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官员从小接受主张"忠君"、"仁爱"的儒家道德教育,可还是有不少人成为官场腐败的同谋。这个官场到底是什么样呢?对民众来说,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官员来说,盘剥百姓、贿赂上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2.
方志宏 《领导科学》2022,(12):46-49
君臣关系是上下级关系的一种经典形式,君主能否处理好与功臣的关系既是自身功业成败的关键,也是政治生态优劣的典型标志。纵观中国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国之功臣,为国家、为百姓披坚执锐、夙兴夜寐,建功立业,出现了不少君臣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佳话,但也有不少功臣在功成名就之后被统治者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处罚,郁郁而终。他们的事例说明:善待功臣,国之昌盛;误罚功臣,国运衰微。现代企业领导者对待功臣,只有坚持和谐相处、充分信任、善于容人、正向效用、赏罚及时、尊重激励等原则,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点好将、用好兵,带领组织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3.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觐见皇帝。在君臣闲聊的时候,皇帝问勒保: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你觉得在官员中间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回答说: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皇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而显得更加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遮盖;最惨的一种人就是,虽然做了极好的事,但是因为不会说话,反而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孔子教导徒弟的时候还专门设了言语之科哩。  相似文献   

4.
宋国庆 《决策》2013,(6):84-85
从古代幕僚的群体智慧上可以折射出智库的重要作用,在当代同样如此,而智库的建立往往不应分阶层,而要广开言路,用人之所能。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最聪明的人,他们适时地谋权、用权、固权、弃权,有着明哲保身、名垂千古的生存智慧。这群人就是古代幕僚,他们整体上可看做是官场智库,一面忠心服务于主子,一面出谋划策开启官智,在关键的历史幕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很多官员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官运、财运寄托于上天和神灵的庇佑。奸佞、贪浊的官员,因其内心空虚无聊、忐忑不安,对前途毫无自信,故对鬼神之事尤其迷信。古代官场禁忌多出门之前翻历书,选日子,乃是古代官场普遍现象,今人不会觉得奇怪。不可思议的是,古代官员接到任命,前去上任,要避  相似文献   

6.
古代幕僚的群体智慧折射出智库的重要作用,在当代同样如此。智库的建立往往不应分阶层,而应广开言路,用人之所能。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最聪明的人,他们适时地谋权、用权、固权、弃权,有着明哲保身、名垂千古的生存智慧。这群人就是古代幕僚,他们整体上可看做是官场智库,  相似文献   

7.
古代官场波诡云谲,险象环生,多少文武名臣遭人构陷,不得善终,令人扼腕.涉足官场的人,防范风险是必要的,谨慎从事也很重要.但很多官员从消极方面吸取了前人仕途蹉跌的教训,或从此谨小慎微,或变得世故圆滑.老官僚告诫新科进士,做官不能直心肠很多官员都懂得,要立于不败,就要穿几套盔甲,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不能让别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  相似文献   

9.
白丁 《领导文萃》2010,(16):87-90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  相似文献   

11.
正口蜜腹剑——人前与人后的两面古代官场两面人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唐代的李林甫。开元二十三年(735),李林甫被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张九龄同朝为相,一年后又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3)病逝,是唐玄宗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排斥异己、阻塞言路、独断专行的恶迹可谓罄竹难书。这一点,其实唐玄宗自己也心知肚明。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逃至四川,有一次和给事中裴士淹点评即位以来所任宰相,当  相似文献   

12.
白丁 《决策探索》2010,(4):68-70
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二十八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个二十八岁的青年干部得到如此重任,当时的人在惊讶之余,不免要对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浮想联翩。一打听,果不其然,原来小文是当朝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潞公文彦博家的六公子。  相似文献   

13.
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二十八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  相似文献   

14.
<正>新官上任,自古有题对联以明志的传统,留下不少佳话。南宋有个叫余玠的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横批是"靠实功夫"。对联表明余玠肩负重任,脚踏实地,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和意志。余玠还设立招贤馆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但因为事务繁忙,有时需要来访者略等,便在门  相似文献   

15.
<正>在封建社会官场中,大官有圈子,中官有圈子,小官亦有圈子,可谓有官必有圈子,圈子与圈子之间相互交叉,构成了封建时代独特的官场圈子文化。这些圈子文化是如何构成的呢?笔者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发现封建社会官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拉帮结派,形成官僚既得利益圈子,即连宗、拜把子和拜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帝王托孤安排多以悲剧收场,主要有集权制下皇权相权失衡、托孤大臣争权夺利、缺乏安全保障机制、缺乏灵活高效处理与皇帝关系的手段以及托孤大臣与复杂政治环境不匹配等五个方面原因。以此为鉴,现代商业帝国在代际传承方面,应突出"托孤"人选的才能标准,重点考察"托孤"人选的权变领导能力,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怀有适当的宽容和感恩之心,引进职业经理人或信托制度。  相似文献   

17.
帝王托孤安排中包含着人员交接和权力转移问题,蕴含着班子配备和接班人选择的普遍规律。古代帝王托孤悲剧对现代企业继承与交接的鉴戒在于:注重代际交替的和平传承;适应新形势,建立权力转移机制;民主交接,完善人才优选机制;淡化家族色彩,注重群策群力;深刻认识权力交接内涵,依靠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言:相由心生。并且,古人还常常把人的相貌同命运挂钩,民间所谓的"算命先生"也总拿人的相貌来说事,用来"推算"人的富贵吉凶,以及命运走向。其实,古代官场也很在意为官者的相貌。中国古代对皇帝的面相都极其称扬,所谓的"帝王相"隆准龙颜,指的是鼻子丰隆,准头齐,鼻梁挺直,即是"龙相"。最典型的"龙相"被认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吴晗的《朱元璋传》  相似文献   

19.
觥筹交错,礼尚往来。有人会抱怨世风日下,或许赞叹其与世俗接轨。但不可否认,应酬已经成为了办公室的入门哲学。渐渐地,办公室应酬更是向着一门艺术的方向进军。然而,追根溯源,在古代,人们早已有了这样一门艺术,古人居庙堂之高,勤勤恳恳的同时,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俗礼应酬。今日读来,两相应和,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觥筹交错,礼尚往来。有人会抱怨世风日下。或许赞叹其与世俗接轨。但不可否认.应酬已经成为了办公室的入门哲学。渐渐地。办公室应酬更是向着一门艺术的方向进军。然而.追根溯源,在古代,人们早巳有了这样一门艺术,古人居庙堂之高,勤勤恳恳的同时.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俗礼应酬。今日读来,两相应和,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