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责任担当,在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成色足、亮点多的成绩单,谱写了乡村振兴邮储样板的"四川篇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商务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专项扶贫在减贫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研究商务扶贫演进与发展历程,然后进行四川商务扶贫脱贫攻坚实践与经验总结,分析商务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薄弱环境和问题,从保持商务扶贫和商务帮扶平稳过渡、提升商贸流通能级、扶持就业帮扶、促进国际开放合作、拓展能力方面等五个方面提出商务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机制,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商贸流通领域提供实践样本和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中存在着高减贫速度与低减贫质量、干部扶贫能力应然要求与实然状况、农村干部劳动付出与实际收入倒挂等突出的现实矛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精准扶贫考核中增加"脆弱性脱贫"识别指标,立足乡村资源提高扶贫项目执行力,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可以有效化解精准扶贫中的突出矛盾,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光伏扶贫作为绿色减贫的一种,是光伏发电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是我国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按照传统的仅依靠政府补贴的模式,光伏扶贫不具备长久性和可持续性。要想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就必须创新光伏扶贫的商业模式。将共享经济理念引入到光伏扶贫中,一方面利用该理念可以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拓宽贫困户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利用该理念不仅可以增加光伏电站的利用效率,而且较低的内部电价能够让买卖双方获利,从而提高社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因此,本文研究构建一种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光伏扶贫新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创造减贫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委托代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为指导,以精准扶贫实践中“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委会、农户之间的三层委托-代理框架,梳理了精准扶贫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行为选择,分析了精准扶贫实践中精英俘获、贫困人口福利依赖、“数字脱贫”等道德风险问题的形成机理,并从激励相容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规避措施,以期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模式过于注重完成脱贫任务,而忽视了在扶贫过程中注入人文理念的因素。其具体表现为:帮扶过程中缺乏对贫困户的人文关怀,精准识别过程中缺乏人文维度指标,贫困文化导致的“等、靠、要”思想,农村精神空心化的难题,以及对扶贫干部的包容理解不足等。基于此,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要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治理理念;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怀与职务晋升激励;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破除农村空心化难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7.
村民驱动型发展:精准扶贫法治化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世行CDD项目为典型代表的村民驱动型发展或许是精准扶贫法治化的一种新模式,其身上特有的"法治基因"高度契合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推进精准扶贫法治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坚持脱贫攻坚与深化乡村治理同步推进,确保精准扶贫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二是坚持充分赋权与强化监管服务有机结合,确保在商谈协作环境中实现精准扶贫。三是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法引领村民实现自我发展和精准脱贫。四是坚持完善乡村治理运行机制,依法保障村民在乡村发展和精准扶贫上的话语权。五是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的核心理念,调动其参与乡村治理和精准脱贫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蒙媛  陆远权  陈莉 《管理评论》2024,(1):236-250
基于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调研数据,本文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对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农户家庭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就消费结构而言,精准扶贫政策使脱贫农户家庭居住和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例提高,而教育和医疗支出占比降低。就消费类型而言,精准扶贫政策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均有提高作用,生存型消费作用突出。就扶贫政策而言,产业就业扶贫政策作用最大,而保险扶贫政策作用最小。通过分位数回归、安慰剂检验等方法检验,上述结论仍成立。(2)异质性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地区、民族和收入的脱贫农户家庭消费有明显差别,其中对湖南省、少数民族和低收入脱贫农户的刺激作用最大。(3)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和脱贫边缘户这三类特殊家庭,他们通过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就业扶贫等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政策综合发力,家庭消费水平得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本文旨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9.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创新举措。脱贫攻坚有效破解了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缺失、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长效发展机制不足等农村基层治理难题。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推动了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治理模式、治理队伍的现代化。脱贫攻坚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户的权利匮乏问题,推动了农村基层依法治理的有效落实,健全了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乏力现象严重影响到乡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权利与意识,导致我国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践仍然存在"政府主动,贫困居民被动"等问题。要真正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最根本的就是要实施旅游增权,巩固提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在增权视角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参与机制应在参与决策机制、参与经营机制、参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强优化。在后扶贫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参与机制的优化既需要当地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全面增加相对贫困居民在旅游精准扶贫各环节的决策权、经营权与考核权,又需要相对贫困居民的不懈争取、积极参与和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1.
<正>产业是稳定脱贫成果和持续增收的关键之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动力。如何下好产业发展“关键棋”?洪雅县在“联”字上发力,紧紧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创新探索“脱贫户+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模式,推动市场主体与脱贫户利益联结、抱团发展,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产业振兴作为带动人口最多与可持续性最强的益贫模式,应以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最为良好的脱贫平原地区为“牛鼻子”,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长期性与有效性,提升益贫产业的结构效应、扩散效应与带动效应。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脱贫平原地区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分区衔接进行现实考察,将发展现状、主要障碍与衔接路径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针对性的结论建议:应细化体制机制、强化分类治理、创新衔接方式、提高帮扶效应,加快实现产业振兴的内生可持续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底气。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涉藏地区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群众收入与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产业扶贫"造血"取得一定成效;融资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绿水青山筑起脱贫致富之路。但同时,涉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地区间差异明显;农村金融机制创新不足,协同发展困难较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涉藏地区乡村振兴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依托,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内生发展能力;把握绿色发展方向,推进产业扶贫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衔接;重视生态保护,实现地区绿色发展;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注重西藏与涉藏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英 《经营管理者》2022,(12):102-103
<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我国农村改革中重大制度创新,2021年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作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部署要求。因此,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有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持续增收,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本文以X省为例,探讨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党重要使命,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概念,作为旅游大省的四川,多年来积极响应、深入实践,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在部分偏远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降低了旅游扶贫精准度。本文通过对四川偏远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的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偏远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助力我国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16.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使线上商品交易大众化。直播营销模式具有时效性、互动性、推广性,较容易实现农产品的交易,并提升乡村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这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销售模式,对疫情后的复工复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产品直播营销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完美契合了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的针对性要求。研究如何借助直播新媒体结合区域特色实现乡村振兴,构建完善的乡村振兴体系,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直播带货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调查项目,采用访谈、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等调研手段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辽宁省乡村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更好地在乡村地区发展直播带货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进入平稳转型阶段。后扶贫阶段的相对贫困已经转变为多维度贫困、发展型贫困,并具有长期性、脆弱性、动态性等新特征,为此,应全面厘清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以及现实逻辑,着重从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发展韧性、强化扶贫产业功能以及注重发展的平衡性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郭敏 《决策》2022,(6):46-49
<正>“准确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落实重点任务,用心用情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推动乡村振兴上台阶、上水平。”市县区同步为“好”,市本级连续三年为“好”。这是铜陵市在2021年度安徽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考核中获得的成绩,亦是对铜陵努力付出的肯定。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铜陵全市上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转向振兴新征程。与“好”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19.
代正光 《领导科学》2021,(2):107-110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从以解决绝对贫困为主要任务的精准扶贫向以缓解相对贫困为主要任务的乡村振兴转变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紧迫。相对贫困的县域即"贫困县",在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从生存能力到发展能力的任务转换、从静态缩减到动态扩大的对象变化、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的方式转变、从点状扶持到块状服务的政策取向等政策性困境,转变的迫切需求与现实惯性之间的矛盾使"贫困县"易陷入转型之痛、资源之困、策略之变、方式之难等实践性困境。因此,"贫困县"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须从目标、策略、标准、结构、制度五个层面建立起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克服"贫困县"在继续开展深度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相似文献   

20.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通过教育精准扶贫,确保贫困家庭学子人人能上学、上好学,同时帮助贫困户树立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教育扶贫工作上,恩阳区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精准要求,取得了一定成效: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突出精准,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控辍保学,义务教育有保障;教师挂联帮扶,助推脱贫攻坚;立足乡村办学,因材施教育人。但该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仍存在着乡村教师队伍质量难保障、贫困户思想怠惰等问题。在今后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切实抓好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的过渡与转变工作。一方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教师扎根贫困地区的决心;另一方面,扶贫更扶志,拔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劣根。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贫困退出能巩固、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