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贞观六年(632年),尉迟敬德曾在庆善宫陪同唐太宗李世民参加宴会,见有人座次排在他之上,就愤愤地说:"你有何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面?"位于下座的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尉迟敬德勃然大怒,一拳击向李道宗面额,闹得宴会不欢而散。李世民毕竟是有些涵养的,公开场合没有发作。事后,他召见尉迟敬德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很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表现,方知韩信、彭  相似文献   

2.
正长孙无忌是初唐政坛上位尊权重的人物,历仕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先后辅佐太宗、高宗父子登上皇位,为相三十余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宰相,却被高宗贬于黔州,最终自缢而死。分析长孙无忌的仕途生涯,可以很明显地发现长孙无忌在太宗和高宗主政期间分别表现出"有忌"与"无忌"两大不同特点。一、太宗朝"善避嫌疑":"有忌"助其高居相位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之长孙皇后的长兄,"少与太宗友善",常从太宗征讨,武德年间,累除比部郎中,  相似文献   

3.
吕端,字易直。宋太宗任他为宰相。 宋太宗病倒在床的那段时间,吕端每天陪同被太宗内定为继承人的三太子赵恒去问候太宗的病况。 太宗病危的时候,宫中内侍  相似文献   

4.
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但见沧海茫茫,水天一色,不禁焦急,且生退兵之意。适时,大将薛仁贵请太宗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顿使太宗忘记忧愁。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急忙揭开帐幕,竟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后人将这一策略命名为"瞒天过海"。这不过是兵法上的一个策略。然,抛开万里沙场不谈,在商业上,此策略依旧奏效,且不缺乏经典之作,如北京长城饭店。其巧施"瞒天过海"之计,首瞒记者,再瞒美国驻华大使,然后让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兴高采烈地为其充当了形象代言,一举突破广告经费不足的瓶颈,以极低的付出达到了扬名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当时鲁国许多人都争着买鱼送给他,可是他却一条也不肯接受.他的弟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夫唯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公孙仪说:"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心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公孙仪的意思简单而又明白,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自己才不能要别人送的鱼,因为受了别人送的鱼,就必然会在行为上迁就别人,而在行为上迁就别人,就必然会歪曲法律,歪曲了法律,就一定会受到处罚,到时候自己的宰相职务就要被革掉.免掉了宰相,就没有人给自己送鱼了,再加上没有了俸禄,自己反而不能像现在一样常常买鱼吃了.  相似文献   

6.
小歌 《领导文萃》2010,(2):116-118
<正>身为部下,如何向领导提建议呢?古代谋臣的案例,给了我们无数值得学习的"建言"智慧,值得揣摩。唐朝宰相魏征,辅佐太宗长达17年,进谏数百次,且多被太宗采纳。他的说谏技巧,自有不可忽视的能耐。依笔者看,他的建言多  相似文献   

7.
话说尉迟恭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13,(23):59-62
如果说,唐代活得最明白的大臣是李泌,活得最明白的诗人为白居易,那么,活得最明白的武将,莫过于这位尉迟敬德了。  相似文献   

8.
武玉林 《领导科学》2012,(13):47-49
唐玄宗李隆基是继太宗李世民之后又一位颇有作为的唐代皇帝,史学家们将他开创的"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历来颇受推崇。范祖禹在《唐鉴》中说:"开元之治,几与正观(贞观)。"但是,在他执政的后  相似文献   

9.
<正>西汉时期,汉武帝之雄才伟略在历史上颇负盛名,但到了武帝执政晚期,国家形势却急转直下,整个社会危机重重。司马迁评价说,"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历史地看,西汉王朝能免于"亡秦之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的改革,尤其是吏治改革。治大国如烹小鲜。"最厉害的厨子,不是用山珍海味做满汉全席,而是要把已经串味儿的饭菜给正过味儿来。"汉宣帝就是这样一个厉害的"厨子",面对种种棘手的治理难题,准确把握了改革  相似文献   

10.
江华 《领导文萃》2022,(1):40-42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当代.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时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相似文献   

11.
染指于鼎     
《韩非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当时鲁国许多人都争着买鱼送给他,可是他却一条也不肯接受。他的弟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夫唯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公孙仪说:“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心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公孙仪的意思简单而又明白.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自己才不能要别人送的鱼,因为受了别人送的鱼,就必然会在行为上迁就别人.而在行为上迁就别人,就必然会歪曲法律,歪曲了法律.就一定会受到处罚.到时候自己的宰相职务就要被革掉。免掉了宰相,就没有人给自己送鱼了,再加上没有了俸禄,自己反而不能像现在一样常常买鱼吃了。  相似文献   

12.
在选贤为官的事情上,是人荐还是自荐,魏征的办法有独到之处。最初,太宗这样向自己的大臣提出问题: “我听说,国家太平过后一定要出现大乱,大乱之后一定要出现太平。这是天下气数所定,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在于能得到贤才,并为所任用。  相似文献   

13.
史书中对唐太宗李世民虚怀纳谏有过不少记载。《旧唐书》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群臣道:“人臣对于帝王大都阿顺旨意,不敢违逆,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这时待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诬告魏征包庇犯罪的亲属,太宗让御史大夫(掌监察的官员)温彦博调查,结果并无其事。温彦博对皇帝说:“事虽无存,但空穴来风,都因为魏征不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所以才被人诽谤。他也有可责备之处。”太宗同意温彦博的话,让温彦博转告魏征,  相似文献   

15.
郭灿金 《领导文萃》2009,(14):86-90
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谓群星闪烁,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他们要么是李世民的创业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长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和他们相比,魏征无法不自惭形秽。虽然唐代并不十分讲究门第出身,但出身名门望族依然是可以傲视他人的原始资本。当然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  相似文献   

16.
自己与自己     
正有句俗语:"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当自己突然明白,还有两个自己与自己"对影成三人"之时,那两个自己则相互挟持左右着自己。自己与自己充满了"内心的困惑":一个自己要知足常乐,淡泊致远;一个自己要不懈追求,突围展翼。一个自己像树上的乌鸦,叼着一块肉;而另一个自己则是狐狸,哄骗树上叼肉的乌鸦,花言巧语。一个自己想栽种葡萄,另一个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从谏如流,留下下少千古佳话。 贞观四年,太宗因想修复隋朝建在洛阳的乾元殿,遭到大臣张玄素的反对。玄素在上书中尖锐地指出,这种做法,比起隋炀帝走得更远。太宗  相似文献   

18.
难得糊涂     
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王荣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但是太宗说,不,派人送他们回家。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礼,十分后怕,  相似文献   

19.
记不清何年何月何日了,只记得在《光明日报》有篇文章,谈到唐 太宗怕魏征,唐玄宗怕韩休,宋太祖怕史官,因此得出结论说:即使皇帝,也得怕点什么才好。但封建皇帝位居“九五”,君临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许别人怕他,他自己  相似文献   

20.
进与退、得与失、苦与乐,是人生当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辩证看待和正确处理,对每一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革命军人都是一种考验。辩证看待进与退,确立正确的进退观。看自己多找差距。一位心理学博士曾经感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几十年,一个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做人要有清晰的定位感。"有的同志在成长进步的问题上往往过高估计自己,认为自己什么岗位都能干得了、干得好,一度产生了"两年就想提,三年就该提,四年不提就不正常"的心理误区,从根本上讲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做法,就是做到三个正确看待: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正确看待自己的职务晋升,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