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哲学界的假象论认为:现象有真假之别,假象是从反面表现本质、与本质不一致的特殊现象。假象论源自对哲学史上某些学说和范畴的曲解。有人说,培根首先提出关于假象的学说——“四假相”说。其实,培根的idol应译为“幻象”、“偶象”、“假相”等。培根明言:幻象是在人心里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①。全增嘏归结中外学者的观点而认为四假相指的是“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②可见,培根的假相非今之假象论所言之假象。“三环节”理论,有文曰:黑格尔“本质论”中的本质发展的三个环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体系中,假象之说是本质与现象之范畴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版本的哲学教材都认为,客观事物的本质大量地表现为真象,但假象也屡见不鲜。假象是同真象相反的、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等等。我认为,这种“假象”之说没有科学的根据,纯属“任意性的假象”,是不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假象”辨     
在哲学及哲学史上,本质与现象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是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关系的关键之一。在二者的关系中,人们往往把现象习惯地区分为“真象”与“假象”两种。然而,客观事物本身是否有“真”“假”之分?它们与本质的关系怎样?“假象”与人们的主观“错觉”有何区别?这些视似无疑的问题,实则隐含着许多的模糊乃至误解的方面,它严重地混乱了人们的认识过程,阻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把握,同时也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的主要失足之处。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假象”的实质是什么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假象”的实质重新做一番考察,而且,我们也将从这一考察中发现它对辩证法的重要喻示作用。 “假象”。一词来自德文的“Schein”,在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列宁的《哲学笔记》中译本中,它被翻译为“假象”。而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译本(上下册)中,它被译为“映象”。虽然翻译的不同仅仅是表层问题,但为了确切把握由“假象”所致的上述问题,我们就应深入“Schein”一词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长期存在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误解:一是把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或“过去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误解为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批判,并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二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误解为“否定性辩证法”,认为“否定性”是辩证法的“推动原则”或“革命本质”,实际上黑格尔更强调辩证法的“肯定性”;三是把黑格尔有关“善恶”关系的辩证法误解为取消“善恶”差别的相对主义,并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四是把黑格尔寻求理性与现实统一的“两个凡是”命题误解与发挥为脱离理性的单纯经验论命题,并提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等相对主义观点.这四重误解,既遮蔽了哲学的形上本质,也曲解了辩证法的肯定性与确定性特征,理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假象     
历史科学的任务是探求历史事物的本质。人们常常以为,只要掌握了大量经过考证的历史资料就可以正确揭示出历史事物的本质,得出可靠的结论。其实不然,历史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物的现象,而历史现象是以两种相反的方式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的:一类是以正面形式直接表现历史事物本质的,是历史的真象;另一类是以反面形式歪曲地表现历史事物本质的,是历史的假象,“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1。如果不能正确地识别历史的真象与假象,就会将假象当作真象,那么所揭示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必定是不正确的,所做的历史结论也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芳  彭寒珂 《云梦学刊》2007,28(2):152-154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未能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普遍现象的本质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使得词由其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结果。探究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前的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经过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演变过程。他的思想起点是黑格尔唯心主义。马克思学生时代,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和《逻辑学》中,接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哲学的批判,是精神活动。他把现象世界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认为“感性的自然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还说“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本体: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体验概念体验概念是现代释义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体验一词的德文原文是Erlebnis,它是从Erleben这个词演变而来。原意是“经历”。“经历”有两层意思:(1)所发生的事还在进行着。确切地讲是所发生的事在人的生命中进行着,正由于它在生命内部活动,所以它不需要中介,具有直接性的特征:即进行着的事直接呈现于生命流之中,并且攥握着生命流的本质。(2)所进行着的东西始终是自己的东西。由于它是直接性的,因而它不是外在的,不是被推导、想象、猜测而来,而是自己亲自的经历,自身的验证。体验一词首先是在黑格尔的一封信里见到。黑格尔的原语是“我的整个体验”。但以后这词仍很少使用,直到19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9.
《福建论坛》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发表的京如赋同志文章《假象真义》(以下简称京文)提出"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客观的、自然的、迸发的、从属的和反面的现象".这与我国理论界流行的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辞海》哲学分册第84页)是一致的.我认为,这种关于假象的观点,不符合哲学史上的假象范畴的原意,它不能正确地说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在《美学》一卷中几乎是开门见山地宣布:“自然美排除在美学范围”之外,但他又同时在《美学》一卷中将自然美作为单独一章加以考察。这似乎是矛盾的作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呢?看来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发掘一下黑格尔哲学和美学中的自然观。我们首先从黑格尔哲学与谢林哲学的比较开始论起。谢林和黑格尔都将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作为哲学逻辑纯思的最高设置。但是对绝对精神的理解,两人则有重大区别。谢林认为:“绝对者的本质或内在本质只能被设想为绝对的、纯粹无庇的同一性。”“它的本质内排除了一切差别。”在概念与实在、主体与客体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有人竭力鼓吹“社会主义异化”论,这是理论战线上精神污染的重要表现之一。为了清除这种精神污染,有必要揭露这种论调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异化”论以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为前提异化概念是个历史范畴。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过异化概念,意即人们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政治机构。黑格尔则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纳入了他的思辨哲学体系,主要是指概念范畴自身的异化。费尔巴哈则主要是用异化来批判宗教神学,基本思想就是,“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完全是建筑在抽象的、不变的人的本质基础上的,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过程,然后在批判黑格尔和  相似文献   

12.
论一般     
黑格尔说过:“每个人都知道一般,但却不知道作为本质的一般。”①那么本质的一股或一般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地位与作用怎样?它的对立面又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一、一般的本质一般,从字面或语义上看,是由一与般两个词组成的。单讲一,是指数量,因而是数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并不是抽象的.它必定是一个个的具体实在的东西,而这一个个的具体实在的东西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表示,实际上也就是个别。般,单讲起来,是一样、同洋之意。将一与般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汇,它的意思就应该是一样或同样的个别,但与个别一样的个别…  相似文献   

13.
论中介思维与科学生长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介”在黑格尔哲学中是一个普遍概念。黑格尔的《逻辑学》关于中介概念的定义,在使用中表现有多种含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含义,是关于对立面互为中介的思想。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中,中介的基本含义是居间联系、居间调解的意思。对立面互为中介则是其基本含义的一种引伸,黑格尔常借此来说明对立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说:“举凡两个相异的规定或范畴的统一,并不仅是纯粹直接的或漫无规定性的空洞的统一,反之,必须认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任何现象与本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致的方面,既统一又对立.本质与现象自身存在的辩证矛盾,决定了人们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假象较之于一般现象,更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本质的相对独立的游离,然而,假象不是与本质完全相反,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否则它就不是该本质的假象.马克思说,在竞争中:"会出现原有规律似乎已被推翻的假象."又说"因工资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价格的涨落,这是一种乍看起来和商品的价值关系完全矛盾的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相矛盾".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讨论“发展”或“社会发展”问题,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发展”这个词的多义性。在当今一般的使用中,“发展”这词主要有三种意义:在辩证法的序列中由一个概念向下一个概念进行,走向技术社会,变迁。在第一种意义上,发展这词的意义是由黑格尔阐明的。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有“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之说,即把社会发展看作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这些逻辑概念的每一个都代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或子阶段的“时代精神”。至少其中几个主要概念如此。我国哲学界现在公认,黑格尔这一学说,只要把其“头足倒置”的情况颠倒过来,也就把其“合理内核”建立到唯物主义基础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黑格尔的  相似文献   

16.
一、族群的涵义与台湾族群的基本格局“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指自认为、或被别人认为有共同的来源与特殊的文化,而构成一个独特社会群体的一群人。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第二次大战以后,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精神:人与哲学的根本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提出的三个概念(乌托邦精神、人、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相互关联的.但本文将表明,它们是紧密相关的,三者间贯穿着共同的本质或基本精神.乌托邦精神的人学价值意蕴“乌托邦”一词的历史由来与历史含义,可以说众所周知,它所指向的是“任何理想而臻于完美境界的地方和国家”,“它既指个人自身的和谐,又指持久和平,需求的充分满足,愉快的劳动……等等,而乌托邦思想家则是面对一片荒野却看到了乐园的人.”翻开人类文化史,人类对“乌托邦”的追求与设计源远流长.但是,对于“乌托邦”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人们的态度却是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概括而言,人们的态度不外乎以下  相似文献   

18.
范文欣 《理论界》2023,(1):21-28
“财富主体本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主要论题。通过梳理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马克思认为财富主体本质已经被揭示为劳动。囿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非批判性的实证主义方法,劳动仅仅被指认为价值实体,劳动与价值只是建立外部联系。马克思则进一步追问“劳动为何被表现为价值”,他借助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反思了劳动与价值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经济范畴的历史性,说明了现实的运动何以可能,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行将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叶泽雄 《江汉论坛》2006,42(12):39-41
人的“价值”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的“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就其表现样态而言,对“个体”表现为内在价值,对“社会”表现为外在价值。同时,在传统理解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上,与其说人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映现或体现,不如说是社会价值得以可能的本体论前提或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异化它的一般的哲学含义是指主体(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最先从哲学上详尽阐述异化问题的是黑格尔。黑格尔用异化表示绝对精神在自我运动中向着对立面的转化,他认为绝对精神突破纯粹概念(逻辑学)的领域而转化为自然界,就是纯粹概念的“异化”或“外在化”,意即纯粹概念转为与自己不同的反对方面去了。费尔巴哈则用异化说明人是怎样创造上帝的。费尔巴哈认为,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