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论丛     
正领导干部要知畏惧、懂规矩、敬法纪李汉华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严以用权,就是要按照党纪法规的要求,把岗位职能职责履行到位,做到不违规、不逾矩。一要常怀敬畏之心,做到行之有规。对手中的权力,要常怀敬畏之心,淡泊名利、坦然处之;当然还要自觉筑牢慎权的"防火墙",严防"牛栏关猫",使权力运行有边界、有约束、受监督,任何时候不搞特权、以权谋私。二要常怀律己之心,做到用之有度。一方面要充分  相似文献   

2.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人了歧路.  相似文献   

3.
<正>要敬畏历史。只有敬畏历史,才不会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去搞"短期行为""政绩工程",不会去干"发祖宗财,断子孙路"的"一锤子买卖",也不会去干"崽卖爷田不心痛"的蠢事,而是放眼长远、科学发展,干一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事。  相似文献   

4.
<正>在领导与管理运筹决策方面,中国古代"道"的哲学(本文称"道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特别是在"用势"方面,中国古代各流派战略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其高深的论述。《孙子兵法·势篇》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道学中的"任势",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用势",是  相似文献   

5.
良吏多,能亲民,上下就和顺,政治就清明,这是汉唐之世治理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汉唐之世多良吏,他们是治世的能臣。所谓"能",不是指执法严苛、峻刻,而是指顺应民意,施政宽和。"治民所以便民",凡利民者行之,凡害民者去之,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受惠的百姓在良吏们离任后,仍感念不止,正如史书上写的,"所居民富,所去见思"。以理乱绳的耐心治理"乱民"汉宣帝时,勃海郡(辖境包括今天津  相似文献   

6.
学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语文教师应具备这样几个"善":"形善",衣着得体而端庄,具有语文教师的"范";"心善",有渊博的语文素养,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独特的人格魅力;"言善",善于用文学的语言解读文本,用高超的语言艺术驾驭课堂;"行善",有"好读书"之"行",有"好口才"之"行",有"善写"之"行"。只有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只有我们的语文老师各方面都美好了,才有可能塑造学生的美好。  相似文献   

7.
"少不了之人"固然是组织事务处理中的主心骨、定心丸、攻坚者与联结点,但"单枪匹马"反映出中坚力量薄弱,"无出其右"则隐喻继承发扬不足,"一枝独秀"说明组织功能弱化,"众望所归"显示被动依附思想。领导者要想既充分发挥"少不了之人"的突出价值,又避免"支点"风险,就应对这类人才用之有"度",即安排有度、任用有度、责任有度、权限有度;用之有"略",即以"队伍"代"个人",均分"宠爱",权力制衡;用之有"谋",即以"少不了之人"激励后来者模仿、赶超,保证后继力量成长和组织应对能力提升;用之有"疏",即以有意疏远而维护领导权威、培养新人。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党员干部,关键时刻敢不敢碰硬、能不能坚持原则,是对党是否忠诚、贯彻号令是否坚决、政治上是不是"明白人"的直接体现。有些党员干部自称政治上明白,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但一到较真的时候便"口是心非",担心"伤和气、影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同志在讲话中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笔者认为,这三个"敬畏"互相补充,完整统一.其中,敬畏历史是关键、是主旨.百姓生活在历史里,历史是经,百姓是纬,共同构成了人类发展的长河.人生本身就是历史,是一个人的历史,是短暂的历史,无数个人生积累成大历史.  相似文献   

10.
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学深、悟透、讲好,最终要求是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如果没有"行",那么学非真学,悟是空悟,讲是白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贵在知,重在行。只有准确地"知",科学地"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在深刻认识世界中更好地改造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不  相似文献   

11.
筱陈 《领导文萃》2014,(18):125-125
正人当怀揣敬畏之心。细品"敬畏"一词,敬是畏的前提,因敬而生畏,畏在敬之中。敬发自于内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一个人,敬什么,看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价值取向。敬畏之畏,是自觉之畏,是基于崇敬、尊敬后生发出的畏惧,敬到极致,畏也到了极致。当我们谈到一些人物,心中自然会生起敬畏之心,那是因为这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着人们,这种的人格魅力外化成为了一种感召力,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让人在崇敬中透着畏惧。人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坚守民本、清廉和实干的高尚政德,具体体现为深怀民为国本、强国富民、忧国不谋身的济世情怀,做安贫乐道、知足常乐、涵养正气的自律达人,做勇担责任、悲天悯人、知行合一的浪漫实干家。苏轼对优良政德的坚守启示我们:新时代更需涵养政德,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做到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让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要抓住"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正>"食君俸禄,担君之忧。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行其责",古人将其列为处世之根本、为官之信条。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更需秉承品德为首、勤业为本、廉洁为根,要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惶恐之心,以全心全意的工作态度,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让人  相似文献   

14.
正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需要很长时间,但倒下去可能就在一夜之间。所以,领导干部从政要有底线思维,要心存敬畏,戒奢戒贪,优先解决好思想意识问题,要牢记"四慎",守住廉政的底线。一、从政之始要"慎初",牢记"轿夫穿新鞋"的警示作用很多大贪官、老贪官其实在从政之初并非都是贪官,都经历了一个从小贪到大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因为贪污受贿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与老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北京大学"永 远的校长",蔡元培之 值得不断追怀,在于其 一举奠定了这所大学 的基本品格。百年中 国,出现过无数英雄豪 杰,但要讲对于北大的 深刻影响,至今没有可 与蔡校长比肩者。时至 今日,蔡元培之出长北  相似文献   

16.
正"悔过"有两种:一种叫"前悔",就是对自身尚未形成或已形成的"错""过",防之、戒之;另一种是"后悔",大肆贪污腐败,在入狱时,出现"悔恨"性的"后悔"。"前悔"与"后悔"既对立又统一。不"后悔",必"前悔";有"前悔",无"后悔";强化"前悔",杜绝"后悔";是否"后悔",取决于"前悔"。这就是"前悔"之甜与"后悔"之苦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自我的好人缘,部分领导干部往往容易陷入充当"好人"的心理误区,放弃底线原则而过度追求平易近人之名,刻意维系表面一团和气。工作中更是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消极回避,凡事得过且过;圆滑世故,毫无担当精神;明哲保身,失去必要权威。想要避免领导干部异化为"好人",就必须原则优先、遵循制度,从严治党、严格执纪,公私分明、把握尺度,以理服人、以德树威。  相似文献   

18.
决策者说     
《决策》2008,(10):7-7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相似文献   

19.
部分领导干部信仰丧失,用权任性,言行肆无忌惮,对党纪、国法、道德及社会评价毫无敬畏。丧失敬畏之心会造成领导干部信仰缺失,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责任缺失,污染政治生态;独断专行,损害党的威信;骄奢淫逸,败坏党的形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人民立场,对党的事业负责,敬畏党性、品德、责任、能力、作风、法纪,才能树立正确的敬畏"靶标"。因此,要对领导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加强"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畅通监督渠道,让领导干部养成在阳光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今中外经典名作的产生,都离不开作家对相关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离开了"生活的真实",是谈不上"艺术的真实"的,遑论成为传世的精品名作了。屈原有了和楚怀王的矛盾与亡国的忧患,就有了《离骚》;杜甫有了安史之乱中的痛苦流离,就有了《北征》、"三吏三别";施耐庵深入崇山峻岭攀树观虎多日,就有了"武松打虎"的精彩篇章;曹雪芹有了大家族的破败之痛,就有了《红楼梦》;鲁迅请人讲"押牌宝""推牌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