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崧  申红梅 《领导科学》2023,(3):95-100
基于对TOE分析框架的改进建构TOE-D模型,分析数据解构、技术驱动、组织变革和环境优化对推动实现中国特色数字善治的作用机理。数字善治的中国本土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式,具有技术性、组织性、环境性和数据性。数字善治本土化的数据逻辑在于从政府—市场二元维度配置数据资源,解决数据垄断问题;T-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技术逻辑在于推动政府管理技术变革,催生数字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全过程,推进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全新合作;O-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组织逻辑在于驱动组织结构从科层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实现对内数据共享和对外数据开放;E-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环境逻辑在于转变法律向度,向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建共享的双重空间法治转型,同时优化制度环境,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入推进信访法治建设和信访制度革新的核心要义。制度引领与治理嵌入是新时代党全面领导信访工作的两条逻辑主线。在制度引领上,应密织党全面领导信访工作的制度网络,坚持党内立规和国家立法并重、"硬法"规制与"软法"补足并用,将党的全面领导入信访之"法"、入信访之"规"。在治理嵌入上,应优化党全面领导信访工作的治理格局,秉承党建引领和法治保障并举,将党组织和党员置于信访"网络化管理"和"网格化治理"的各个领域和不同环节,将党全面领导信访工作的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其服务民主治理和风险治理现代化的突出效能。  相似文献   

3.
在"情境—目标—策略"分析视角下,基层政府对社会组织的领导逻辑表现为三重逻辑,即面向社团协会的以合法性与关系性策略为主的权力逻辑、面向专业社会组织的以过程性和任务性策略为主的效率逻辑以及面向民间和社区社会组织的以参与性和建设性策略为主的治理逻辑。基层政府对社会组织领导的逻辑限度要求预防领导过程中的价值偏差和"赶超"思想,规避过度控制和社会组织工具化现象,坚持公正和共进原则,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公共治理实践中,地方政府领导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普遍存在于现实政策议程体系之中并直接影响着政策工作的设计与执行。数字治理语境下,地方政府领导注意力融入了网络化现实治理成分,不仅受到职业晋升、财税激励与问责压力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同时非正式关系、领导任期不连续、领导注意力碎片化等非制度性因素同样也影响着领导注意力的实际分配。由于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治理问题复杂性、治理工具多样性与治理流程敏捷性,领导注意力分配呈现出非连续性与碎片化等特征。为此,需要从发挥制度引领优势、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和理顺央地关系等层面来培育领导注意力公共理性,提升领导干部注意力和优化领导注意力分配方式,为合理公正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领导注意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是达成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重要基础。从制度的维度来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依据、内涵和目的等方面,都是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不是接受西方国家的政治理念和话语体系,绝不是西方化和资本主义化。从治理的维度看,我们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是在政治和法治意义上使用,它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吸收了西方"治理"概念的有益成果,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从现代化的维度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不是"第五个现代化",而是从制度和制度执行力层面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基层治理过程中的政民联通碎片化、权责观念碎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和事务管理碎片化问题,需要通过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加以解决,但这并非简单的"互联网+政务管理",而是涉及数据资源使用、数字思维构建和数字管理模式架构一系列问题。应将数字技术深度运用于权力整合层面的条块关联、利益主体层面的多元统一、实施操作层面的数据整合、运行机制层面的效应叠加。  相似文献   

7.
企业生命力是否旺盛,关键是管理,而管理的关键在人才。选才准确、用才合理、留才真诚则是领导管理人才的第一要务。简言之,企业领导只有"理才"有方,"生财"才能有道。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肖建义 《领导科学》2020,(8):112-114
从单位生命周期看,单位发展要经历寡头治理、计划治理、市场治理和共建共享共治治理等模式。治理模式转型会对领导权威产生"破""散""卷"三重冲击。未来重塑领导权威可从提升领导素养、重构治理机制、建构非正式权威三维进路出发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型领导模式的共享领导和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共享型社会治理,二者在理念、方式和目的等方面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共享领导倡导组织绩效共享、分权参与、责任共担,这分别对应着共享型社会治理中的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研究共享领导与共享型社会治理的关系,尤其是在共享领导视域下从愿景描绘、权力共享、责任共担三方面探析共享型社会治理绩效提升路径,有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会来事"在职场中通常有两层截然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下属可充分理解领导意图,且行事全面周到,这是带有褒义性的赞赏;二是指下属善于"钻研"领导心思,能投其所好并深得领导欢心,这是略带贬义的行为评价。对于年轻干部而言,作为刚刚被提拔的新人,能否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上级领导的意图将直接影响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但在揣度的过程中又该如何把握"领会"的度呢?如何在思想上、行动上与领导保持同步,成为工作中"会来事"的实干者而非溜须拍马之辈?这些  相似文献   

11.
微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领导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单位微观治理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导理念的革故鼎新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领导越来越难当,下属越来越难管,其实质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以及价值观、利益观多元化的不断冲击下,传统的领导理念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本文试对微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领导理念创新问题进行探讨。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是对过去改革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精细化本质上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用现代要素逐步改造传统要素的过程,从而实现"五治"合一,其中,共享共治是关键,良法善治是目标,规范自治是主题,人权法治是保障,人文德治是基础。同时,社会治理精细化又是利益诉求多元化与失范性、社会问题复杂化与敏感性、治理模式传统化与不适性、战略导向现代化与延承性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组织体系,旧体制下治理的各方之间缺乏合作意识,人们只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项目和目标展开合作,分担责任,而不可能围绕着共同的事业开展合作,而新的合作治理体系需要责任共担、利益分享。合作治理是与治理者的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领导者要超越传统的单一机械式的领导模式,代之以有机领导、关系性领导、积极领导与诚信领导等模式,进而在整个治理体系中造就一种支持性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宋君  沙巨山 《领导科学》2022,(10):120-123
数字治理是在现代社会中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治理方式。数字治理到智慧治理的演进逻辑,既包含技术视角中“数字化”到“智能化”的目标期望,更蕴含着社会视角中“智能化”到“智慧化”的价值期待。但要实现数字治理向智慧治理的转变和升华,必须对“数字至上”和“数字依赖”、数字“形式主义”和数字“官僚主义”、“数据鸿沟”和“信息孤岛”等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管控,并做到形式与实质统一下的形神兼备,立足于社会公共利益下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最终形成智慧治理的良好社会生态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杨浩  杨来胜 《领导科学》2020,(6):107-111
"微领导"是组织利用社交网络媒介,通过信息共享和互动进行的社交化管理活动。当前,组织管理正逐步实现从依赖科层网络的官僚制模式向依赖社交软件的"微领导"模式转变。影响"微领导"效果的因素有感官、情感、价值、信息、沟通、考核、学习、稳定、便捷等。组织在工作中需要重点加强"微领导"的稳定性和价值建设,完善"微领导"的信息内容和沟通方式,适当改善"微领导"的便捷性、感官性、情感性和学习性因素,避免对"微领导"的使用进行强制考核。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不断紧跟信息技术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强化政务活动数据、算力、算法、场景的要素融合方面不断做出新的探索,呈现出数据赋能条件下政务活动的全流程、全领域信息化,政务服务呈现出更简洁、更精细、更精准的发展新动向。但在看到数字政府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与底层技术和理念逻辑之间日趋密切的关系,探索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底层逻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具体而言,要以数据表征同构性研究为基础,探寻行政管理流程的数字化过程、数据表征的同构性特征和数据治理的同构处理机制,夯实数字政府信息化建设根基;以算法规制耦合性研究为重点,了解算法规制的作用原理、算法治理的耦合性特征和算法治理的运行机理,明确数字治理建设原理;以算力增长同步性研究为目标,通过提升算力来提高数据表征程度、算法治理效率和数据挖掘深度,明晰数字技术发展导向性;以数字孪生互构性研究为目标,了解数字场景的特征、数字孪生政府的运行机理和数字孪生政府的再入性意义,凸显数字场景的再入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丹彤 《决策与信息》2008,(10):120-121
强调手法是修辞中的一种。英语中的强调主要用"It"引导的强调句、倒装、双重否定和词法等来表达。适当并准确地使用强调手法可以提升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转型是基层社会治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了数字弱势群体,加剧了"数字鸿沟",增加了数据信息安全风险,使社会排斥从真实的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造成政务服务和基层治理的盲点,导致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出现系统性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字科技复杂特性、社会内在结构缺陷、虚拟空间秩序紊乱、社会治理创新不足的共同作用。对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制定全域信息无障碍建设规划标准和行动方案;坚持传统服务与科技创新并行,做好关键场景和主要业务的适老化政策设计和规划;加强数据治理和个人信息保护,完善数据社会化共享闭环管理体系;优化数字资源公共产品供给,加强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19.
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是新时代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的关键路径,是加快推动精准社会治理、高效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是全面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要树立数字意识和思维,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建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软件基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体化数据平台,构筑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硬件保障;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推进数据共享赋能行动,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树立数据安全底线思维,完善多元协商机制和治理路径,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数字治理在城市政府善治中的体系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数字治理的一般概念数字治理(digitalgovernance),也叫电子治理(electronicgovernance),是产生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之后的概念,是数字时代全新的、先进的治理模式(VikasNath,2003)。数字治理,广义上讲是指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整个社会运行和组织的形式,这包括对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综合治理;狭义上讲是指在政府与市民社会、政府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在政府内部的运行中应用电子技术,易化政府行政及简化事务的处理程序,并提高其民主化程度(MichielBackus,2001)。本文结合城市政府治理问题,主要针对于狭义的数字治理来展开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