况和趋势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就其人员构成而言,单位的核心圈层通常被认为是单位的领导班子,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班子成员都处于核心圈层。核心圈层成员主要包括拥有重要话语权的班子成员、重要部门中层领导、业务技术骨干以及主要领导较为看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一线员工等。他们凭借自身的实力、威望或影响力,在涉及单位发展的诸多决策问题上具有发言  相似文献   

8.
单位核心圈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其成员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其他人员,都对单位事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神,确保核心圈层成员引领单位事业向上发展。西汉思想家扬雄《法言》一书具有极强的政论性,其思想精神中蕴含的"德、智、革、中和"等人君修养思想为单位核心圈层在积淀品行、涵养才能、观念常新、掌握法度等方面提供了思想借鉴,值得挖掘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单位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单位员工在个性气质、文化背景、工作能力等方面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因此,多数单位都存在由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层构成的圈层结构,圈层壁垒问题也随之而生。领导者需要意识到圈层壁垒的危害,并根据其产生原因,科学运用管理策略,打破层层壁垒,促进单位快速发展。一、单位内的圈层壁垒及危害一是岗位壁垒。单位内圈层之间岗位固化,员工只能在所处圈层  相似文献   

10.
<正>权力体系的庞杂性使得其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多主体和多目标特征,即不同权力阶层基于自我不同的行政目标取向,对于权力运用所应发挥的基本效用往往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行为倾向,这尤其表现在相关政策的推行与落实过程中。主权力掌控者所关注的是组织发展的大方向与宏观战略规划,其权力运用所力求实现的自然也是组织持续、健康发展态势的有效维系;各具体部门作为组织的基本"细胞",所关注的焦点则在于  相似文献   

11.
能力素质差异、判断标准不一、决策风格迥异是引发单位权力争端的主要原因。权力争端会令单位出现权力冲突、权力失衡和专权腐败三重风险。领导者化解单位权力争端,需要积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以大数据技术再定位程序角色,以智能算法再建构权力清单制度,以网络信息技术重塑单位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人的权力可以是上级部门正式合法授予的显性权力,也可以是来自一些非制度性安排、但又实际存在的隐性权力。单位内不具有显性权力的下属会想方设法获得隐性权力,与领导者的显性权力进行博弈,干扰领导者的决策,影响单位的发展稳定。认清隐性权力的实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让这两种权力在博弈过程中相对和平地相处,更好发挥彼此的积极性和正当性,避免权力失控局面的出现,进而更好推动单位事业发展,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加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权力观就是“观权力”。是对权力的一种认识、一种想法、一种观念。“观权力”主要是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要明确得到权力的途径,即权力来自何方?二是要明确运用权力的方式,即怎样运用手中的权力?在我们国家,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群众赋予了他们拥有的权力。这就决定了现代领导树立正确权力观的核心是必须树立非权力意识。这种非权力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4.
单位权力核心层博弈的形态主要有:争夺话语权、进行心理战、打造小山头、互放烟幕弹、培养代理人、彼此告黑状、互相不买账、寻找硬后台、互相挖陷阱。权力博弈的规制之道在于:正视公权,防止权力失真;合理分权,防止权力集中;适时控权,防止权力失控;加强清权,防止权力过多;重视督权,防止权力滥用;公开"晒"权,防止权力"发霉";依法明权,防止权力偏向;严管束权,防止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管理的语境中,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行使的权力,不但有刚性的硬权力,也有柔性的软权力。要高度重视选拔和任用"关键少数",坚持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包容理念,针对单位的"刺头"员工注重软硬兼施、恩威并用,不断提升管理中的软权力,不断探索软硬权力融合并用的科学方法,不断在管理实践中融入先进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17.
从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出发,加强权力监督,应着重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专门机构的监督。 第一,党内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是使党员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增强抵御腐蚀的能力,做到为政清廉的重要保障。目前,加强党内监督要突出以  相似文献   

18.
领导者获得非权力影响力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凌彬 《领导科学》2003,(23):44-45
非权力影响力是相对于权力影响力而言的,是指在领导职权(权力影响力)以外由领导者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业绩以及榜样等非权力因素对被领导者形成的影响力。在领导活动中,非权力影响力是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较之领导职权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那么,领导者怎样才能获得非权力影响力呢?以“品”为本,打好基础“品”就是品格,指领导者的道德、品行、作风。品格是领导者获得非权力影响力的基础。综观那些领导有方、成绩显著、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导者,无一不是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领导者要完善自己的品…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地认识和分析领导者,需要从领导行为中所凭借的权力进行探析,因为领导者及其行为的中心是权力和影响。对于权力、权力基础的内涵及作用,实践中不少领导者存在片面认识,影响着权力的运用,进而难以实现领导目标和组织绩效。澄清权力与权力基础,发掘权力基础的丰富内涵,是领导者正确认识权力和运用权力的前提。一、领导者的权力基础一般教科书认为,权力是指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潜在的或现实的能力。完整的权力内涵应包含  相似文献   

20.
王长江 《领导科学》2013,(12):20-21
从权力约束上寻求治本之策,成为今天反腐败的社会共识。屡禁不绝的腐败现象表明,用零敲碎打的措施进行约束,就好比堂吉诃德用长矛大战风车,远远不足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只有把纵向权力制约、横向权力制约和非权力对权力的制约统筹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督约束体系,遏制腐败才有足够的力量。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制度在朝着体系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缺乏体系性、系统性,仍然是现有反腐倡廉制度的突出特点。从系统论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