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出现是同德国的“世界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武力侵华过程中,德国殖民者便认识到了通过文化手段对中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摩洛哥危机的爆发更坚定了德国统治者推行对外文化政策的决心,他们把中国选取为推行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中心机构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的胶州湾与威海卫先后被德国与英国殖民者所租占。他们在占领地内实行了包括教育、文艺、出版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但由于其占领的国家不同、占领的目的各异,因此导致了在这两个地区的文化政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1897-1914年,德国殖民者虽然在青岛处于统治地位,但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始终是中国人。德占时期的中国人社会主要由工人、商人、文人、学生、买办和职员以及前清贵族和大臣构成。青岛的城市现代化虽然是在外力冲击下开启的,但其发展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外来殖民者,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了贡献。他们在同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应和抵抗能力。所有片面强调德国人在青岛的经营,忽略中国社会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有损于对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全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克服在阐析殖民主义时的话语分析与经济物质分析的分离。就“地方政策”这一现代殖民统治的核心问题,作者追踪研究了它在德国殖民地萨摩亚、青岛/胶州,以及西南非洲的形成。经济原因和跨国军事企图解释不了这些殖民地采取的极不相同的地方政策中的差异。地方政策的决定是三个因素的组合:殖民时期以前的种族和人种/族类话语、殖民官员为争夺最优越的人种/族类知识所有权展开的竞争,以及殖民者与想象中的被殖民者的认同程度和性质(比如“亲中热”)。经济利益决定了德国对西南非洲这类殖民地的兼并,但地缘政治利益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年间放弃对中国的殖民姿态而采用相对间接的“文化帝国主义”策略的决定因素。经济利益在殖民地方政策不断产生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总是受到欧洲对人种/族类描述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步入21世纪,中国各高校相继朝着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方向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对于一所高等学校来说,班级是其基本的单元组织.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起步首先应该着眼于学习型班级的建立.换言之,学习型学校能否建立成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型班级能否建立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管理实施主体的辅导员,及时进行角色再定位,充当一名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学习型学校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于芳 《国际论坛》2020,(2):127-140,159,160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德国积极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国和最大的域外出资国,但同时又持谨慎态度,"中国威胁论""地缘战略论"日益增多。借助国际信任理论从国家精英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对德国立场分析发现,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德国不同层面对中国的认知和信任程度不一致。德国总理多次访华,积极支持中德扩大合作;德国商界从务实合作中获益匪浅,但随着中德在高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加剧,德国商界担心自己的技术优势被超越,合作的意愿有所动摇;德国外交部、议会等机构强调西方价值观,认为"中国模式"带来制度性挑战,担心中国会走上霸权之路。由此可见,德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更多是基于理性的利益考虑,中德之间缺少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民意基础。对此,中德之间应当加固现有合作,寻求更多共同利益;同时更应当加强机构间交流与对话扩大共识,加强中德人文交流,在上下两个方面塑造共享理念,产生积极的身份认同,减少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加强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7.
米格尔·伊达尔哥是拉丁美洲的一位英雄人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反动史学的影响,他的历史地位被忽视了,甚至被歪曲了。本文试对这位被墨西哥人民尊为“独立之父”的米格尔·伊达尔哥的革命斗争事迹作初步的阐述和分析,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一)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的一个文化古国,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印第安人就在这里建立了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阿兹蒂克人所建立的社会和“国家”,就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墨西哥之名,源起该地的最早居民印第安人的一支阿兹蒂克人语“墨西莱特”。“墨西  相似文献   

8.
台北在明清时期发展出丰富的碑铭文化,在日据时期仍然长期延续,是维系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日据当局尝试改造当地的碑铭传统,强推以殖民主义为导向的叙事框架;同时引入新式碑铭形制,推动公共空间殖民化。日据时期台北碑铭传统的延续及其殖民化遭遇,不仅彰显了碑铭传统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昭示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尽管共处一岛,却在文化上相互区隔和各行其道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参与21世纪全球与区域治理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本文以全球110个国家为样本,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6-2018年各国贸易层面的基础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识别"一带一路"倡议效果,全方位评析"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贸易畅通方面的促进效应。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高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促进了对外贸易畅通,并且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政策便利、设施联通以及文化效应实现。  相似文献   

10.
1788年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从此打破土著在澳大利亚的宁静.为了夺取土地与资源,白人殖民者对土著进行剥夺、屠杀.殖民者带往澳大利亚的疾病与瘟疫(主要是天花和性病)也不断侵袭土著部落.这些导致澳大利亚土著人口锐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破坏.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种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1.
现代德国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现代法国哲学,如果没有现代德国哲学的影响,肯定不会是现在这副面相.现代德国哲学之所以取得了堪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媲美的成就,是因为它深刻地思考和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且,大部分现代德国哲学家不仅把他们的工作理解为理论,也理解为行动.  相似文献   

12.
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他从事的教育事业对19世纪后半叶德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影响极大.在他从事的民众学校的教育中,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思想:一切人群阶层本来就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教育必须以发展全面的、协调一致的人格为目的.他认为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使学生在理解和探索真理中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学校组织文化内涵、结构与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组织文化不仅是学校内部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学校管理思想,具有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次的结构,其中深层次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学校组织文化是以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校管理起作用,因此具有硬性管理难以达到的凝聚、导向、约束、适应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德语中外来词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剖析了其他民族语言,主要是西欧语言中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英美语对德语的影响,阐述了外来词在语言中的地位和功能,并说明文化优势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指出,外来语对民族语言的渗透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交往空前频繁的21世纪,各民族在语言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还将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体育教师和同伴对初中生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的影响,对95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结论:(1)体育教师主要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初中生的运动参与,体育教学对初中生运动参与的影响普遍较高,但是影响程度受学生性别和对体育教师的喜欢程度影响。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学对初中女生运动运动参与的影响高于男生,喜欢体育教师时体育教学对初中生运动参与影响较大,不喜欢体育教师时体育教学对初中生运动参与影响一般。(2)75.5%的初中生运动参与受同伴影响较大或很大,喜欢和同伴一起参加体育运动时,影响程度偏高,不喜欢时偏低。(3)57.3%的初中生认为体育教学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明显影响。无论是否喜欢体育教师,都有超过一半的初中生认为体育教学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影响,喜欢体育教师时,体育教学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偏大,不喜欢时影响偏小。(4)喜欢和同伴一起参加体育运动的初中生中,59.8%认为同伴对自己的体质健康影响较大;不喜欢和同伴一起参加体育运动的初中生中,87.0%认为同伴对自己的体质健康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德国作为世界四大食品出口国之一,食品出口额在欧洲一直稳居榜首.其最主要的原因要归于业界对德国食品质量有口皆碑的赞誉,隐匿其后的则是德国健全的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居功厥伟的作用.无论是其食品卫生法律制度体系架构的严密性,还是具体操作层面的诸多实施方式都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国历史法学派是西方法学流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主张在整个19世纪占据了德国法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引领了世界法学发展的潮流,并对以后的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源起作为切入点,总结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主要贡献和弊端,为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俾斯麦率先在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它超越了应付时变的功效,不仅适应了德国工业化的现实需要,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也为世界各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创造了先例,提供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客观上它为资本主义历史进程注入了社会主义因素,开启了资本主义国家由阶级对立向合作包容的新社会关系的转变,影响广泛而深远。德国的社会保障发展模式,为中国结合国情研究社会政策的实践以及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德国胡塞尔创始的现象学,以意向指涉的对象为先验意识的现象,因此他的现象学还原并不能真正走向事物本身,而只能是主观经验的表现。由于现象学在发展中广被多家引发,已不是一个前后统一的学说和学派,要归纳其基本特征非常困难。但它的几个基本范畴,却有相对稳定的原始内涵,而且如意向性、现象、未定点等,虽有解释上的错误,但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本文以此为题进行是非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0.
罗马法在德意志地区兴起的过程开始于公元14世纪,这实际上是外来罗马法文化在德意志地区得到认同的过程。其时,中世纪德意志最伟大的法典———《萨克森明镜》已经出现,也就是说在德意志普通法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的时候,罗马法文化才刚刚到达。那么,罗马法文化凭什么在德意志地区获得发展的机会呢?就此,文章对这一同时具有思想史和制度史意义的法律事件,从背景、动因、历变和影响四个方面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