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儒家伦理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儒家伦理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义、礼三者统一、人性论、义利观、道德修养论、以德治国等方面为一体的完整的体系。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初步确定了注重伦理道德的儒学思想史特征,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F0002-F0002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明贵教授、刘伟博士合著的《论语研探》一书,201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上有创新、学术上有灼见、结构上有特点。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儒家先哲们论证了自然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揭示了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并进一步指出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永续发展 ,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5.
6.
王淑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100-103
儒家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儒家伦理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探索和挖掘儒家伦理思想的价值内涵,这样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以"仁"、"义"、"礼"为核心,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1)国家意识.先秦儒家历来以"治国、平天下"为个人修身最高目的.按<论语>的记载,孔子把战事、祭祀和疾病三者并列在一起,认为它关系邦、国、家、身的生死存亡,从而战战兢兢、谨慎之至地把它作为大事来看待,所谓"子之所慎:斋战疾".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所倡导的家国观念与我们在青年学生中努力弘扬的国家观念、民族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徐红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6-23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主流和"常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政治伦理逐渐形成了以礼仁、民本、中庸、和合、忠孝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伦理架构。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性而出现的政教分离、历史进步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现代意识,对儒家政治伦理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挑战。因此,只有对现代意识进行解构,重新恢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与和解,还儒家政治伦理以本来面目,才能实现儒家政治伦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沈锦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2)
先秦儒家政治是一种德化的政治,由一群道德精英所领导,是一种内以成圣,外而成王的圣王政治。先秦儒家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可以从圣王原理中窥其大纲:从惟圣者始当王和惟圣者始能王,去了解圣王的权利与义务;从即道德即政治,即政治即道德,去了解圣王的政教一如;从尊君礼臣重民,去了解圣王的统治型态。因此,先秦儒家的道德精英主义是以道德教化为政治,化政治为道德;先秦儒家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就是以道德言政治,统政治于道德中。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卫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11-15
自然和人为的关系问题,既是先秦儒家和道家讨论的中心论题,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的首要问题.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取物以时、取物不尽和养备动时、强本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而道家则师法自然,主张返朴归真,不为物役,明确提出了主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知常日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生态伦理思想.相比之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胡祎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6)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神本向人本的演进过程中,先秦儒家性情学说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等有关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其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 相似文献
12.
尹长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1):35-37
先秦儒家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本文阐明了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并就其对现实的意义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陈晨捷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44-50
心性论发源于原始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商初,而西周的天命观则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天命依据(此即“德命观”)。周人的立国叙事中隐含着其天命观的两个重要分支:一为文、武受命,为“人为论”之渊薮;一为太王、王季受命,为“天意论”之理论根源。两者均承认天命的道德性,信奉善恶报应,坚持德福一致;其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从善或作恶取决于人自身,而后者则认为心性的善恶由天而定。但自西周晚期起,“人为论”逐步沉寂,“天意论”日渐兴起。“天意论”的理论延伸是为“命定论”,孔子的天命观可为其代表,不过,孔子“圣人”神话的破灭却促使儒家德命观向“时命观”转化,而儒家的道德哲学也因此摆脱了功利主义的藩篱,进而获得独立性与自足性。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仁道理想、独立意志、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和真、善、美统一的人格 ,而受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培养则主要是通过反求诸己、情感体验、主体实践、自我超越来实现。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赵川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4-57,70
近年来,各地“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屡见不鲜,感人至深。经笔者研究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便形成了这一思想,孔孟荀从“义”、“勇”、“见义勇为”三方面着手,比较完备地建构了早期儒家见义勇为的思想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根本属性、实践性、创造性以及教师素质的要求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47-152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有着繁复的内容,革命观念既是其中之一,它受西周时期的革命观念的影响,并且与民本思想紧密结合,《周易》中的《革》卦对其有理论性的概括,而战国时期的著名儒者孟子、荀子,更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阐述,使之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具有更加合理化的位置,并且影响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他们对此虽未作系统论述,但依据其主要言论及其知行观,可以看出他们将道德教育心理过程大致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先秦儒家学派道德教育心理过程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给予人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孝亲思想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孝亲方式的"养"和"敬"的二重性;其二是孝亲义务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其三是孝亲功能的逻辑推演性。可以预见的是,旨在强调家庭伦理之"孝"的先秦儒家"孝"论,必将对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3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于学强博士撰著的《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民主化研究》一书,于2012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于学强博士在山东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