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勃瑞尔小姐》,阐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写作特色。本文主要从语言特点,叙事视角,意象手法等方面来揭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 ,“现代派”小说正在形成 ,多角度透视、意识流等新手法冲击了传统模式 ,拓宽了创作天地。曼斯菲尔德是短篇小说中内心独白、表现视角转移等创作新手法的拓路人。本文拟初步探讨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自然、心理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莫斯小姐的一天》是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名作,作者对人物传神的刻画使得文章大放异彩。这篇小说的一个写作特色是大量直接引用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就此特点从叙事学的两个表现手法来探讨分析该篇小说,以期展现曼斯菲尔德在这篇小说中的独特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4.
曼斯菲尔德的《起风了》是一篇不可多得却易被读者忽视的佳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女一天生活的五个片段,情节内容简单至极,然而对比艺术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给了这篇小说无穷的生命力。本文通过深入挖掘对比手法在小说五个片段中多角度多层次的运用,揭示了曼斯菲尔德对比写作技巧与小说主题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对英语短篇小说的贡献在于她独树一帜的小说叙述艺术.曼斯菲尔德观察敏锐,注重心理表现,文笔优美流畅,表达细腻含蓄,富有诗意.文章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述方式及叙述语言等角度通过分析其著名短篇小说集<园会集>的一些作品,探讨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6.
综观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界,对比作家之前所著的三部小说与其后所著的三部小说包括《曼斯菲尔德庄园》可以看出,奥斯丁对女性的审美观经历了由情感向理智型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跟其生活变迁、思想的逐渐成熟、对社会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及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的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曼斯菲尔德作品中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对人物塑造所起的效果.更好地领会了曼斯菲尔德对传统和现代小说创作技巧的融合,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倾向以及从技巧的笨拙到成熟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各种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功能,提高对其塑造小说人物技巧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综观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界,对比作家之前所著的三部小说与其后所著的三部小说包括《曼斯菲尔德庄园》可以看出,奥斯丁对女性的审美观经历了由情感向理智型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跟其生活变迁、思想的逐渐成熟、对社会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及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的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是其主要的一个面向。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大学叙事小说中的婚恋书写呈现出既顺应又抵触,既含蓄又露骨的文艺质素。本文立足大学叙事语境和知识分子价值传统,分别探讨了以情感欲望为主导和以功利或身体欲望为主导的婚恋模式与经济市场化的复杂关系,认为在经济体制转型下,大学知识分子的婚恋伦理呈现出精神让位于物质,情感泛滥化、功利化的特征,并提出了身体的“类商品”属性的概念。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的书写,为反思大学知识分子精神嬗变,厘清经济市场化与大学知识分子婚恋模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内容资源和历史借镜,对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的研究为厘清当代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付灿邦1919年11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致默里的信中,严励批评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黑夜和白天》。她写道:“……小说不能将那一场战争一笔勾销。人心必定经历过变化。看到人们居然如此‘安之若素’,确实今人害怕。我深深...  相似文献   

1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较早发掘以孤独感为创作主题的作家之一。她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孤立和隔绝,尤其善于描写儿童处于孤独时的所思、所感。本文通过对曼斯菲尔德两篇小说的分析,来解读她笔下具有孤独感的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12.
《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建构了曼斯菲尔德庄园、朴次茅斯和伦敦三个主要空间,小说在空间对比中展现出庄园的空间特性: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遵礼守制的道德空间、幸福的家园。小说以空间隐喻的方式层层赞美了庄园这一空间,也由此表达了简.奥斯丁最英国的思想: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英国绅士文化的推崇、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维护。本文的空间批评视野为理解“庄园”这一简.奥斯丁小说中最显著的空间形象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 ansfield)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她1888年生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1923年客死于法国南部小城冯滕布罗,年仅35岁。在曼斯菲尔德生活的时间里,作家和评论家中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即“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已经不再胜任其职责了;其想象的世界在  相似文献   

14.
将范妮、埃德蒙等人物分析和小说主旨联系起来,并借助当时英国的宗教背景和奥斯丁传记材料,探求《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宗教意涵。《曼斯菲尔德庄园》算不上“福音主义小说”,只是较为温和地回应了英国19世纪初的福音主义运动。奥斯丁并非道德论者,而是小说家,且信仰问题在当时还没有成为一般小说主题,不宜详细讨论。奥斯丁笔下的年轻牧师,往往作为情人去扮演世俗角色;对于牧师的描绘,也多限于社会和家庭生活,并未有意识地深入探究牧师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她以细腻新颖的语言,自由灵动的结构,精致巧妙的意象渲染出意蕴深刻的色彩,为小说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其小说充满了诗意与灵性,极具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花园茶会》是曼斯菲尔德后期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她把人生中的"乐与悲、美与丑、生与死的双重哲学"都融入了这篇小说,用各种现代主义的技巧把这些主题以画面组合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对社会矛盾和生活事件的具体化,曼斯菲尔德分析了主人公萝拉走出温室花园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短篇小说 《理想家庭》写作手法的分析, 展示了美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在现代短篇小说领域中所作的探索。以及她对现代派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22年7月,中国诗人徐志摩在天雨地湿的伦敦拜会了身染沉疴的英国现代杰出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此次拜访给徐志摩留下了不灭的印象:曼斯菲尔德“纯粹的文学”、“冰雪般的人格”、“清极超俗的美”令之倾倒。他视曼斯菲尔德为“女性的理想”,并把这简短的拜会称为“不死的二十分钟”。 半年后,曼斯菲尔德香消于法国的枫丹白露。几乎就在这时,凌叔华在中国文坛脱颖而出,她被誉为“东方典型美人”,这不仅是对她清丽容貌的赞美,更是对她温婉雅淡文风的称许。其人其作令读者不期然想起曼斯菲尔德。在凌叔华的一系列小说发表后,徐志摩专程到  相似文献   

19.
“新的声音”─—曼斯菲尔德的《幸福》付灿邦1918年8月《幸福》在英国《英语评论》发表,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权威刊物上初露头角。两年后,她将《幸福》和这一时期的其他小说结集出版,引起轰动,成为英国文坛上“一件盛事”,受到文学副刊专栏文章称颂。 ̄①曼...  相似文献   

20.
等待停靠的"陌生人"──从《金丝雀》看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艺术罗嘉陵,赵友斌"我想写一首长长的挽歌......也许不是诗,也不是散文,几乎可以肯写,那是一种特殊的散文"(曼斯菲尔德语)。《金丝雀》正是这样一篇才情并茂,兼容平凡美、意境美、残缺美和忧郁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