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社会中利益多元化的群体对于名誉权和言论自由的理解和需求是不同的.网络中发表的言论时常伴随着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网络言论包括在互联网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观点.为减少网络言论对他人名誉权可能造成的侵害,网络言论自由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司法实践在规制此种冲突时,应该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则,在民法没有对言论自由做出规定的当下,应按照宪法关于保护言论自由的精神,平衡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名誉权的关系.在具体个案认定时,应区分"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给予网络言论不同的自由程度;此外,对于网络名誉侵权主体和网络名誉被侵权人,应根据两种主体的身份特征、 身份属性对自然人和法人、 公众人物与普通大众、 专业者和非专业者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网络言论暴力是虚拟世界的非理性表达,其法律性质是滥用言论自由权的行为.世界各国(地区)通过强制保护、行业自律、社会公众监督等多渠道对其进行法律控制.我国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缺陷,为网络言论暴力现象的蔓延提供了方便.应当引入网络言论自由权和网络隐私权概念,协调好二者的关系.还要推行网络实名制,将立法形式作为隐私权保护的最低保障,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为行业内部提供基础性的行业管理,构建完善的网络言论暴力法律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争议在美国主要呈现为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权与政府的法律规制之间的平衡问题。1968年的金斯伯格案、1978年的FCC诉太平洋基金会案和1989年的赛博通信公司诉FCC案即是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宪法规则和合宪性审查标准,其中尤其突出了言论传播媒介的特点对于法律分析的重要性。网络时代的言论表达因表达者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言论传播渠道的多元扩展、言论道义责任的弱化等特征,使得作为一项基本权利的网络言论自由权有着不同于传统言论权利的素质。在最新近的雷诺案中,美国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宪法保护方式基本成型,言论自由的保护仍被认为是首要的,网络言论的技术特点必须被纳入到经典的权利分析的模型中,用以决定宪法所容许的政府规制的合理程度。网络言论自由在美国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议题,而始终是宪法第一修正案法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困难不在于如何加强其保护,而在于如何平衡其与相关权益之间的冲突。本文从立法和法理层面探讨了网络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国家查询权之间的关系,力求在平衡各方权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5.
在德国,法律十分重视平衡和保护言论自由,法律对人们言论的规制要受到来自个人名誉、尊严和道德方面的限制。但德国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也有诸多不足:一是德国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有过于宽松之嫌;二是在言词与行为之间没有作出区分;三是德国的基本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着重在民法方面,而没有刑法方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反腐成为公民实施监督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有效打击腐败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如网络反腐中的言论自由权与政府官员的隐私权之间极易产生冲突。如何平衡和协调好网络反腐和官员隐私权之间的关系,保护因网络反腐而受到侵害的官员隐私权权益,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于网络反腐与官员隐私权的协调保护,应坚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和比例原则,并从限制官员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增强公民对官员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等路径保护官员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言论表达的重要平台,但由于网络言论的特殊性,容易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需要重新考量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在理论阐释方面,应严格区分互联网上的一般自由言论与有害言论,最大限度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在实际操作层面,应注重滥用言论自由时相应责任追究制度的构建,明确相关部门主体的监管义务,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利用现代技术对禁止性言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8.
欧洲法院的被遗忘权判决实际上赋予了个人从互联网上撤回、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本质上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拓展。“被遗忘权”引发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论,支持者认为被遗忘权有助于实现个人信息自主,反对者认为被遗忘权有可能威胁言论自由。对被遗忘权的利弊考量应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制度背后的产业利益进行评判。事实上,被遗忘权虽与言论自由有所冲突,但可以通过权利限制机制和利益平衡原则调和。就法律构造而言,被遗忘权主体应当涵盖公众人物,义务主体则应包括网络搜索引擎服务商和网络内容提供商,同时,应构建被遗忘权的权利限制机制。对被遗忘权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中国个人数据保护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网络言论在现实政治环境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双重催化作用下,已成为重要的政治参与力量,并在我国迅速崛起.一时间,人们乐观地认为网络言论自由在打破传统政治束缚,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虽然网络言论表达方式与传统言论表达方式相比存在诸多优势,但当前网络空间内无责漫谈的话语形态不仅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同时也给现实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理性、全面认知网络言论自由并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合理规制,引导其在完善的制度框架和开明的政治氛围下发展进步,对于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政治生态,推进网络民主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完善网络环境下公民的隐私权保护,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人肉搜索"引发的隐私权侵权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肉搜索"极易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人肉搜索"下隐私权保护的限制主要包含公众人物和公共利益两方面;界定了"人肉搜索"各行为主体的侵权责任,"人肉搜索令"发布者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信息搜集者和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提出了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表庭外言论是律师采取的一种诉讼策略,意在通过塑造公众舆论影响庭内裁判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将律师庭外不当言论入刑不仅在刑法哲学上有违谦抑性要求,在法律文本上也存在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等问题.为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中国对律师庭外言论的规制,一方面应通过法律解释、“但书条款”和管辖回避构建防止滥用泄露案件信息罪的三道防线;另一方面应借鉴美国律师协会对律师庭外言论采取的限制与保护并举的规制措施,在保障律师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对发表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言论的律师施以资格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进步与全球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悄然改变。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带来一些隐私侵权问题。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国外主要有行业自律和立法规制两大模式,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研究还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中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对网络环境下各种隐私权侵权纠纷的解决往往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道德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有序发展。我们应借鉴国外主要的网络隐私保护模式,依据网络侵权的主要情形及我国的现状,进一步完善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体系,并辅之以行业自律与道德规制,全面提高政府和公民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13.
思想市场是一个“思想产品”可以自由平等竞争的言论市场。在理想的思想市场中,言论的真假、对错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来,诽谤言论也难以长久生存。但是,在现实的思想市场中,主体的信息发布能力是不平等的,不同能量主体之间的言论难以相互对抗。思想市场主体可以分为:普通公民、公众人物、公众机构、新闻媒体。在对思想市场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诽谤进行认定时,应当考虑不同主体的言论强弱或社会职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标准。在思想市场的观念下,我国对于诽谤可以适当放松刑法规制,而主要由民事的私法途径来处理。我国民事法律在规制诽谤时还可以将主体作出区分,并且对不同的主体作出不同的规定,以平衡保护思想市场的言论自由和公民的名誉权。  相似文献   

14.
美国法上的"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言论自由是美国的传统,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作为网络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得到了美国法律的尊重。以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为依据,通过判例法的发展,美国法院确认了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并为其提供额外的程序保护。美国法院的这种探索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言论自由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表现方式,但是公民在发表言论的同时可能会触犯他人的权利。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限制是现代法治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存在诸多问题,应从宪法条文重构、制定专门法律、加强司法救济等方面完善对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与限制。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对传统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内容和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日益严重.网络著作权保护面临相关网络著作权保护制度缺失、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平衡原则有待确立以及网络著作权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等问题,应当从建立和完善网络著作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撑等方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7.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权利,包括言论与不言论的自由。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建设三个维度上得以体现。但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无限制的言论自由只会导致言论的不自由。因此,言论自由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要受到法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整个法律体系中存在着各种权利,在相互交叉重叠中不免出现融合与矛盾,各种权利的类型不可能得到均等的保护,为此权利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位阶。本文着重从网络人肉搜索的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的矛盾冲突的案例中初步探析权利位阶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善,公民权利的保障水平将大大提高,公民的隐私权将更好的得到保护,这是民主制度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在对隐私权的保护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在传统文化方面上,我们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够重视,社会上存在反隐私的倾向,还有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和通讯信息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人肉搜索),此外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对隐私权的保护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本文从隐私权概念出发,结合现实中存在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保护存在的冲突进行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协调,建立直接保障的方式来完善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网络隐私权的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比较了国外对网络隐私权保护以及基本立法模式。最后,在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构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全面性法律体系,采取立法与行业自律的综合模式作为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