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施彦端是否施耐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江苏兴化和大丰县分别发现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氏家簿谱》,我认为对于解决《水浒》作者之一的施耐庵是否即施彦端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试陈管见于下,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一)这里首先要研究的,是《施氏家簿谱》的可信程度.《施氏家簿谱》扉页有"中华民国七年桃月上旬吉立"、"十八世释裔满家字书城手录于丁溪丈室"的字样,可知其为一九一八年释满家的钞本.视其纸质墨色,也确为好几十年以前之物.《谱》中载有《施氏长门谱序》、《故处士施公墓志铭》以及施氏世系.  相似文献   

2.
李从军先生提出了李白卒于广德二年(764)的新说。兹补证如下: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闻命之后,君亦逝矣”二句说明,李白是在听到广德二年代宗任命他为左拾遗的诏令之后去世的;唐代著名画家韩干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作画重视“逼真”、“形似”。他所作的《李白封官图》是广德二年李白受命为左拾遗时的“新闻画”  相似文献   

3.
以民国时期珍稀山东峄县《武氏族谱》、山东无棣《高氏五修族谱》、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为研究对象,对这四种家谱文献的作者、始祖、始迁祖、修撰过程、内容等进行综合考释。  相似文献   

4.
苏斋 《山西老年》2011,(3):22-22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的作品备受追捧。 1917年,吴昌硕的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吴昌硕委托他一位姓陈的朋友从简办理丧事。除几位同道挚友和施氏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吃了一顿豆腐饭后,就命儿子扶施氏灵柩返回故乡,葬于安吉县鄣吴村附近的风麟山上。丧事过后,那位姓陈的朋友交给吴昌硕一份奠仪单。吴昌硕接过一看,不觉惊得:  相似文献   

5.
陈瓘主要活跃在宋哲宗、徽宗朝,对当时的政治和学术影响深远,但因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屡遭曾布、蔡京等权臣打击,一生颠沛流离,官职不显,致使今日流传的陈瓘基本史料和作品多有讹误。以《四明尊尧集》《宋陈忠肃公言行录》等基本史料为基础,得出结论:陈瓘生于嘉祐二年(1057),卒于宣和四年(1122),是陈渊之叔父,而非叔祖父。另外,关于陈瓘作品还存在讹误:《吴江作》(又作《鲈乡亭》)《垂虹亭》《送侄刚胜柔诗》三首诗分别为林肇、王禹偁、邵雍所作;《代舅曹使君知筠州谢表》《代仓部知吉州谢表》《代仓部知池州谢表》《代叔父知南安军谢表》四篇表文乃吕祖谦所作;《代贺皇太后生辰表》《代贺明堂礼毕表》二文乃秦观作品。  相似文献   

6.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落,该村落的蒙古族群众以部姓村民为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认部氏族人的蒙古族身份到21世纪初期成立民族村以及民族村的持续发展中,《部氏族谱》先后充当民族身份确认的重要依据、民族村的标志性文化。《部氏族谱》在自我与他者互动情境中被赋予各种意义以及层累地续写,深描并阐释《部氏族谱》及其相关事件,对于深层次了解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本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覃氏族谱》初探李凤姣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土家族人口137.9万多人,占总人口的38.37%,而土家族中又以覃、田、向、黄、唐等为强宗大姓。研究《覃氏族谱》(以下简称《覃谱》)对于研究土家族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利川市档案馆收藏的《覃谱...  相似文献   

8.
白驹是江苏省大丰市境內的一座千年古镇,她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黄海之滨的范(仲淹)公堤上,而施耐庵的鼎鼎大名却让这颗明珠更加璀璨。清代乾隆年间,施耐庵十二世孙郑奠邦和十三世孙文灿、美如捐资在白驹镇兴建了以供奉施耐庵为始祖的施氏宗祠。施祠前后三进,旁有偏殿,内设茶坊、书坊,供艺人说《水浒传》。不幸施祠后来毁于抗日战火。  相似文献   

9.
施琅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从地理环境的分析入手 ,从国家的安全环境着眼 ,深刻揭示了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台湾与祖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关联性、台湾对国家安全环境的影响 ,表达了留守台湾坚定不移的战略决心。国家安全环境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 ,地理是影响战略的永恒要素 ,所以 ,施琅的《恭陈台湾弃留疏》对维护台湾与祖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论’‘矛盾论’导读》评介施国胜陈福雄主编的《‘实践论’‘矛盾论’导读》(下称《导读》)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卡恩才、施国胜)。全书以朴实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新颖的见解、科学的态度,分析和阐述了《实践论》、《矛盾论》(下称“两论”)...  相似文献   

11.
宁波东乡下应街道的史氏、陆氏,乾嘉时期开创了家谱的编纂。开创家谱编纂的是族中读书人,如秀才,甚至举人,尤其是塾师。两村开始由族内人员承担编纂工作,晚清始聘请职业谱师或著名学人来主持宗谱编纂工作。史氏、陆氏家谱开始多为稿本、抄本,晚清以后开始有印本,印刷数量有限,这是保密意识所致。两族形成家谱编修传统后,坚持续修达六次。民国后期的家谱编纂,在外经商的村人参与了编纂,体现出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家谱、宗谱,古代称之为谱牒,今也称作家谱档案。家谱档案资料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该重视家谱档案的修篡、保护和利用。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通过对宁波史氏、楼氏两大家族的研究,就利用家谱档案解释这两大家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施氏家族族谱以及墓志资料的分析,发现施耐庵和施让之间存在世系缺失,施彦端和施让之间传承清晰,施述元的生卒时间和施彦端基本吻合,结合古人名、字关系分析,得出施述元即施彦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往词学界虽然认定赵长卿是宗室词人,却未详其世系。根据明代王玺、程三省万历14年(1586)刊本《南丰县志》和清代卢嵩、朱若炬乾隆30年(1765)刊本《南丰县志》考证:赵长卿名师拱,秦王赵德芳一系,太祖八世孙。  相似文献   

15.
明人贺复徵编《文章辨体汇选》录有一篇《水浒传自序》,文字与金圣叹评本《水浒》施耐庵“原序”相同,但多出“元施伯雨”的署名。按《文章辨体汇选》体例,这意味着施耐庵就是“元施伯雨”。笔者考证,这篇《水浒传自序》很可能源于金圣叹评本《水浒》,但相反的可能性也无法排除;施耐庵是否“元施伯雨”,则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而《水浒传》“施耐庵的本”则有可能不是小说而是剧本。  相似文献   

16.
衡山赵氏家族的崛起,很大程度上缘于同权相史弥远的密切关系。官方史书中出于为贤者讳的目的,刻意淡化了史弥远在赵氏家族兴起中的作用。赵方执掌荆湖长达七年,成为史弥远掌控地方的重要工具。不过,赵方在京湖的长期经营也引起了史弥远的警惕。赵方死后,史弥远不失时机地将其子赵范、赵葵以及其他许多部属调离京湖,消除了赵氏家族在荆湖的根基。史弥远对赵氏一族的驾驭体现出既用且防的鲜明特点。此外,从对赵方的任用中可以看到,史弥远在用人上既有任人唯亲的一面,亦有选贤任能的一面,这当构成了其得以长期专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楚传统宗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遭遇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口府城地区各种传统宗族活动如祭始祖、修族谱、建祠堂等的考察,来探讨复兴宗族的新结构与新功能。本文认为,始祖墓祭应当被视为是当代宗族复兴的另一个标准,或者说是一个起点。在宗族组织重建过程中,原有的宗族组织结构已由宗族血缘团体扩展为同姓团体,而且内部成员行动逻辑也出现精英与一般大众的分化。在修谱过程中,长辈与晚辈的修谱动机也出现"公"与"私"的分化,而且新修族谱也呈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点。在祠堂修缮过程中,祠堂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形式化"的整合,即外联作用的拓展与内聚性作用的弱化。最后,本文考察了转型时期传统宗族复兴的新功能:一是推动民间社会自我开展资源配置;二是增强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18.
李维桢是晚明名士,目前他的诗学成就学术界已经有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留下的谱序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他的谱学观点,同时探讨李维桢家谱评价思想及这一思想的渊源,并通过李维桢谱序中的材料问接推论李成梁的籍贯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族谱作为一个宗族的象征,它以血缘传承为纽带,以辨昭穆、序长幼、敬宗收族为宗旨而编修,构成了族人的共同历史记忆,同时它关于族人生卒年月、科举、婚姻以及移居的记载,又反映了家族发展和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本文以《济阳江氏高头族谱(南山房)》中的有关记载为分析内容,以高南江氏世琥系心学支派为考察对象,通过该案例的分析,以地方宗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继嗣群体的科举、婚姻与移民现象来理解大历史背景下的区域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中国家谱作为一种史料对文化史研究的作用 ,概括为 15个方面 ,着重分析了其中 6个方面 :家谱中的姓氏渊源传说资料、家谱中的宗族先祖传说资料、家谱中的本地开基祖及世系资料、家谱中的村落组织资料、家谱中的宗族组织资料、家谱中的族规家法资料。认为应有批判地继承并在学术研究中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