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故事新编》的创作中,鲁迅明显表现出对历史的自觉探寻意识。他一方面广泛搜罗正史之外的野史,将发掘出的史实、史料补充到正史中去,以此来对正史的记载进行质疑和辨伪;另一方面他又通过自身的感触和联想,以今例古,以今溯古,以现实中的主体经验与历史的客体记载相碰撞,通过对历史的激活和现实的沟通,达到对历史的重新建构和还原。而《故事新编》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了鲁迅重述历史与沟通现实的创作构想,而且为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重述历史的独特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2.
《故事新编》作为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立于历史小说之林。它是现代历史小说创立与成熟的标志,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丰碑。它超越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辉煌,而独点现代艺术殿堂。在东西历史小说创作观念的缝中,鲁迅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最佳方式,来表达他的现代意识,创造他的现代文本,实现历史小说新的转变,并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从性心理视角阐释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补天》中女娲健美性感,精力旺盛,欲求不满,移向创造与救世.《奔月》中嫦娥奔月并非由于“同甘不能共苦”,而是因为“寂寞”;后羿深爱并娇宠嫦娥,适得其反,在大爱大憎中走向英雄末路.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4.
从《补天》、《奔月》到《理水》,神话传说题材的历史小说几乎贯穿了鲁迅《故事新编》的整个创作过程,它不仅从源头上叙述了神话英雄女娲创造人类及其自身的消亡,叙述了英雄形象在夷羿和禹身上的复活及其被世俗化的过程,而且从神话传说中揭示出否定与轮回的历史深层结构,并从观念和形式上建构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创作中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个阶段里,鲁迅的思想由最初的激愤转入深沉的挣扎到最后发现和树立中国的脊梁人物,《故事新编》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并以一种貌似后现代的方式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和真相,反抗绝望。 相似文献
6.
论《故事新编》的荒诞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 事新 编》由 于内 容 和形 式 的独 特性 ,一 直是 中 国现 代文 学研 究 中一 个 广有 争论 的作 品 。本 文 认为 ,导致小 说 众说 纷纭 、争 论不 休 的根 本原 因 在于 作者 对 荒诞 感自 觉 不自 觉的 追 求。这种 荒诞 感主 要 是由 小 说题 材本身 的 荒诞 性和 古今 杂 糅手 法 的运 用形 成的 。这 种 追求 ,不 仅创 造了 一 个历 史 与现 实交 织、古人 与 今人 同 台、真实 与 虚幻 相生 的艺 术 境界 ,拓 宽了 小说 的意 蕴 ;而且 化 腐朽 为神 奇 ,产生 一 种强 烈陌 生化 的 艺术 效 果;同 时还大 大 增强 了小 说的 战 斗性 ;但也 在 一定 程度 上 破坏 了 故 事新 编 整体 上的 完 美和 谐 。总 之,《故事 新编 就是这 样 一个 特殊 的存 在 ,它 显示 了一 个 杰出 作家 对 传统 的伟 大 嘲弄 。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中鲁迅超越了《呐喊》、《彷徨》中戴着面具的呐喊和彷徨于无地的苦闷绝望,达到了精神自由和语言狂欢的艺术境界,使鲁迅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峰。精神自由源于作家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而民间文化立场的凸现和家庭生活的正常为此提供了基础和力量。精神自由在作品中表现为在思想认识层面穿越古今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在主体精神层面穿越悲剧意识、死亡意识,穿越希望与绝望,以及民间化立场的凸现;语言狂欢具体表现在:语言的结构形式即文体的突破性,语言风格上油滑的哲学意味,抒情赞歌的独特美感对作家自身语言的超越,语言材料上真正的丰富多样性——中外混杂、古今杂糅,雅俗并用及对语言自身的嘲解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以其古今杂糅的话语方式彻底打破了历史文本的真实性、权威性。其文本由于杂文、戏剧、绘画、电影因素的间入,消除了严格的文体界限,而呈现一种边缘化特质。由于戏仿、反讽、对话的使用,《故事新编》完成了本体的解构,所以,《故事新编》与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同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9.
鲁迅创作<故事新编>,借鉴了多种艺术方法,目连戏艺术的借鉴和运用甚是突出.两者表现出诸多趋同性,诸如:文本意义的寓言性表达、抽象化类型化人物创造和怪诞化的情节等.当然,鲁迅有对中外多种艺术方法的自觉运用,因而<故事新编>便有对目连戏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张素丽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3-56
“重复”是鲁迅《故事新编》的一个重要文本现象,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语词重复与段落重复。“重复”是“对位”的一种表现,它的运用使得这部小说集带有浓烈的“对话”意味。这种“对话”并不局限于小说内部意义的相互生发,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小说文本的一种结构性事实。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升,唐代小说迎来了新一波的研究关注,在确立唐传奇小说地位之前对前人的研究--鲁迅、陈寅恪,是不可或缺的.鲁迅以历时性的文献整理方式形成对中国小说的价值研究体系,陈寅恪则擅长以共时性的角度在新旧资料中发现唐传奇小说问题,两者的治学风格及文化背景虽不尽相同.但在唐传奇研究上皆无疑给了一务思路让后辈学人开展,同时也给予了后辈仰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生与现代报刊关系密切,他不仅投身于创办或编辑进步刊物,也关注保守落后报刊上的言论。鲁迅曾为陶元庆画展撰文,文章后载《时事新报》的副刊《青光》,该刊上的言论多不为鲁迅赞同,他晚年创作时将此刊文字妙手剪裁,或讽或谑,既成一文。《青光》成为了鲁迅重要的反面信息来源之处。本文试图梳理分析鲁迅与《青光》的关系,彰显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鲁迅对施耐庵及《水浒传》的考证评述和鲁迅对《水浒传》的接受情形看,鲁迅不畏强权,勇于反抗压迫,荷戟鏖战的抗上精神以及崇尚“个人的自大”的独异精神实源于他对《水浒传》文本的缜思细琢和穿越历史时空的联想。在文学层面上,鲁迅从大众语、小说笔法、人物塑造及“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维度上获得了解读《水浒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论“文革”对鲁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时期对鲁迅的研究,与文革特性高度一致,一切从政治需要出发,远离对象本体,为我所用、削足适履,在研究内容上将鲁迅设计为"角斗士";在研究路径和研究队伍上呈现为一种非常态,完全抛弃学术立场、学理原则,丧失了文学研究的独立品格和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8.
鲁迅:启蒙路上的艰难持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五四新文化的主将之一,鲁迅在五四高潮过后一直处于各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他有过彷徨,也曾经游移,但鲁迅的思想无论怎样发展变化,都始终守护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立场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考察鲁迅在五四之后面对的矛盾和介入的论争,每一次都与五四新文化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面临的危机有关。从鲁迅走过的路,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艰难,同时也可以看到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顽强持守。正因为这样,鲁迅才在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心目中树起了坚不可摧的雕像。他的光辉不属于跻身于庙堂之侧的文人,也不属于走向民间的鼓动家或隐居者,而是属于获得了独立人格并意识到自己的先驱者使命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延安时期曾多层次、多侧面地论述了鲁迅的"历史地位"和"鲁迅精神"。毛泽东延安时期的"鲁迅论"从新民主主义的角度确立了鲁迅的历史地位,将鲁迅及其精神限定在党派政治和现实斗争的需要中,带有极强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体现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时代的文化诉求和创新,其意义和地位的形成不仅与某种社会文化的转型期的特殊语境相关,而且经历了一种长期反复的符号化过程,是一种被建构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