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为了再现苏联专家在中国这段真实历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冷战史和苏联史研究专家沈志华先生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著作《苏联专家在中国》。这部书极具历史价值,也使读者能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基本和真实的了解。本刊现分期选编该书部分内容,与读者共同回顾和分享专家学者笔下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2.
为反映共和国引智工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讴歌50年来引智工作者对祖国所做出的贡献,本期特意推出这组引智50年的报道.并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1949年,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整个50年代,我国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聘请了大批苏联和东欧国家专家到中国来帮助建设。专家们帮助我们设计制定了12年科技规划,参与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苏联专家活跃在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使我们短期内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初步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础。聘请苏联东欧国家的专家,对中国解放后经…  相似文献   

3.
在苏联专家来华的高峰时期,大批专家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各个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4.
正北戴河这座海滨小城,濒临渤海湾,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上世纪50年代初,当北京友谊宾馆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建成后,为了让来华帮助我们建设的苏联专家们夏天有个避暑的地方,又同时在北戴河兴建了外国专家休养所。从那以后,每年的夏天都会有一批批的苏联专家带着他们的家属来这里度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专家撤走后,这里便成为外国专家的疗养场所。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从事外国专家的服务接待工作,  相似文献   

5.
苏联专家来华人数如此之多,行业如此之广,行动如此之快,无一不是中国要求的结果,这与苏联向东欧国家派遣顾问的情况确有很大不同。共和国建立初期,到中国来的苏联顾问和专家都是由中国政府请来的,也是苏联为满足中国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而派遣的。苏联专家充实中国工程设计力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首先需要加强基建工程的设计力量,1953年,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每个单位平均不足500人。如  相似文献   

6.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天之后,苏联打来电报,祝贺又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从此,中苏两国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密切、最友好的十年。新生的中国,由于连年战事以及国民党败走前的疯狂破坏,工业、交通、市政设施等等多数陷于瘫痪、混乱。靠小米加步枪取得了革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建设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艰难起步。这时,苏联多方支持与帮助我国,其中包括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建设。现在50岁以上的人们大概都记得当时活跃在各条战线的苏联专家们。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政府给予来华苏联专家优厚的待遇,这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中国为聘请苏联专家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家本人的在华工资,二是专家在华工作和生活的补贴费,三是为弥补专家原单位损失而付给苏联政府的补偿金。公安部苏联总顾问的工资高于部长罗瑞卿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和国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邀请并接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专家来华帮助建设,从1949年至1960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派遣3.1万余名各种类型专家来华援助建设。新中国成立60年中,有一批特殊的外国专家群体(含所有1949年前曾经来华工作过,1949年后重新来华的专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就来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这些老专家,每一个人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1949年8月,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五六十年代,大批苏联专家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起草等工作提供了帮助。在向苏联专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个别的怀疑到普遍的虚心学习……  相似文献   

10.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0年,苏联及东欧专家援华多达3万余人,仅1957年一年,就有2298人来华援助。而在苏联专家派遣之前,围绕苏联专家待遇问题,中苏双方曾开展过多次谈判。  相似文献   

11.
从1952年开始至1960年,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德国专家和捷克专家共60多名,聘期从半年到3年不等,苏联专家在帮助建立新专业新学科等方面,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给予来华苏联专家优厚的待遇,这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中国为聘请苏联专家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家本人的在华工资,二是专家在华工作和生活的补贴费,三是为弥补专家原单位损失而付给苏联政府的补偿金。  相似文献   

13.
大量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华苏联专家有600余人。这主要包括经济技术方面的专家顾问,而不含大量军事顾问和专家。据资料统计,1950年1月以前来到中国的苏联海军专家711人,空军专家878人。这样算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来华的苏联顾问和专家已有2200余人,其中军事专家占73%。所以说,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人才交流》2014,(4):36-42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聘请大批苏联和东欧专家来华帮助建设。为做好专家接待工作,1950年1月,我国成立了政务院专家招待处,列入政务院行政机构,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外国专家管理服务机构。2月,政务院批准成立专家工作联络室。  相似文献   

15.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桥.当天在《人民日报》一版,同时刊登了“表彰苏联专家对长江大桥的创造性贡献,国务院授予西林同志感谢状”的消息和西林的大幅照片. 在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的纪念碑上,用铜字铸有28名苏联专家的名字,第一个就是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 建桥时,面对水深流急的长江,初步设计的气压沉箱桥墩建设基础方案根本行不通.关键时刻,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大胆提出了不仅在苏联,甚至在世界桥梁史上也从未用过的全新方案一一大型管柱钻孔法.正是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施工方法,武汉长江大桥比原计划提早2年完工.  相似文献   

16.
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在此之前,国家外国专家局专门为本次活动组织编纂了一本精美的礼品画册《友谊地久天长--俄罗斯专家在中国》,集中反映从1949年至今俄罗斯(含苏联)专家在中国的精彩篇章。那是一本画册,高度浓缩,由于篇幅和架构原因,无法一一展现专家们在华的感人故事。本文编选一部分在画册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4组小故事,以此来纪念援华苏联专家。  相似文献   

17.
强薇 《国际人才交流》2014,(5):32-35,72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1月,为做好援华苏联专家的接待工作,中国政府成立了政务院专家招待处,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外国专家服务管理机构。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来华专家规模不断扩大,为加强专家管理工作,1954年4月,政务院专家工作局成立。2014年4月9日,国家外国专家局迎来了60岁生日。  相似文献   

18.
上一些岁数的中国人,对阿尔希波夫的名字并不陌生。新中国成立伊始,国民党政府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当时的苏联,把中国人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向中国派出了大批专家。阿尔希波夫就是当年派驻中国的苏联专家组组长,并被中国政府聘为国务院经济总顾问。在华期间,阿尔希波夫率领着这批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和衷共济、同甘共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07年出生的伊·瓦·阿尔希波夫,28岁加入苏联共产党,曾获“苏维埃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年轻的阿尔希…  相似文献   

19.
正1950年6月7日,中央就哈工大办学方针电告东北局:"中长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已决定为该校聘请首批苏联专家10人。"电报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教师、助教和研究生,学习俄文并向苏联专家学习,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个指示,不但对哈工大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当时国内各高等学校全面学习苏联,进行教育改革,也起到了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1949年7月我从清华大学应聘到哈工大任教。那时哈  相似文献   

20.
苏联专家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得到了中国政府高度评价,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苏联对中国的最重要的帮助之一就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其中一条途径是接收大批中国干部、学生到苏联留学或深造,另一条途径则是在华苏联专家的言传身教,他们通过讲授技术课程、现场指导工作、翻译讲解文献资料等各种方式,耐心而无私地向中国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传授知识和经验,从而扩大中国的技术干部队伍,提高职工的技术管理和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