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文本的解读是广告符号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影响广告文本解读的因素众多,除了文本本身之外,还有文本所携带的、隐藏在文本边缘、文本之外的其他因素--伴随文本(也有人称之为语境、互文性或文本间性等,这些都不够准确).目前学界并未充分重视伴随文本对广告解读的影响,也没有广告伴随文本的相关研究.在此将就广告的伴随文本展开探讨,逐一讨论广告的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超文本、先后文本,分析这些伴随文本如何影响广告解读,从而为解读和构建广告文本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品牌往往被置于操作实践层面中,侧重讨论品牌的重要性与构建技巧。然而,品牌是一个符号系统,惟有纳入符号学研究领域,方能揭示其本质。本文将借助符号学工具,运用伴随文本理论,洞察伴随文本是如何影响品牌文本意义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传统诗学关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其"直接的抒写"之论与"直寻"、"现量"诸说,其"短兵相接"之论与"风水相遭"之说,其"忽然而来"之论与"不以力构"之说,其"横竖乱写"之论与古代"俯拾即是"之说等方面.废名品诗对于传统诗学理论,既得貌入神,更推陈出新,这种借古鉴今的诗学实践,对于现代抒情诗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任何符号文本都不可能脱离伴随文本而独立存在,对伴随文本的创造性运用是此文本生发的基础,并以此构成了此文本的重要内容;同样,对此文本的解读,也离不开对其伴随文本的解读,解读伴随文本是解读此文本的主要途径和内容。文学文本作为符号文本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伴随文本是文学文本生发与接受的机理符码,对其伴随文本解读,有利于解释文学文本的生发场域、传播机制和符号表意及读者接受过程,进而为文学文本的生成和接受进程提供更丰富的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2003,3(5):99-101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6.
赵毅衡教授所提出的“伴随文本”,扩展了“文本间性”,给定了伴随文本问题的分析框架.针对其中存在的部分有待明晰和完善的问题,笔者尝试性地进行了修正与扩展.  相似文献   

7.
普希金作为中国文学介绍、评论最多的俄国诗人,在中国新诗理论建设、创作实践,以及诗人的审美经验、精神品格等方面都留下深刻印痕。从左翼作家联盟直接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理论主张,到后期广场诗歌朗诵运动,都潜隐着他的内质精神。在新诗生成层面,他促进着中国本土写作者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对诗歌文本的内部元素,如意象、体式等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百余年间,普希金诗人形象也在“他者”的社会不断被重塑,在文学新秩序的创建中留下多重身影。  相似文献   

8.
废名论诗具有浓郁的生命诗学色彩,集中体现在<谈新诗>讲稿中:坚持情感本位,突出情感的自然、活泼、饱满等活跃的生命形态;重视感兴作为诗性生命发动的枢纽地位,突出感兴的当下性、偶发性、直觉性以及对诗意的瞬间捕捉;文辞、格律、典故等等均须以能否自如、完整传达诗性生命为限,"横竖乱写"的自由创造精神乃是新诗的最高艺术境界.这种以情感与诗性为核心、以感兴为枢纽,超越古今、超越新旧、超越文字的诗学思想对新诗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诗从诞生之初就承担了追寻人性之真、实现个性解放的现代性别意识母题,建立起一系列饱含性别质素的象征体系.此后近百年间,男性诗人和女性诗人在性别文化的诗学建构中对现代性伦理逐步作出一致的价值认同,并从各自的性别视角出发书写生命之维,在并存的对话与交锋中,走向了两性和谐的性别诗学.  相似文献   

10.
陶丽萍 《学术论坛》2005,(11):156-159
梁实秋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以人性作为诗的原质,在多元开放的宏阔视景中建构起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伦理人性的形式诗学。其重形式、讲法度的理性优雅的诗艺追求是在中与西、古与今诗学传统的碰撞与融合中而形成的对新诗现代化演进的独特探索,其“复古”的企图蕴含着现代的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11.
诗人兼学者彭金山先生的《中国新诗艺术论》出版后既得到很多学者和诗人的好评,又成为高校中文系大学生的教科书,是一部当代新诗研究方面的力作.该著作具有整体性诗论与微观诗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其独创性在于对于诗学界长期以来一些模糊的、存在争议的概念和范畴作出了新的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方岩 《兰州学刊》2005,(6):288-293
中国古典诗学经过数千年的艺术积淀,已形成一套稳定而成熟的艺术形式,审美形态及具体的操作规范,进而在诗人的内在气质上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创作心态、观照视角及写作惯势.这种美学风范已形成一种潜在的艺术气质浸入历代诗人的血液.同样,古典诗学作为一种顽健的文化因素亦影响着,甚至制约着中国新诗的草创者们.因此,将"言志"与"缘情"置于意识形态/艺术本体,与外在功利宣传的载体/内在情感表达的物化形式,这两种理念上去阐释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将会为梳理中国现代诗歌史提供新的观照视角.  相似文献   

13.
论新诗"传统"的自我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群  谢向红 《学术研究》2006,1(1):130-133
新世纪之初关于新诗传统的论争既是百年新诗发展中不断引发争议的核心议题,也与20世纪90年代诗歌面临的生存境遇密切相关,这个问题的探索价值与诗学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本文通过辨析传统,回答新诗有无传统及客观论述新诗得失的方式来拓展视野,在透过现象抵达本质的过程中让新诗传统得以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4.
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新诗与城市文化形态之间表现出一种"对话"的特征。诗人从城市中汲取创作素材和情感经验,受其影响形成构建诗歌文本的价值尺度,特别是在诗学主题、抒情策略、情感旨向上体现尤甚。同时,城市文化形态对新诗的审美建构也产生强劲的作用力,并通过与城市物质文明相关的意象谱系、与城市生活节奏同步的诗歌语感、空间化的诗行结构布局等要素,为新诗发展提供了簇新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启迪。通过城市抒写的承续与变异,城与诗之间达成互相塑造、互相影响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金银 《北方论丛》2017,(6):34-38
中国新诗的理论建构有两个重要的资源:西方诗学理论和古典诗歌理论.当新诗完成白话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的“革命性”创造之后,着力进行诗歌艺术方面的规范化建设.象征、暗示、戏剧化、通感、蒙太奇等西方诗歌艺术手段被新诗广泛吸收、借鉴;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格律、神韵等诗学理论.新诗在吸收西方诗学资源和继承古典诗歌理论进行自身诗学建构的同时,也保持着对极端“西化”和片面“复古”的警惕.  相似文献   

16.
十四行诗是诞生在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诗体裁,在13世纪形成了严谨的格律和固定的格式.在意失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使得十四行诗成为一种跨域传播的世界性诗体.十四行诗于20世纪2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经过新诗运动先驱们在新诗创格运动中的创作实践,十四行诗演变出多种中国式变体.中国十四行诗延展了新诗的诗行结构,拓宽了新诗的用字规范,丰富了新诗的音韵模式,为建构中国新诗体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早期新诗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姿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
20.
文学武 《学术月刊》2020,(12):112-122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中国新诗在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后,积累了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理论困惑,这不仅制约着新诗的未来方向,也对新诗的合法性形成了严峻挑战。鉴于此,不少新诗的研究者都开始对新诗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探讨和反思,其中京派批评家的反思和探讨尤为深入、具体。他们对于新诗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新诗现代性、新诗与古典诗等问题上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对新诗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突围的途径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主张。在新诗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时期,京派批评家的新诗批评理论一方面具有相当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新诗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院派批评的专业和精深,赋予新诗理论更强的学术品位,成为20世纪诗歌理论不可或缺的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